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华尔街金融真相
14546300000004

第4章 华尔街的真相(2)

那天我西装笔挺,像模像样地提前15分钟来到Leonard的办公室。他的秘书进去通报后,让我稍等。我在外面的沙发上拿起一本杂志看,半个小时后,秘书又进去提醒他,我在等待他“召见”。他说再过5分钟,让秘书先走。结果,我一个人坐在外面一等就是三个小时,又不能贸然闯进去。直到8点,我忍无可忍地敲响了他的门,门那边却全无反应。后来,我还是从猎头那儿得知的,他招呼都不打,早已从另一个出口溜走了。他还振振有词地告诉猎头,我们这儿晚8点到10点下班是家常便饭,这次算是小小的考验。最近,在一本杂志上读到关于Leonard的专访,他已经身价5亿美元。

另一件刻薄的事情发生在我的同事Ken身上,也令我印象深刻。Ken约好女朋友去法国度假一周,他早在一个月前就向老板Sam请了假。可就在放假的前一天,Sam的上司要求Sam交出下一周的工作报告。Sam急了,因为他要去参加一场很重要的高尔夫球比赛,跟他的客户谈生意。怎么办?Sam假装忘了Ken要去法国度假,他命令Ken在周一上午之前完成那份工作报告。Ken为难极了,但面对刻薄的老板,他不得不取消度假,利用周末,按时交出本该由Sam完成的工作。如今Sam也早已是亿万富翁,在怀俄明州拥有大片土地。

富翁们,不但对上下级同事非常Mean,他们对待女性的态度也异于常人。华尔街上好些富翁都是钻石王老五,身边自然不缺美女。但这些钻石王老五认为:

“婚姻是一项长线投资,在某个特定的时候美女提供漂亮的外表,我们出钱获取美色,是多么公平的一场交易。不过,美女的美貌会逐年消失,就像豪华车,车的价值在到手后的一瞬间就已经'Depreciation'(贬值)了,而我们的钱却往往会越来越多。用我们的行话,每一笔交易都有一个仓位,跟美女交往属于‘交易仓位’(Trading position),一旦价值下跌就要立即抛售,不宜长期持有。”

所以,华尔街那家著名的美女社交俱乐部生意兴隆,富翁们隔三差五去那“租用”美女。纽约州前州长、华尔街著名律师斯皮策就是那儿的常客,按美女的等级支付租金,每晚五千到五万美元不等。

俗语“一滴水可以看一片海洋”,从这几件“小事”不难看出华尔街富翁的特质。一如周立波《笑侃大上海》最后那个段子所述:“资本的原始积累都是不要面孔的……不缺德哪里赚得到这么多钞票?!”

有句中国老祖宗的话说得好,“为富不仁”,就是华尔街富豪们的特质体现。

4.CEO的锦囊妙计

路透社曾在北美各大财经网站作民意调查,请大众投票是否该给北美公司CEO(首席执行官)高薪。

CEO是公司董事会选来为公司掌舵的,对公司和广大的股东承担着信托责任,其好坏关乎公司的命运,多拿些钱似乎无可厚非。假如没有2008年的金融海啸,或许,人们对CEO拿多少钱无所谓。日本、德国和北欧CEO的薪酬通常是普通员工的5倍,最高7倍,其他欧洲公司最多10倍。而北美公司CEO的薪酬高于员工20~30倍,华尔街的CEO与员工的薪酬比则高达50倍,甚至上百倍,似乎有些离谱。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华尔街的CEO无视企业和广大股东的利益,把信托责任丢在一边,大玩风险游戏,致使公司面临倒闭,非得要靠纳税人来挽救。即使到了被赶下台的地步,滚蛋之际还要掠走几千万、上亿美元的“奖金”,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奖金”是奖励他们采用不道德的手段剥夺社会财富,以最大限度地榨取个人利益的金融大鳄?

