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别让家庭伤害你
14539800000010

第10章 别让坏习惯羁绊(2)

所以当孩子出现自私行为的时候,父母不仅要把握好宠爱的度,而且要合理地引导孩子。父母千万别因为孩子还小,就暂时放任他们的自私行为,而应该让孩子懂得分享,有好东西不能独自享用。此外,父母还要让孩子学会承担义务,并让孩子感受自私行为的恶果。这样,孩子才不会事事只想到自己,才会逐渐养成尊重、关心他人的好习惯。

温馨提示:

自私的孩子,对谁都有弊无利,父母应重视,提早预防。

父母应该给孩子积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树立孩子正确的物质观念,让孩子学会与朋友分享,感受给予和付出的快乐。平时父母要适当地训练孩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别让孩子有“事事都依赖父母”的观念。

这时要教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体谅父母的辛苦,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帮忙洗碗、扫地、擦桌椅等。在吃东西方面,还需告诉孩子一定要把食物分成三份,一份给自己,一份留给爸爸,

另一份留给妈妈,不要独自享用。

如果家里还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那么应该将食物平分,让每人都能享用;家里若有客人,父母更要让孩子学习如何招待客人。

吃饭时,不要只吃自己爱吃的,并将自己喜欢的食物放到面前挑来挑去;当别的小朋友来玩时,要鼓励孩子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喜爱的玩具和食物。

父母还能利用“演戏”帮助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心态。

通过孩子与父母亲之间扮演的不同角色,使孩子认识到人际关系。经由这些游戏,孩子首先会意识到经常接近的成人和自己的关系,例如,爸爸妈妈怎样爱护自己,然后意识到周遭人们之间的关系。又例如,老师怎样爱护和教育小朋友,司机怎样有礼貌地对待乘客,医生怎样关心、照顾病人等等。孩子通过体会他人感受,就会从以自己为中心转变成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学会为他人着想。

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安排一些情景,直接教导孩子应该如何关心别人,如果父母亲出现生病等情况时,孩子就会懂得如何去做。这不但有助于训练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不良特性,还可以培养孩子为他人着想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榜样。父母在平时的言行中,表现出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帮助有困难的人以及对社会的一种热心、关心的态度,就会影响孩子,使他们也关心别人。切记,自私的父母只能造就自私的孩子,别指望他会替别人着想。

6.依赖人的坏习惯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鸽子们看到天空中飘着五颜六色的风筝很害怕,所以他们不敢贸然出去,便向老鹰求助。老鹰欣然答应为鸽子们当保镖,然而老鹰进入鸽舍后仅一天的时间久咬死、咬伤了不少鸽子。

直到看到同伴的死的死,伤的伤,鸽子们才明白起来可怕的风筝并不会伤害它们。老鹰虽然有本事可是却会伤害了他们。原本鸽子是要寻求老鹰保护的,没想到自己却成了他们的美食。

鸽子一味依赖老鹰的寓言告诉我们,外力虽然有有一定作用,但它却是一把双面刃,给帮主同时也带来伤害。可见,外力不值得完全依赖,只有自立自强才是最重要的、最好的自保武器。

对鸽子来说外力的保护尚且如此,那对孩子也一样。倘若孩子一味地依赖父母的呵护、帮助,那必然也会带来伤害。现在的家庭大多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几代人的关爱难免会使不少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比如有的孩子睡觉要人陪着才肯上床,吃饭要人喂才肯吃,否则就会大哭大闹;有的孩子上学磨蹭,要父母帮着收拾书包,一遍又一遍的提醒……很多小孩子都有诸如此类的毛病,有很重的依赖性,这非常。凡事都依靠父母解决,过分依赖他人,不仅不易于孩子的成长,而且会使孩子很难融入社会。

其实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永远依赖自己、不独立。然而,孩子依赖性重并非仅仅是孩子自己的问题,与父母也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孩童时期,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此时是孩子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家庭教育对其独立性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如果父母鼓励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孩子的依赖性会大大减少;反之,若父母凡事都替孩子办了,孩子的依赖性当然会增强。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生活管理能力比较低,生活上依赖父母。

