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好爸爸在和孩子一起玩耍的同时,要鼓励和要求幼儿多动手。研究发现,适度的有要求的练习,有助于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其创造力的开发。游戏不但是让幼儿愉悦的玩耍活动,本身也是提高幼儿各项能力的技巧训练。好爸爸要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可通过让幼儿玩积木、捏泥人、做纸工、拆装简单机械等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只有通过一些实际的动手活动,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化,同时也使他们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的效果。幼儿在一次次动手做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拓展自己的思路,尝试用多种方法去解决操作中的问题,即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幼儿对自己动手做的较满意的“作品”,表现出成功的喜悦,自然也就一步激发了其动手的热情,有利于其创造潜力的发挥。
6.培育民主的家庭气氛
现代民主式的教育,可以让孩子得到较为宽松的成长环境,其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广阔的锻炼空间。事实证明,在民主式的教养下,最能启发幼儿的创造天分,也只有在民主、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中,幼儿才敢说、敢问、敢干,其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所有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中,美国人占了最多的比例,这说明美国人的创造力较高,这与他们有着民主、宽松的学校、家庭教育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让孩子从小养成敢于说出自己心里话的习惯,从小养成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现象敢于提意见的习惯,从小培养敢于创新的精神。应给幼儿独处的权利、时间和环境,并尽可能多给他们任意发展的自由,尊重幼儿,引导幼儿不要迷信权威,避免引起幼儿害怕的心理、尊重独创性,鼓励多样性,使幼儿具有去创造的勇气和信心,并允许他们进行创造尝试。
7.多让幼儿从事绘画、手工、泥塑等美术活动
一切艺术活动都有利于创造力的养成与培育,事实上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有些爸爸常常对自己孩子稚嫩的“作品”不在乎,大多一笑置之,很少有发自内心的欣赏与赞美。其实,幼儿的美术“涂鸦”,或者不着调的哼哼唱唱,都是其内心世界美丽的展现,是其创造力的最初实践。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需要学会发现孩子潜在的能力与情感世界的美好,要鼓励其创新能力的实践。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好爸爸有意识地从一件件小事中去培养,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温馨提示:
允许孩子“异想天开”,鼓励孩子的“求异”精神。
孩子适度冒险须鼓励
有科学家做过这样的一则实验:4只猴子被关在一个密闭的房间里,每天给很少的食物。数天后,猴子饿得吱吱叫,实验人员通过一个小洞放下一串香蕉,一只身体最强壮的大猴子看见食物,飞快地冲向前去取,可是当它还没拿到香蕉时,预设的机关启动,热水把这只猴子烫得全身是伤。这只大猴子哀叫着退了下来。后面三只猴子看见这种情景,并没有退缩,依次爬上去拿香蕉,一样被热水烫伤。于是猴子们再不敢去拿香蕉,即使饿得最难受也只好望“蕉”兴叹。又过了几天,一只新猴子被放进房间。当新猴子肚子饿得也想尝试爬上去吃香蕉时,立刻被其他老猴子制止并告知危险。再换一只猴子进入,当这只猴子想吃香蕉时,所有的猴子都来阻止它。其实,这时的热水机关已经取消了,但所有的猴子都不敢碰香蕉。唾手可得的盘中餐就在眼前,但谁也不敢前去享用。
在我们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有时也会像这些可怜的猴子一样,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淖中不能自拔,白白丧失掉吃到“香蕉”的机会。老猴子就像成年人,新猴子就像孩子。当孩子们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成年人往往用自己的经验来约束与限制孩子们的勇气和冒险。他们总以为这样是对孩子好,殊不知长此以往,就会抹杀孩子身上宝贵的冒险精神,让孩子重蹈自己的老路。
如果一个人缺乏冒险精神,便容易墨守成规,不敢去体验陌生的事物。而这样的孩子,就会缺乏创造精神,很难有创造性的发明,就是革新也不敢自己首先尝试,这样便成了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而这不是父母培养孩子的最终目的。
目前,孩子们的冒险精神严重缺失,由此导致的动手能力差及创新意识不足已经到了可怕的程度。有观察指出,现在小孩子使用工具能力很差,不会用刀削铅笔,因为现在的削笔刀都是电动的。等到上手工课时,孩子用雕刻刀画版画,很多就把手划破了。这说明一个道理:如果平时不让孩子面对小的危险,就不能使其度过人生的大危险。划破手是小事,以后无法在社会上生存,问题可就大了。所以,好爸爸要让孩子去“冒险”,让他去体验陌生的事物,培养他的创造精神。
我们知道,即使家长做好了完全准备,我们的孩子也未必一辈子都能在安然的环境中生活,应当尽量让其经受各种体验,让他们增加适应能力,这也是父母所应尽的责任。现在的社会,对于人的要求甚高,竞争激烈,每个人想取得成功。成功与冒险是相伴随的,所有的成功,都是敢想、敢做、敢于冒险的结果。让孩子接受冒险锻炼,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耐力、速度、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在困难面前冷静地动脑筋想办法的习惯。人生的旅途上是不会一帆风顺的,挫折和苦难是促进孩子成长的催化剂。
我们做父母的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冒险精神呢?
