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坏民主
14545800000032

第32章 美国人为什么喜欢纳税?(10)

凯恩斯错了吗?

随着明年美国大选的临近,围绕着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问题,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意识形态之争日趋激烈。其中一个核心就是凯恩斯主义。当年凯恩斯提出,在经济危机中,需求严重不足。此时加大政府开支,创造需求,虽然会留下大量赤字,但可以有效地刺激经济。这种凯恩斯主义,被视为民主党财政政策的核心。与此相对,共和党指出:资本是有限的。加大政府投资就会挤压私人投资,伤害经济的长时段增长。中国的市场派经济学家们,则一面倒地支持共和党的立场,抬出了个哈耶克主义。认为政府如此干预经济,使国家走在一条“通向奴役的道路”上。

当经济学理论被当成意识形态的口号时,其简单化是不可避免的。真正的为政者心里明白,谁也不能凭口号治国。事实上,在这次危机中以强力的政府投入刺激经济,是从布什开始的。奥巴马不过是继续其政策而已。这里本来并没有太多意识形态的纠结。更多的是党争所导致的炒作。遗憾的是,本应该有更冷静头脑和分析力的经济学家,有许多却在这方面成为意识形态上的“凡是派”,只要是政府干预了经济,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殊不知,他们的这种反对本身,就违背了市场逻辑。

要知道,目前西方国家的政府财政,是在市场秩序中运作的。政府并非想对市场怎么干预就怎么干预。比如,美国联邦政府目前就靠债务经营。国会拒绝提高债务上限,政府就要破产。即使政府从国会拿到借贷的授权,也要去金融市场借贷。这个金融市场,就是最根本的资本市场,力图最优化地分配资金。哪里花钱最有效率,资本就以最优惠的条件向哪里流动。

那么,这个资本市场目前的裁决是什么呢?资本市场显然站在了凯恩斯一边,希望政府加大投入,哪怕是创造巨大的赤字。《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不久前撰文指出,美国10年国债的息率已经跌到1.98%(到9月23日跌到1.73%),为6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德国国债的息率则跌到了1.85%,英国也可以用2.5%的息率借贷。再看看那些与通货膨胀指数挂钩的国债(即其本金通过随通货膨胀率浮动而保值)的息率,美国近乎零,德国仅为0.12%,英国为0.27%。换句话说,美国现在借钱几乎不用支付利息。不错,根据过去的经验,当国债达到GDP的90%时,经济发展速度往往会降低。国债居高不下确实值得忧虑。但是,这远非一条铁律。1815年,英国国债高达其GDP的260%。结果呢?随之而来的是史无前例的工业革命。

金融市场并不遵守书本上的教条。金融市场只是把钱投到最有利可图的地方。如果你这里回报可靠,金融市场就会以很低的息率把资本交给你。如果你这里的回报太不靠谱,金融市场就会计入风险,即使给你投资,也会加上很高的利息。从现在的情况看,除了政府,有多少私人企业能从金融市场获得利率在2%以下的长期信贷?要知道,虽然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美国的国债,主要还是在美国消费者自己手里。他们每天都在盘算:买私有企业的股票合适还是买国债合适。他们的选择,决定了国债的利率。可见,金融市场所传达的信息很清楚:政府要赶紧花钱!

