书城教材教辅中考作文有一套
14546400000004

第4章 生活·灵性·意境(3)

3.在景物前面加意境定语

比如,雨、蝴蝶兰和茉莉花三种景物,假如在其前面加上三个不同的定语:“人生之雨”、“心田上的蝴蝶兰”、“生命中的茉莉花”。

现在,让我们仔细理解加上定语后的短语,再将其作为文章的标题,那么文章的大概意境和思路是不是就出来了?所以,写景状物要与人生、感悟生命进行有机结合。

这里我们所说的“有机结合”,这个“有机”非常重要。写景状物的文章,重头戏自然在写景状物上。我们写景状物,要铺开来写,要传神地写,要有层次地写,要把景物写得“美”,写得“有气势”,写得“传神”。只有这样,文章才能吸引人,才能让人身临其境。但我们在写的时候,要贯串一个“意”,要有一个“神”。这个“意”要蕴涵于文中,有时只需“点一下”即可。我们不能把这个“意”当做重点铺开来写,否则,这篇文章就不是写景的文章,而是议论文了。

明确了“意”,写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如《那一片绿色》,如果写农村田野之绿,是不是可贯串“自然的生机离不开农人的辛勤劳作”之意。写春天田野麦苗之美,心中要有“农民播种”之意;写夏天麦浪翻滚之美,心中要有“农民耕耘灌溉”之意。而点明这个“意”只需一两句话,要么放在文章中间,要么放在文章末尾。这样就把写自然和写人生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同样是写《那一片绿色》,有的同学写“城市的那块地”,写退休的老人在那里散步,写孩子星期天在那里活动,写傍晚时下了班的人们在那里伫立。那是不是可以点出这样一个“意”:一块绿地给城市里的人们带来欢欣,反衬出城市生活的喧嚣嘈杂,呼吁人们更多地走向自然。

再如,春季孕育着新的希望,夏季代表果实,秋季象征收获,冬季蕴涵沧桑,但这些只是很表面的“意”。如冬季,我们可以更深一步联想,只有历经寒冬,经历苦难,才能迎接新的生命曙光,步向春天。

4.有意识地将几种景物结合在一起思考

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每一处景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有可挖掘的“意”。那么,如果有意识地将几处景物结合起来,又可以有什么新的“意”出现呢?

先听故事:有个人生活失意,母亲住院,妻子弃他而去,孩子学习成绩很差,他郁闷到了极点,觉得活着没意思。后来,经人指点,他去拜访了一位非常有威望的老人。他到了老人家里,老人拿出三样食物来招待他:一个是番薯,一个是鸡蛋,还有一个是玉米糊。吃完饭,他问老人:“这么久,你还没有给我指点迷津呢?”老人笑答:“你刚才吃的食物就是你困惑的答案。”可他实在不解。后来,经过老人解释,他才恍悟:番薯原是坚强干硬的,可到了沸水中就变得柔软(坚强到柔弱);鸡蛋中间原是液态,而到了沸水中就变成固态(柔弱到坚强);但玉米粉放入沸水中之后,不仅没有被融化,反而改变了水的环境,成了玉米糊(创造新的契机)。临走时,老人对他说:“人都会碰到挫折与困境,就看你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我希望你是那碗能改变环境的玉米糊。”

简单的景物联系在一起,就成了另一层意思。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景物,我们要观察和挖掘的不仅仅是一处景物,而是要学会根据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提炼出不同的意境,然后将其巧妙地整合在一起。

比如,院子里开满各色花朵,姹紫嫣红,而墙角却长着不起眼的草。那么,什么是美呢?我们根据院子的开阔突然想到人生的境界,便有了下面的句子:那美丽的花儿们,你们孤芳自赏时,天地变小了;墙角那孤独的草,你不卑不亢时,生活却会很精彩!

我们再简单举出几种景物的“意”:

瀑布:虽获得人们的无限赞美,但别忘了,你是依山而泻的。(喻成功不可忘本)

笋:探出灵巧的脑袋,打开春天的锁。

锯:成功的诀窍在于能进能退。

浪花:没有礁石挡路,也许,就没有你的诞生。

柳丝:抽出一丝苦涩,便是一首童年的歌谣。

向日葵:永远追逐阳光的去处。

星星:看起来,你们是那么亲密,实际隔着遥远的距离;只有在夜晚,你才能显露身形。

流星:用生命燃烧的一瞬间,写下了闪亮的永恒。

枫叶:棱角分明,喻为个性,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经受住霜的洗礼,把成熟之美留给人间;是一滴血,倾诉着对秋天的厚爱;你的美丽,只奉献给苍凉的秋季。

彩云:穿别人的衣服,往往也能得到他人的赞羡。

枯树:热情的春天,反而加速了你的腐烂;你内里的每一寸,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落叶:生命的消逝,人生的沧桑;于树,是四季变化的象征,于人,是成败得失的见证,是人们宝贵的财富;你不是恨秋风吗?为何还要跟着秋风跑?