我在华尔街多家大投行工作过,无论是在Town Hall会议上听公司的CEO作大报告,还是在圣诞聚会中与他们握手寒暄,感觉他们个个能说会道,讲话富有号召力,这就是他们的领袖魅力吧。

十年前,我从多伦多回纽约,受聘于当时一家正红火的ECN公司。这家ECN公司由高盛、美林等26家大小投行投资2亿美元组建,从ECN的鼻祖Instinet(公司名)里面挖了一大批人,包括CFO(首席财务官)大卫,成了我们这家公司的CEO。

当时的公司规模还小,只有150名员工,大卫每天上班都要在办公室巡视一周,跟每个员工打招呼,鼓励大家好好儿干,说ECN是华尔街的大趋势,我们不久都会成为千万甚至亿万富翁。还隔三差五带我们到餐馆去聚餐,感觉他就像个部门经理,和大家相处得非常随意。

有一次晚餐聚会,带着酒意,我大胆地问大卫,你们CEO究竟干些什么呢。大卫可能也喝高了,他告诉我们:“这本来是秘密,今天我告诉你们,讲个故事吧。有家公司新来了个CEO。刚下台的CEO临走时,递给接班人三封编了号的信封说:‘别担心,如果今后你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按顺序打开这几个信封就行,记住,一次只能打开一个。’”听到这话,我不禁想起了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原来美国也流行这个。

只听大卫继续说道:“开始的六个月一切顺利。但六个月之后销售业绩开始下滑,市场危言四起,股价也跟着下跌。这位新CEO感到了压力。就在他束手无策时,他想起了前任留下的信,便拉开抽屉,拿出了第一封信。他打开一看,里面只有一句话:'Blame your predecessor.'(责怪你的前任)”

“于是,新CEO立刻召开记者招待会,巧妙地把目前销售业绩的下滑,归罪于前任留下的问题,他正在着手解决,销售额就会回升的。他的话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公司股价开始回升。”

“又过了六个月,公司产品出现了不少问题,销售额还在继续下降,股票再一次大跌。这次,他迅速打开前任CEO的第二封信,只见纸片上写道:'Reorganize'(重组)”。

“新CEO立刻对外宣布,公司将大幅度裁员25%,重组部门。市场会立刻有所反应,公司股票迅速反弹。”

“又过了几个月,该公司实在撑不下去了。这位CEO关上办公室的门,打开了第三个信封:'Prepare three envelopes.'(准备三个信封吧)”

大卫讲完了,大伙哈哈大笑,我最为佩服的是,大卫自我调侃的幽默感。

原来只当这是个笑话。可“9·11”后我们公司所经历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先是怪市场,接着一批批裁员,最后,公司被纳斯达克以5亿美元收购,我所在的部门全部下岗。大卫却拿到一笔5000万美元的遣散费。散伙那天,我们收到他的一封电邮:“我退休定居西班牙了,今后你们来西班牙玩,我做东。”

5.在华尔街,道德是奢侈品

特有正义感的人不适合华尔街,就算你是天才,也很难爬到顶层,不信听我讲个真实的故事。

岱璠曾是我手下,我们在BRUT(公司名)ECN(电子通信网络,业务组)一起开发管理网上自动交易系统。他来自斯里兰卡,是麻省理工学院电脑系的高才生,被微软挖去屈就了三年,一拿到绿卡,便冲华尔街而来。

华尔街令岱璠大开眼界,特别是金牌金融分析师,只要嘴皮子动一动便大把美元落袋。但是,转行当一个金融分析师谈何容易,除非有华尔街前辈的提携,否则只能按部就班一级一级朝上爬。岱璠利用业余时间奋战六年,先攻下了MBA,又考出CFA(特许金融分析师)。按当时媒体的宣传,一旦拿到CFA,就可以平步青云了,这证书就像一把金库的钥匙,岱璠想象着大把百万高薪的职位正在前方恭候。

或许太多人看到了媒体的夸大宣传,又有太多的人涌入华尔街,特别是大批“考试机器”的中国人和印度人纷纷拿到了CFA,于是,百万高薪的职位骤然缩减。结果,等岱璠成为CFA,颇费一番周折才找到初级分析师的职位,基本薪水不升反跌,所幸老板承诺奖金不封顶。

上班第一天老板发给他一个“黑莓”牌手机,必须像妇产科大夫那样24小时在线待命;每天埋头在成堆的文件数据中,做收入分析、现金流量评估和研究资产负债表;天天为大牌分析师至少写三份报告,给那些大师对投资者发布“买入”、“卖出”和“持有”的建议提供参考。真是“干得比驴累,吃得比猪差,起得比鸡早,下班比小姐晚,装得比孙子乖,看上去比谁都好”。

累一点倒也没什么,由于岱璠的分析和建议对股价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往往建议“买入”一只股票时,股价会神奇般地上涨。而当建议“卖出”一只股票时,股价便鬼使神差般地下跌,仿佛他在指挥股市上下起伏,这种满足感使岱璠忘记了疲惫,感到付出有了回报。