当然,市场信号未必对。比如,如果今天股市突然坍塌,那么就说明昨天暴涨的股市是错误的市场信号。但是,从长时段看,我们并没有比市场更可靠的信号。信奉市场经济的人,就更不能无视市场的信号。其实,我们冷静分析一下金融市场这种倾向于政府投入的信号就能发现,这些信号还是有相当的道理。在中国,资本市场是在政府权力的框架中运作的。政府影响资本市场。在这个基础上,政府再通过强力的财政措施干预经济,当然有可能扭曲市场。在西方则不然,政府是在金融市场的框架中运作的。在过去十几年,资本大量流向私人。政府开支则受到许多限制。到美国随便转转就可以看出来,普通老百姓的房子奇大,生活相当奢侈。但是,公共设施相对破败,甚至公路都坑坑洼洼,能凑合就凑合,实际上已经影响了经济竞争力。为什么?大家对政府花钱抠得太紧,公共设施没有资源来维持。这也难怪许多人呼吁,美国的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早晚要更新。现在处于经济低谷,工价、材料都很便宜。要更新还是现在最便宜。在这方面的潜力太大了。政府如果投下巨资,借钱的实际利率近乎于零。日后经济恢复,工价材料可能上涨20%,利率也可能升高。还有比这更有效的投资吗?

不理解这一点,就使中国公众对前一段标普把美国“降级”的做法有了普遍的误读,仿佛一切都是因为政府赤字。其实,标普后来反复解释:赤字、债务仅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因素,是国会在提高债务上限的问题上无理取闹。美国偿还债务的能力毫无问题,问题在于没有偿还的意愿。标普还特别指出,解决目前的财政困境,除了削减政府开支外,还需要通过加税来提高政府收入,特别是要对富人加税。也就是说,至少在目前阶段,标普希望更多的钱从私人手里转移到政府的财库中。这,也是市场的指令。

什么是正确的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一贯主张,政府面对经济衰退,要敢于背负巨大的赤字而加大开支,以刺激需求来推动增长。这一学说很快就成为常识,也是里根以前经济学的正统。经过二十多年的保守主义革命,凯恩斯受到的质疑越来越多。不过,最近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深化,各国政府都纷纷出台刺激经济的计划。凯恩斯主义又重新流行。

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已经渐渐组合起他的经济团队,并开始向公众透露他的振兴经济计划。比如,他提出用联邦政府的强有力手段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修路、造桥、建学校,并发展再生能源。他希望借此在两年之内创造250万个工作。虽然此计划的具体细节还没有最后确定,但许多专家估计其费用大致要在5000亿到7000亿美元之间。

这种典型的靠政府烧钱解决问题的凯恩斯主义,一直受到主张绝对自由放任的人的批评。在“新政”时,政府烧钱多年,但美国也没有因此走出大萧条。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政府也是不断烧钱,日本经济照样长期一蹶不振。今年早期布什政府给所有纳税人都寄了张退税支票,指望大家拿着钱去购物、拯救经济。但是,现在看来效果微乎其微。奥巴马上任后再烧一大笔,真会有用吗?烧完这笔经济还不见好转,政府还有什么招数呢?

这些批评,都有相当的道理,但忽视了烧钱之道各有不同。在目前的情况下,给老百姓退税支票是错误的烧钱之道,奥巴马刚刚提出的经济振兴计划则是正确的烧钱之道。

理解这个问题,先要看看美国经济危机的本质是什么。此次经济危机的起源是次贷危机所引发的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次贷危机的实质,则是超前消费:你还没有挣出钱来,就以高利息贷款买了实际上买不起的房子。其实不仅是在房地产上,美国人日常的消费行为也都大同小异:信用卡上欠的债还没有还清,甚至刚刚丢了工作,还要坚持安排家庭旅游。对这种消费早已经大大超前的人,难道政府还应该给他们寄一张退税的支票、鼓励其加大消费吗?正确的方法,还是提醒这些人勒紧裤腰带,找个工作挣钱,然后把钱攒住,把债还了。

奥巴马的经济振兴计划,其实就是个帮助人找工作的计划,而不是让如同醉鬼般地超前消费的人再加大消费。实际上,这种凯恩斯主义,并不是凯恩斯发明的,也不是政府发明的,而是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的私人企业家发明的。