鞋带:脚说“束缚也是一种爱”。(可引申为父母对孩子的关切之爱)

露珠:普普通通的一滴,却把握着无限生机;小草哭了,是因为思念太阳的温暖;草尖上的梦,一碰就碎;睁着寻找的眼睛,默默等待着黎明。

珊瑚:是浪涛沉思的结晶,是暗流凝固的雕塑。

鹅卵石:完美的表面,承载着海的宣言;水的温柔,曲折的河道,造就了你的美丽。

桃子:娇嫩的青春,包裹着一颗皱巴巴的心。

台球:经不起打击,就去钻空子。

雪:冬天给春天的情书,上帝给人间的问候。

脚印:在人生的琴弦上,每个人都必须弹奏的音符。

蜘蛛:能坐享其成,靠的就是那张关系网。

虾:大红之日,便是大悲之时。

天平:谁多给一点,就偏向谁。

气球:只要被人一吹捧,便飘飘然了。

钟表:可以回到起点,却已不是昨天。

核桃: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充实的大脑。

指南针:思想稳定,东西再好也不被诱惑。

花瓶:外表再漂亮,也掩饰不住内心的空虚。

……

这些都是自然界中的景物,却都蕴涵着无限的哲思,答案不是唯一的,就看你如何观察,如何把握,如何提炼。

试想,你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各种各样的景物,而任何一种景物,你都可以提炼意境,进行构思创作。那么,作文还会没有素材吗?作文还有那么难吗?还一定要像挤牙膏一样,挤一点写一点吗?

放飞你的心灵吧,让生活多姿多彩!

5.多角度观察,多方位描述,安排好写景顺序

在描写时,不要平铺直叙,要注意不断及时地变换描写的角度,使描写更加具体,这样也能给读者一种主体化的感觉。例如,我们可以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可以把近景描写和远景描写相结合,使景物更有深度;可以把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描写相结合,做到景中有人,人在美景中,使景物更有活力和生活气息。

如描写瀑布,可以先写远观的情景:如一条白练从半空中飞泻下来;接着写近观的情景:如千万匹白马呼啸而下,震耳欲聋;然后写登上山以后俯瞰瀑布的情景:急水奔流直下,顷刻间溅起千万朵水花,一圈圈荡漾开来……

景物描写要做到“言之有序”,一般来说,写景文章有如下几种顺序:

(1)空间方位顺序。上下、左右、前后、远近。

(2)时间顺序。可按季节时令和一日的时间变化(春、夏、秋、冬;早、午、晚)来写。

(3)地点转换顺序,也称移步换景,或参观、游览顺序。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春》,之所以这样安排顺序,是完全按春天的发展变化顺序安排的。先写春草,是因为它是春的使者,第一个报告春的到来。随后,随着景物的顺序,春色越来越浓,春意更加盎然。当我们看了文章,就看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过程,觉得非常真实、可信。

6.在描写景物时,插入一些故事逸闻、神话传说、典故名言、文史资料、民俗谚语,使景和物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7.根据景物特点“点题”

在适当的地方“点题”,可使文章之船始终行驶在题旨的航道里;忽略“点题”,则有可能偏离航向。虽然忽略“点题”的不少,但把“点题”仅仅理解为“点题目”的更多。

(1)开篇点题目,简洁明了,可使读者从整体上迅速把握内容。

(2)篇末点题目,可检验全文内容是否紧扣题旨。

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十五年来,生活使我懂得了放弃!

