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羊皮卷
14544400000052

第52章 你是第一位的(2)

如果把“天赋”看成“能力”的同义词,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的能力就显而易见了。第一个建议是盘算一下我们所有的能力。我们有什么天赋?我们的强项有多少?我们的性格倾向是什么?通过盘点,我们也许会发现自己有哪项才能,有哪些发展的潜力,从而确保获得令人满意的成功。有位母亲问自己的孩子:“汤姆,今天下午你是愿意跟我去买东西呢,还是愿意去看望玛丽阿姨?”小家伙答道:“要是我能自己做主,那我宁可去游泳。”如果我们能做主,我们会怎么对待自己的能力呢?我们会作出什么选择呢?和睿智的朋友、律师、银行家商量?也许职业咨询机构能给你些帮助!也许我们应该去参加几项职业技能考试,看看我们的水平。这样的咨询和分析对我们确定方向、判断自己的能力会很有帮助。

盘点一下我们的能力,就应当问问自己,我的能力能否做到?海军上将理查德·贝理德曾是北极探险队的一员,他深深爱上了北极,对每次的远征都念念不忘,时常回忆自己的探险经历。他想把毕生献给北极探险,可是因为这种探险的次数少之又少,他的雄心抱负看来不切实际。贝理德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变得郁郁寡欢,对什么事都不满,牢骚满腹。坦白地说,他把自己变成了人人讨厌的人。那么除了北极探险,就不能想想自己的社区?还有,邻居有没有什么需要,要不要帮助?能不能把那些不谙世事、躁动活跃的少年组织起来,建立少年俱乐部,避免他们乱闯惹祸?或许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带领童子军行军!他肯定会给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点燃羡慕的火焰,培养他们即便在极地探险也能克服困难的素质。它们是勇敢、合作、无私、正直。这些素质综合起来,不正好可以培养孩子征服未来的素质吗?

如果我们自己也渴望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那也有必要用考试来检验一下。我们的抱负实际吗?可行吗?如果不是的话,我们应该明智地将热情导入其他的渠道,去探寻为我们敞开的其他机会。一开始,也许你会发现有重重路障,但它们慢慢会变成指引我们的一道道路标。

还有个建议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的能力。成功需要远见和勤奋,需要思考和关注。细致的准备是我们发挥能力不可或缺的过程。世界上尚未发现的最伟大的资源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面,发挥自己的能力是我们的责任。

有人获得了晋升,得到了重要职位,取得了重大发现,甚至还走进了总统办公室。妒忌的人会说:“这家伙,真走运,他总是平步青云,一路直上,命运怎么就那么青睐他呢?”可是,现实生活中的幸运、机遇、突破和成功几乎没什么关系。所谓的“幸运”,通常在“有所准备”碰上“机遇”的那一刻才会出现。也许会有一段时间,被命运、被机遇“拉”着走的人会占一会儿上风,但最终还是“推”着机遇走的人会代替被机遇“拉”着走的人。成功不依赖于我们出生时星相是否吉祥,而依赖于我们每天在努力的石磨上洒下的一滴滴闪亮的汗水。

居里夫人的女儿为母亲写了一部传记,描述了居里夫人在发现镭的漫长征途中执着不懈的拼搏。居里夫人和丈夫都对镭的存在确信不疑。于是,他们在简陋的试验室里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奋斗。那是一段充满困惑和失落的日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炼出镭。两个人以惊人的耐心,面对成吨成吨的沥青混合物残渣,把它们分成一公斤一公斤的样本。他们相信一定能从里面提炼出镭。然而,实验却一次又一次地以失败告终。我们在根据这部传记改编的电影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第48次实验又没有成功。居里先生终于崩溃,陷入了绝望。

他叫喊着:“不行了,没办法了!绝对不行了!也许还要再花上一百年才能成功,但我们这辈子是看不见镭了!”可是,居里夫人好像更有韧性。她回答说:“要是还要花一百年,那真太可惜了。不过只要咱们还活着,就不能稍有松懈。”

正是由于这样的使命感,环绕着镭的迷雾终于在一个晚上散开了。那天晚上,居里夫人和生病的孩子在一起待了一会儿。孩子睡着了,她对丈夫说:“咱们下去,去那儿看看怎么样?”她的声音里甚至还有一丝乞求,不过这是多余的,因为,彼埃尔像她一样着急。两人穿过街道,走到自己的实验棚。彼埃尔正要打开门,“别开灯,”居里夫人对彼埃尔说,然后她又笑了笑,加了一句,“还记得吧,那天你对我说:‘真希望镭有种美丽的颜色’。”