19世纪美国的钢铁大王卡耐基,就有个著名的“反周期投资法”。这颇类似于巴菲特的炒股法:当别人贪婪时我恐慌,当别人恐慌时我贪婪。要知道,卡耐基一生经历了许多经济萧条或衰退。当经济跌到谷底时,百业萧条,没有人敢投资。但也正是在这个时刻,人力和材料最便宜。卡耐基经营的钢铁业,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既费人力又消耗材料。他也正是针对经济周期动荡的规律,在最低迷的时期加大投入。他的几个重要的炼钢厂,就是依照这样的原则廉价建造的。这也难怪一打起钢铁的价格战来,谁也不是他的对手。

把这一套“反周期投资法”带进政府行为的,实际上是赶上了大萧条的美国总统胡佛。胡佛可能是最倒霉的、也是被历史最低估的美国总统。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大萧条随即来临。此时他刚刚上任,怎么能为此负责?实际上,他是干实业出身,在企业界的信誉无可挑剔。当了总统后,面对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他立即采用了“反周期投资法”,加大联邦政府的开支,并反复游说各级地方政府加大开支。可惜的是,大萧条来势太猛,当时的联邦政府规模也太小、财政能力有限,他一时回天无力。不过,他这套做法,却被罗斯福继承,并在“新政”中大量使用。凯恩斯的学说则远在胡佛之后才出来。

这种政府投入的直接后果,不是塞给老百姓一笔钱,而是给老百姓提供了工作。当他们通过工作挣到了钱,这笔钱就成了未来拉动内需的资本。另外,在经济低谷之时,人力材料的成本最低,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又都属于人力和材料密集型,这时兴建无疑最便宜,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这种政府投入,如同股市大跌后的兜底术,有巨大的赢利潜力,也修正了非理性的市场竞争所造成的一些不良后果。

举例而言,美国人口在未来42年预计要增长50%,但基础设施的严重失修,尽管从克林顿20世纪90年代刚刚上任时就被当做危机而广泛讨论,至今也没有解决。如今美国人每年要在堵车上花费35亿小时,按每小时18美元的工价算,就相当于 630亿美元的消耗。而预计到了2020年,美国人消耗在堵车上的时间还会增加一倍。修建主要的高速公路,从计划到完成要13年时间。就算现在马上开始动手,到2020年时也还无法完成。另外,机场、桥梁、学校,等等,也都年久失修。平时动这样大的工程,政府很难承担。现在的衰退,实际上正好提供了一个机会。

近观美国人的生活,就知道这一切不是几个抽象的数字,而是人们生活中不断面对的现实。我认识一对夫妇,都是药剂师。这是收入比较高、不受经济周期影响、但很辛苦的工作。他们跟着房地产热买了栋小豪宅,里面富丽堂皇。可惜他们真能享受这样的生活水准的时间却非常少。平时工作时间长,下班后一开车又被堵在路上,两个孩子没有人管,在学校功课不好,性格也有问题。可惜,一般人总觉得房子是自己的,公路是大家的。按自由市场的规则,有钱都投到了房子上。但是,对这对夫妇而言,公路、交通的价值有时比房子还大。他们的豪宅自己很少享受,能让家人早早团聚的公路却一直不争气。极端的小政府的市场理念,常常导致这样的后果:对个人消费的信贷非常放松,鼓励大家超前消费,但政府财政能力非常有限,许多涉及老百姓基本生活的公共设施日益破败。

奥巴马这次烧钱刺激经济,当然未必就能扭转局面。因为这场经济危机究竟有多么深重,如今还看不到底。如果经济实在病入膏肓,烧这些钱也是杯水车薪。不过,这笔钱毕竟不会白烧,而会为未来长期的经济发展留下良好的遗产。由于经济危机的深化,奥巴马上任时面临的减少赤字的压力会缩小。选民要求他的,是利用联邦政府的权力为美国经济的未来精明地投资。所以,他的计划不是着眼于燃眉之急,而是试图解决经济的长期问题。尽管他在挽救经济上能走多快、多远还不知道,但他至少走在正确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