然而,岱璠渐渐发现他时常不得已地作假。有一次,他手上一家客户要给员工配股定价,上司指定岱璠必须降低这一客户的评级。但根据那家公司的财报分析恰是买入的大好时机,应该是'Strong buy'(强力推荐买入)。他已经退一步给了“买入”的建议,被他那“金牌分析师”上司大骂一通:“客户是上帝,你他妈不想干了。”没辙,岱璠通宵研究数据,总算找到一个作假的“卖出证据”,结果可想而知,第二天那家公司的股价跌去4.5%……

岱璠这才深深体会到华尔街金融分析师的那句口头禅:'Revenue is nothing,margin and profit is everything.(营业额不算什么,利润才是一切)'

很快,岱璠又遭遇到“道德的挑战”。有一家牛奶公司的财报收入一栏很漂亮,这倒不奇怪,因为是全北美第三大牛奶经销公司,但利润却不怎么样,股价当然上不去。这家牛奶经销公司便出巨资,请岱璠的公司作出“强力买入”的评估,以提高股价。

岱璠接到任务研究了几份最新的科研报告,发现东方人,特别是东方成年人根本不适合喝牛奶,因为体内的基因无法吸收牛奶中的营养成分。更由于现在的奶牛普遍使用化学饲料,所以东方人喝牛奶会敏感。难怪我周围许多哥们儿移民北美后,时常呈现“痛哭流涕”状,妇女长年饮用牛奶甚至可能得乳腺癌。即使西方人多半由于营养过剩,喝牛奶对增强体质也没多大作用。

岱璠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一戒杀生,二不能打妄语。这回触到了他的道德底线,无论上司怎样逼他,硬是写不出“买入”的报告,结局当然是下岗走人!这下岱璠反而轻松了,还是干他的老本行——电脑工程师。

金融分析师被公司雇用了,就得听公司的,而公司收了客户的钱,就得听客户的,哪怕得昧着良心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只要有利润赚就好。

所以,在华尔街,道德是奢侈品。

华尔街的规则就是“丛林法则”,有道德的人在这个原始丛林里无法生存,道德就像小兔子,弱小而毫无防御能力。

举个华尔街雇佣关系的例子。此前我在华尔街混迹的16年中,普通员工每年都有一个业绩的评估,按一、二、三、四、五评等级,一是最好,五是最差。

我先说一下,评估是怎么进行的,它包括老板对你的评估、同事对你的评估和客户对你的评估,然后打个总分。

评到五是最差,基本上有5%到10%的人被评到五。拿到五的人,你不用跟老板说了,收拾东西自觉走人吧。

因为,如果你要等到公司来裁你,以后就惨了。在华尔街一旦被裁员,这是个坏记录,华尔街的其他金融系统就很难再进去了,相当残酷。

评到四的人,过了三个月、六个月,要是业绩不见起色,别人对你没有明显的好评,差不多你也可以走了。

现在,华尔街基本上有10级到12级,评上1级,职务和薪水也会跟着升。这听上去挺不错的,但这就和跳高一样,级别上升了,跳高的杆就往上挪了,明年的时候你必须得跳过这个高度,你明年跳不过去的话,就下来了。

华尔街用这个机制,把每一个人用到极限。

CEO也一样。我曾经在CSFB(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当时母公司瑞士信贷有两个CEO,一个是我那个时候的上司叫大刀麦克,另一个是来自欧洲的CEO。

大刀麦克,在华尔街相当有名,也是一个铁腕人物,但一山难容二虎,竞争的时候他失败了,就下来了。

我后来到美国银行任职,当时的CEO也是赫赫有名的,叫路易斯。这个老板从小做起,一直做到在华尔街能“呼风唤雨”。但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在跟美林银行兼并中,他被美林下了一个套,最后连董事长、CEO也当不成了。

整个华尔街大体都一样,像雷曼兄弟,它在华尔街曾是前五名的投行,但金融危机中亏了十个亿,没有银行贷款给它,拿不到十个亿。老板那个时候给巴菲特打了几个电话,也没有救他。雷曼兄弟不是高盛那些圈内的,说让你倒就让你倒,华尔街的规则就是这样。

在华尔街,完全不可能用道德去约束。有道德的人,在华尔街是没办法生存的。因为你是与狼共舞,你要跟他玩,你只能比他更狠,你想生存,就要比他更厉害。

中国现在跟华尔街接轨,也在跟华尔街投行打交道,这一点一定要注意,你一定要把它当狼看,对它一点也不能客气,否则就会沦为它嘴里的羊。

谨记:华尔街就是来掠夺你财富的,不是来帮助你生财的!你要是更厉害,就去掠夺华尔街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