这主要体现在孩子整理衣服、书包、房间等日常的生活琐事上。在生活上过于依赖他人的孩子缺少自理意识和自理能力。

第二,不愿开动脑筋,思维上依赖父母。

凡是遇到问题,孩子不愿意主动去解决,而是向父母求助,为父母应该怎么办。

第三,学习上的依赖。

这里孩子需要父母不停地催促、监督甚至陪伴才可以学习。

第四,做错事情自己不承担责任,而是完全依赖父母。

例如和小朋友打架了,在学校犯了错误等,都需要父母帮着解决。有的孩子会在父母的带领下去去道歉,去承担责任。看上去孩子是承认了错误,实际上这样做孩子只是父母的跟随者。

其实,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原本可以独自做很多事情的。然而,因为父母的溺爱和包办剥夺了他们的自立能力。例如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开动脑筋学习、做错了事情自己承担责任等等。若是父母参与到这些事情中来,甚至代替孩子来做都是在帮倒忙,是在培养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

当父母发现孩子的依赖性时,一定不要找各种理由为孩子开脱,而是要想办法遏制孩子的这种坏习惯。一方面,父母要激发孩子的主动积极性,帮助孩子增强自我意识,让孩子学会独立面对学习、生活;另一方面,父母不能只充当孩子的手脚、“拐杖”、保姆等角色,凡事大包大揽。

虽然小孩都有依赖性,而且很任性,但是父母也要有信心、有耐心将自己的孩子教好。困难是每个人成长必然会经历的,只有在生活的磨砺中成长孩子才会更坚强。所以,父母要给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随着时间的增长,孩子的依赖性自然会慢慢减弱、消失。

温馨提示:

如何消除孩子的依赖心理

为了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习惯,适时地纠正孩子过分依赖的习惯,父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父母要有耐心。

依赖父母的孩子大多很娇气,很多事情都不会做。所以,父母要耐心教导孩子,不要因为孩子做得不好、做得慢就生气训斥孩子,甚至是代劳。

其次,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习惯,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凡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凡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做。”教育家的话是符合教育原则的至理名言,所以父母们要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情,例如倒垃圾、收拾自己的房间、洗碗等。让孩子在劳动中克服懒惰、依赖的心理,培养其自理能力。

再次,相信孩子的能力,多给孩子鼓励。

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可以因此鼓励孩子,说别人可以做到的事情他也可以做到。当孩子做好了时,要适当地赞扬孩子,增加其自信心。

最后,适当地让孩子遭遇挫折。

凡事由依赖父母的孩子,生活的很顺利,大多都没遇过挫折。为了让孩子了解依赖的危害,可以在家庭聚会、外出游玩等活动中适当地给孩子制造些障碍和困难。

7.做事情拖拉

不少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父母为此很头疼。孩子之所以如此,其实隐藏着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是对父母硬碰硬的反抗与报复。

小强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每天下午4点就放学回家了。每天下午五点多都有他喜欢看的动画片,所以小强总想先看完电视再写作业,可是父母不让他看。即使是周末,父母也要求他先写完作业再干其他的。可是动画片开始的前一小时,他就是无法安心写作业,不是吃水果就是喝水,一会这里摸摸那里看看就是不写作业。虽然小强的作业任务不是很多,可以写完再看电视,但是他偏偏和父母对着干。当父母以端茶送水的名义进去检查小强的表现时,竟然发现他不是在玩笔、尺子,就是在望着天花板发呆,根本没有认真写作业。于是,父母就不停地催促他,可是越催越慢,而且小强还常常找理由说这里痛那里痒的。虽然小强的父母责问他,为何那么慢?可是他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我没有看电视,我一直在写作业。”

毫无疑问,像小强这样的孩子确实令父母很头疼,他们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如此拖拉。

其实,孩子的行为不管好坏都和父母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孩子的表现受父母的行为模式的影响,所以面对孩子拖拉的不良习惯父母首先要自己的行为。孩子出生时,就像是一张白纸。无疑,最早在白纸上图画色彩的人是孩子的父母,而且父母在白纸上画的图案就是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父母的图画的不好,孩子当然会让人心烦、个性阴晴不定;若父母图画的好,孩子就会乖巧、听话、令人省心。孩子的种种行为不仅仅和孩子自身有关,而且和大人有关,尤其是孩子的父母。所以说,孩子有坏习惯父母首先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现实生活中,爱拖拉的孩子的确不少。面对孩子的拖拖拉拉问题时,父母会非常生气,觉得孩子笨。其实,孩子拖拉除了极少数是因为孩子本身的智商外,大多数都和孩子的智商没有关系。孩子之所以拖拉,只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孩子缺乏急迫感,做事情没有时间概念。