1.激活孩子的冒险精神
幼儿天生就具有冒险精神,甚至比成年人还要勇敢。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就可以在水中游泳;新生儿的抓握反射、拥抱反射及稍后的爬行反射,都是身体对这个未知世界的天然探索。反倒是成年人,由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和社会经验的积累,身上的那种冒险精神被理智渐渐侵蚀,变得越来越少了。成人世界看来是熟悉的东西,在儿童的眼里却是新奇的。许多成人看来是正常的事情,在儿童的心目中却充满了刺激。因此,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换位思考,循序渐进,激发孩子身上宝贵的冒险本能。小孩子学习走路时,要鼓励他独立前行,即使摔倒了,也要鼓励他自己爬起来继续,不要一味的搂抱安慰;孩子上幼儿园时,就要鼓励他识路,要帮助他懂得一些交通规则,并在交通情况不很复杂的情况下,采取尾随的方式,让他独立上幼儿园或到一定的目的地。与此同时,在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鼓励孩子玩秋千、玩滑板。孩子五六岁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学游泳、学骑自行车等活动,让孩子逐渐培养勇敢无畏的精神。
2. 正确引导孩子的一些冒险行为
对未知世界和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孩子的天性。不少孩子出于好奇,总喜欢将买回家的玩具拆开,然后又试图组装好。对孩子的这些行为,父母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要一味指责和阻止孩子,要看到其行为中蕴含的探索和求知的积极一面。其次,注意引导孩子从弄清最基本的设计原理入手,给孩子一个清晰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既保护了孩子的求知精神,又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和科学知识,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从小就具备一定的科学意识。天才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好爸爸一定要鼓励孩子多多动手,求知创新。这对其日后的学习和成才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好处。
3.给孩子鼓励与激励
培养孩子的冒险精神,很大程度就是默许孩子去做一些在成人看来很荒唐的事情。例如,小区的地下室阴暗潮湿,大人没事是不会去的,但小孩子就天生好奇,很想知道这个黑洞洞的地下室究竟有些什么。好爸爸可以带着孩子去那里来一趟“探险”,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如果孩子年龄稍大些,甚至可以鼓励他独自去“冒险”,这种看似小儿科的行为,其实可以给孩子带来莫大的欢乐与满足,同时也是对其冒险精神的肯定。我们应该经常鼓励孩子,告诉他:你是很强大的,你是有力量的,你可以做到一些事情。应该尊重孩子,不是要让孩子按照我们给他们规定的模子去做,而是把他们当做和我们同等的人去看待。
温馨提示:
好爸爸要让孩子去“冒险”,让他去体验陌生的事物,培养他的创造精神。
好爸爸给孩子适度的成长空间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近30年了。到今天,这项国家主导的政策,在带给我们大量的“人口红利”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家庭教育子女的模式。由于只有一个孩子,加之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里,存在着大量的“金字塔模式”与“圆形模式”——孩子或高高在上,占据家庭金字塔的顶端、或处于圆点位置,被父母和爷爷姥爷两代人紧紧包围。这种扭曲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目前其弊端已经纷纷暴露出来。我们的孩子,虽然上小学了,可是日常生活中许多力所能及的事都还不会干、不能自理,甚至连最基本的洗澡、刷牙、洗脸、穿衣、梳头、大小便、添饭拿菜等饮食起居都要爸爸妈妈帮忙,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孩子就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对于日常生活中需要遇到的许多事情,如煮饭、炒莱、洗衣物、整理物品、打扫家庭卫生等就更不用说了,根本就无从下手。应试教育带来的死板僵化,家庭溺爱带来的自理能力差,扭曲的家庭结构引发的人格缺陷,我们的孩子已经成为了“问题的一代”、“懦弱的一代”,此情此景,实在令人心忧。