说着,两人走进大棚,一道无法描述的美丽蓝光照亮了黑暗。他们执手相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就这么看着这苍白、闪烁光线的神秘来源——镭。没错,他们的镭,是对他们的坚毅和耐心的奖赏。

可是,又有多少人走来走去,匆匆走过?没有一个目标和使命,随意漂流,浪费了能力,拒绝了成就和自我的实现,自然也就失去了与自我实现相关联的满意和喜悦。

这些人之所以没能发挥出他们的能力,就是因为他们无法超越自身视野的障碍,总认为自己能力差,那么当然就事事不行了。

跨越现实的障碍

认清事实

在法律制度的领域中,有一项被称为“证据法”的原则,这项法律的目的就是取得事实依据。任何法官都可以把案子处理得对一切有关系的人同样公平,只要他能根据事实来作判决;但他也可能冤枉无辜的人,只要他故意回避事实,根据道听途说的消息来作判决或下结论。

“证据法”根据它所适用的对象与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只有那些既能增进你自己的利益,又不对任何人造成损害的证据,才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证据。你只要以这部分证据去作判断,就不会出错。

但是目前有许多人错误地把事情的利害关系当作事实。他们愿意做一件事,或是不愿意做一件事,唯一的原因是能否满足自己的利益,而未曾考虑到是否会妨碍其他人的权益。

在事情对他们有利时,他们表现得很“诚实”;但当事情对他们似乎不利时,他们就会不诚实,还会为他们的不诚实找到无数的理由。

而那些已取得成功的伟大人物,他们都会制订一套标准来指引自己,并时时遵从这套标准,不管这套标准是否能立即带来利益,甚或带来不利的情况。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标准终将使自己达到成功的最高峰。老哲学家格劳秀斯说:“人类的事物都是在一个轮子上旋转,由于这种特殊的设计,因此没有任何人能够永远保持幸福。”已取得成功的人是充分了解这段格言的正确性的。

你最好在心理上做个准备,使自己了解,要想成为一个思想方法正确的人,必须具备顽强坚定的性格。因为要达到思想方法的正确,有时受到某种力量的暂时性惩罚,对于此事实,毋须否认。但是,同样的,由于思想方法正确所将获得的补偿性报酬,整个合计来说,是如此庞大,因此,你将会很乐意地接受这项惩罚。

在我们追求事实真相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借助他人的知识与经验,通过这种途径收集事实之后,必须很小心地检查它所提供的证据,以及提供证据的人。而当证据的性质影响到提供证据证人的利益时,我们更有理由详细审查这些证据,因为和他们所提出的证据有关系的证人,通常会向诱惑屈服,而对证据予以掩饰或改造,以保护这项利益。

由此可见,事实是躲在错综复杂的事件背后的一项隐性因素。因此,要想透过错综复杂的事件认清事实,就必须具有非凡的观察能力,同时还需要具有惊人的耐心。

正视现实

事件的深层内核是事实,而生活的具体表现是现实,事件的事实构成了生活的现实。我们既然能够认清事件的事实,那么也必然有勇气正视生活的现实。而有许多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往往以理想主义看待生活现实,这就容易使自己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隔离层之中,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或者一遇到较为恶劣的环境就要反抗,就要改造,操之过急,意气用事。这两种倾向都是极为有害的。

其实,从来没有单纯的理想环境,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也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是非曲直的观念、黑白好坏的界线在现实生活中是极其复杂微妙的。光明与黑暗是两头小,生活中很大一块是黑白混杂的灰色地带。这就是说,对一个人来说,任何一个环境都有其两重性:既是一片沃土,又到处荆棘丛生;既有利于你的发展,也有对你不利的一面。

我们必须接受这个不可改变的生活现实。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应当只从消极的方面去看,认为要寻求自由发展就不能接受环境和条件这个框架的限制;而应当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接受框架的限制并不是不能成长发展,不能自我实现。换句话说,就是要把适应环境、接受框架的限制看作是理所当然、合乎规律的事情。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这句话:

(1)约束与成长,限制与发展,表面上是对立的概念,非此即彼。但其实,任何自由发展与追求,都有一定的目标、范围、过程和途径,而绝非天马行空,任意纵横。“天高任鸟飞”,够“任意”了吧?可是超过了一定的高度和范围,任何鸟都飞不成的。显然,任何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意味着必要的制约。这个制约不仅是指遵守必要的法规和制度,而且是指一个人要有自制、自律和自主的控制力。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知道在适当的时候管制自己的人,才是聪明的人。”

许多人之所以沉沦、堕落、失足、犯罪,并不是没有良好的心愿和品质,也不是由于困境的逼迫不得不去偷去抢、去胡作非为,而往往是因为他们缺乏自制力,太放纵自己。放纵的结果不仅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一个人只有先学会控制自己,才有可能去控制别人,去突破环境的局限。

(2)框架的限制如同地球的引力一样必不可少。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局限是必不可少的,应当接受和遵守的,如法律和规章。但过度的社会制约和环境局限是需要突破和摆脱的,不突破不摆脱就谈不上自由发展。人的正当选择和行为不必担心法规的制约,如经营企业要照章纳税,行车走路要遵守交通规则,人际交往要以礼待人、信守诺言,贸易协作要遵守协议、执行契约等等。这些行为规范就像地球的引力一样天经地义,不可缺少。我们时刻受到地球引力的“制约”,并不觉得别扭;相反,若是摆脱了必不可少的“引力”,成为太空人,反倒无法适应。

这就是常言所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根本上说,规矩所限制的不是人的发展,而是人的涣散。为了严明纪律、严肃风纪,中国羽毛球队有一回把男子单打头号主力正式除名。因为他多次违反队规,屡教不改,这的确是件令人遗憾的事。但年轻的中国羽毛球队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严格的管理和严肃的队风,是不可能从低谷中奋起的,可以说这是该主力队员不能接受框架限制、一贯放任自流的结果。这也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3)为了自我发展也需要自我控制。一个人不仅在面对“越轨出错”的问题时需要自我控制,接受必要的制约,在面对“进取发展”的计划时,也要善于自我控制,注意从实际出发。志向应当远大,思路尽可能开阔,但实际行动必须脚踏实地,稳扎稳打。这就好比饮食不能过量,美味不可贪多,营养过剩同营养不良同样会影响身体健康。在事业上操之过急,抓得过多,也会“欲速则不达”。

接受了框架的限制,怎么还能寻求自由发展、突破环境的局限呢?如果不是以消极心态去消极适应,而能以积极心态去积极适应,是一定能够做到的。

如今我们作为现代人就要既异想天开,又脚踏实地;既可适当享受,又能艰苦奋斗;能上能下,能进能退;外圆内方,刚柔相济;具有一种强劲而灵活的品格。这就好比人穿衣服,你穿上礼服,打扮一新,当然漂亮。但在许多环境下,你不必也无法穿礼服;你破衣烂衫,邋里邋遢,没个样子,谁会看得上你呢?而唯有牛仔裤可以两者兼顾,它的最大特点是无论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什么季节、什么活动都可以穿,在欧美各国除了婚礼外,连进教堂都可以穿牛仔裤。牛仔裤可谓适应性强,耐磨性高,它能够体现坚持却又不乏灵活的自我形象。所以,我们要做个有“牛仔裤精神”的人,走到哪里,都能做一个宠辱不惊、自强不息的人,一个能在框架的限制中寻求自由的人。这就是正视现实的结果。

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

许多不快的经历,我们是无法逃避、无法选择的,我们只能接受已经存在的现实,做自我调整。如果一味抗拒不但可能会毁了自己的生活,而且也许会使精神崩溃。

一位很有名气的心理学教师,一天给学生上课时拿出一只十分精美的咖啡杯。当学生们正在赞美这只杯子的独特造型时,教师故意装出失手的样子,咖啡杯掉在水泥地上成了碎片,这时学生中不断地发出惋惜声。教师指着咖啡杯的碎片说:“你们一定会为这只杯子感到惋惜,可是这种惋惜也无法使咖啡杯再恢复原形。今后在你们生活中无论发生什么不可挽回的生活现实,请记住这破碎的咖啡杯。”

这是一堂很成功的素质教育课,学生们通过摔碎的咖啡杯懂得了:人在无法改变失败和不幸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它、适应它。

荷兰阿姆斯特丹有一座15世纪的教学遗迹,在它的大门旁有这样一句让人过目不忘的题词:“事必如此,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