(3)时时点题目,即在行文中多次点题目,这种内容与题目反复照应的写法,既能强调主题思想,又能突出中心线索。如《春天的雨》,春天的雨是……春天的雨是……春天的雨是……

(4)最为重要,就是点主题。怎样才能把文章的主题表现得鲜明突出,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总结为“卒章显志”。意思是“结尾揭示主题”。

如散文名篇《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议花生”。在结尾部分,作者巧妙地点题,用以揭示全文的主旨——要做外表虽然不好看,但对别人有用的人。

再如巴金先生《灯》一文中,由漆黑的半夜里看到一点点豆大的灯光产生联想,指明即使是一点点豆大的灯光,也能与黑夜抗衡,终于顶住了黑夜与寒冷的侵袭,顽强地散发出光和热,使人得到安慰,受到鼓舞。联系解放前黑暗的社会现实,作者从灯光这一平常的事物中,感悟到一个深刻的哲理:光明必然战胜黑暗。这样一来,文章的立意就显得深刻而高远了。

8.出众的语言和细节描写

(1)将对象拟人化,使语言富有趣味性。

把所要描写的景物当做人来写,不仅能使景物变得生动形象,还能增加描述语言的趣味性,增强读者的兴趣。

如:天空像瞬间生气了的老人,原本还晴朗无比,却一下子乌云密布,大雨瞬即而下;雨后的一切景物,如刚出浴的美人,清新脱俗。

(2)比喻、拟人、排比、象征、对比等综合运用,增强语言美感。

比喻、拟人、排比、象征、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章的语言极富文采,体现出美感。尤其是排比,最能体现出作者的语言文字功底。所以,细节描写一定要细腻、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此,中心思想会更加突出。

如对春雨的描写:春雨像妈妈那纤细的手,轻轻地拂过脸庞;春雨像万条银丝,从空中洒落;春雨像甘露,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总之,写景状物文章的三要素是:文美、意美、画面美!

总结(写景思路):

审题→确定中心思想(炼意)→选材与观察结合(多方位、多角度,综合想象)→确定文章结构(安排好开头、中间和结尾)。

开头:开门见山式、故设悬念式、说明性的语言开头等。

中间:要有对景物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能突出中心思想,综合运用拟人、比喻、排比、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注意写景的顺序安排。

结尾:画龙点睛,深化主旨。

当然,如果是考场作文,就无法再出去观察景物,一切景物的特征描写,得靠平时在生活中的观察和阅读累积,所以,观察与阅读非常重要,得从小就养成这种习惯。让自己做到生活着,阅读着,观察着,幸福着……

三、例文精选(一)

人生之雨

陈晓辉

宽阔的柏油路一直慵懒地向前延伸着(把柏油路拟人化,似乎拥有人的情绪:慵懒)。路上行人少得可怜,偶有几个人横穿马路,也显得步履匆匆,生怕被这无情的阳光晒得干疼。路边的梧桐树像叹息时光逝去的老人,垂头丧气(拟人、比喻的运用,把梧桐树比作老人,还会垂头丧气)。流着唾液的老猫在树底下发了疯地哀叫,似在控诉这烦闷而又炎热的天气(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开头,吸引读者,这也是“雨前”的景象,为与“雨后”景象的对比埋下伏笔)。

连续的高温天气,让一切景致都失去了原本应该焕发的活力与色彩(这一句话,为之后“雨”的力量作铺垫)。

不知道过了多久,仿佛是在打了个盹的恍惚间,老天像翻了脸的老人,阴沉可怕。天空被乌云笼罩着,雷声由远而近地传来,并没有任何虚张声势的意思。风也跟着嘶吼起来,呼呼而过,却又似海潮,时强时弱。雨珠先是很轻很小地往地上落,怕惊扰了沉睡着的大地。等地面开始有些潮湿了,雨滴便像赶集,争先恐后地落,接连不断,间或有闪电。路边的桐树身不由己地随着风向使劲摆动,连哭泣喊冤的时间都没有。树下的老猫也在不经意间没了踪影(这是对“雨来时”的细节描写,综合运用拟人、比喻、象征等手法,有视觉、听觉、触觉等,这处细节描写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有联系,所以很重要)。

雨渐渐停了,阳光透过乌云重新投向大地,天空又开始明亮起来。居民们也纷纷打开紧闭的窗户,走到家门口,惊讶地见到眼前的新景象:微风徐徐,清爽凉快;梧桐树随风摇摆着枝丫,一色的叶片在枝丫上翩翩起舞,晶莹剔透的雨珠在叶面上打滚,一不小心便会滴到干净的地面上;小孩子们在树底下追闹着玩耍,兴奋无比。这雨后的一切景致都如刚出浴的美人,清新脱俗,焕然一新(这是“雨后”新景象的细节描写,也综合运用了拟人、比喻、象征等手法,文字清新、观察细腻。这处细节描写与中心思想的表明有很大的联系,也很重要)。

原本在人们眼中无精打采的景物,却在雨后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雨前”景象与“雨后”景象作对比总结,相互呼应,从而顺其自然地得出结尾处的中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