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其根源就在于教育的偏差,就是因为对孩子关注太多,没有给他们一个现实的适度的成长空间。对孩子什么都管,不给孩子任何锻炼与动手的机会,长期下去,就会造成孩子依赖性过强,丧失早期养成自理自立的机会。孩子一旦养成了依赖的习惯,将来就容易事事依赖父母和依赖别人,做事没有主见,缺乏勤奋向上的精神,日后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无所作为的人。相反,如果爸爸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给他锻炼学习的机会,孩子的依赖性将会大为减少。比如孩子的学习,这本来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上课靠自己认真听讲,放学做作业靠自己思考总结,如果家长在学习上事事插手,甚至帮孩子做作业。就会造成孩子在学习上的依赖,成绩不好也就是必然的了。
因此,好爸爸必须学会给孩子适度的空间,在生活和学习上设当放手,避免孩子的依赖性,让孩子养成生活学习自理的能力。
1.好爸爸应该给孩子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和场所。
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父母起着决定的作用。在家庭中,好爸爸要抓住一切机会给孩子创造独立生活的场景,让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去想问题,用自己的双手去干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心疼孩子,不要与别的家庭盲目攀比,也不要屈从于老一辈落后的溺爱孩子的教育观念。在这一点上,好爸爸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家庭中与其他家庭成员达成共识。有意识地锻炼孩子对日常生活的处理能力,一方面能锻炼孩子的敏捷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另一方面能增强孩子控制自己和应变的能力。这是善莫大焉的好方式,是避免孩子养成依赖性习惯的必经之路。
2.好爸爸要经常给孩子处理具体事务的指导
教育是一项费时费力的事情,对孩子的教育好爸爸必须要拿出相应的精力与时间来指导。孩子处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好爸爸要给予孩子充分的鼓励与具体的指导,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总结。如果孩子自愿要求帮助父母干点小事,帮父母的忙,父母应该鼓励并指导孩子去干,不要常常认为孩子还小,不许孩子动手。结果一方面孩子的能力得不到锻炼,一方面打击了孩子热爱劳动、喜爱探索的积极性,子将来就不愿主动去做事情。形成了一旦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指导,孩子就什么事情都不懂干、不愿干的习惯。对于孩子主动做事情的行为,父母应该特别地加以鼓励和赞扬。如果孩子做对了,得到了父母的表扬和奖励,孩子知道了这样做会得到父母的奖励,孩子就很乐意在以后常常主动地去做这些事情,以期继续得到父母的表扬和奖励。这就是表扬的正面作用。如果孩子做得不好,或者做了些父母不愿孩子做的事情,父母也不要随便发火,应该看到孩子的本意是想把事情做好,获得父母的奖励,并非有意捣乱。所以父母应该安慰孩子,并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哪些事情可以多做。
3.给孩子较大的活动与社交范围
孩子上学后,本身就有社会交往的要求,也是对其日后社交活动的锻炼。有些家长出来不许孩子把同学带回家中一起玩耍与做作业,还有的家长怕孩子出危险,禁止孩子参加春游、生日派对等集体活动。这都是对孩子成长空间的盲目剥夺,是对孩子自立能力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孩子的活动范围的扩大,父母要给予支持。鼓励孩子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例如体育运动、郊游等。让孩子与同学、朋友、邻居交往,学会社会交往能力。使孩子在心理上摆脱对父母的依附,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此外,还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增长孩子的见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事业心、毅力和钻研精神,做一个有成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