一般孩子时间观念要到五岁左右才开始形成,大约八岁以后才会逐渐稳定。所以要是孩子的时间观念差,父母要尽量培养孩子管理时间的能力。例如可以和孩子比赛看像谁收拾玩具收拾得快、洗澡洗得快,穿衣服穿得快等。像这样才从事比赛的过程中,父母可以教孩子如何科学安排时间、提高效率等。

第二,动作不熟练。

有的孩子因为肌肉、神经活动不够协调,而且缺乏一定的生活技能,所以做事情比较慢。若孩子是因此而慢的话,父母就要想办法帮助孩子提高手足动作的敏捷和熟练程度,锻炼他们的协调能力。

第三,与父母自身的行为有关。

有些父母自由有拖拉的习惯,这无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所以,为了避免孩子拖拉的不良习惯,父母要先改正自己的坏习惯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许多父母不了解的需求,总是从成人的角度去看待、思考孩子的问题,所以父母只看到了孩子拖拉的行为,不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其实孩子因为经验和知识有限,他们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心理,所以只有通过行为语言表达。拖拉的孩子常常情绪是不愉快的,内心是无助的,其拖拉行为背后隐藏着对父母的敌意和反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父母的对孩子的诸多干涉和压力。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懂得孩子的思维方式,不要恼怒孩子的种种令人不满意的行为。

温馨提示:

如何提高孩子做事的效率

孩子不是天生拖拖拉拉,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有效率地做事情的。为了避免孩子养成拖拖拉拉的坏习惯,父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耐心教导帮助孩子,并适时对孩子给予正面评价。

孩子做事情不顺利时父母要耐心帮助孩子,千万不能数落、催促、责骂。若孩子成功做完这件事情时,父母一定要给予赞扬和鼓励。

第二,要提供给孩子判断、选择的机会。

因为父母没有从小开始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的能力,凡事都替孩子思考和判断,孩子才养成了拖拉、依赖的坏习惯。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判断和选择,让他们对自己的事情有发言的机会和权力。

第三,不要过多的关注和要求孩子。

不少孩子动作慢、拖拉,是被大人对效率的要求所逼的。例如孩子穿衣服缓慢,父母一味催促就会影响孩子的判断力,不知道改到底先穿什么再穿什么;若吃饭的时候,父母不停地催促孩子快点吃会影响孩子的味觉、嗅觉的神经感受。所以,不管孩子做什么事情父母不要一味地催促,只要个孩子提供一个合理的时间即可。

第四,明确孩子的行为标准。

在孩子的行为上,哪些不可接受,哪些可以接受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规范和要求。当孩子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事,他们就会在行为上自律。

8.让父母伤透脑筋的说谎恶习

诉说与事实不相符的行为就是说谎,这种不好的习惯在现实生活中相当普遍,而且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有。其中,危害最严重,表现最突出的是孩子的说谎行为。因为孩子缺乏生活经验、道德观念模糊,所以很容易说谎。一旦养成说谎的坏习惯就很难改正,父母要冷静分析孩子说谎的原因,矫正孩子说谎的坏习惯。

孩子的谎言的确让父母、老师伤透了脑筋,其实只要稍作留心,就能发现孩子说谎的不同动机。这样,父母、老师就能对症下药、区别对待。只有根据不同的原因和情况采取教育措施,才有利于纠正孩子说谎的坏习惯。

关于孩子说慌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幻想型说谎

孩子因为年龄小、知识量不足,对事物往往缺少正确的理解和判断,所以容易导致说些与事实不相符的话;孩子认知活动、思维发展还不成熟、不完善,而且兴趣爱好广泛、不稳定,很容易将现实生活与自己想象的世界混淆,并说些与事实不符的、异想天开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