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艰难的复兴:中国21世纪国际战略
14539200000082

第82章 软实力与中国文明下(2)

(三)推动国际文化间的多边对话与合作

当前中国在战略观念上已经认识到,丰富的文化资源并不必然意味着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要将文化资源要素转化为文化软实力,必须诉诸积极的文化外交。文化外交与经济外交等一道,成为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中国需要积极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大对外文化传播的力度,及时向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变化及其与世界的关系。近年来,中国一些主要媒体和电台开始在海外建立自己的传播机构,例如中央电视台于2012年1月建立了首个海外分台——非洲分台,主要聘请非洲人用他们熟悉的语言来讲非洲故事、讲中国故事、讲中非关系的故事,这是一种传播模式的创新。今后,中国不仅需要在传播的技术、技巧和方式上下功夫,还需要进一步提炼自己的传播理念。比如,应该向世界展示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什么样的中国才是真实的?“中国视角”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只有这些理念问题搞清楚了,中国的对外传播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由于文化软实力资源及其作用对象是多元的,因此应针对不同的国别,不同的地区开展富有个性与差异的文化外交。对发展中国家,重点不在于宣传中国古老文化和传统美学,而更多地在于展示中国当下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创新能力,通过中国迅速实现发展这一示范效应增进发展中世界对中国的好感与认同,并在南南合作中赢得应有的国际尊重与良好声誉。对于周边国家,中国应明确传达和平与合作理念,通过宣传“和为贵”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前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来增信释疑,增加周边国家对中国战略意图的了解。对于西方国家,中国应充分展示当前中国发展的活力与新面貌,突出中国当前发生的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多谈谈国家的创新、不断涌现的新思想以及应对诸多问题的新举措。

文化外交还要重视对国际多边文化机制的参与,通过国际文化规范、规则的制定和修改来反映中国的文化主张,在维护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日益增长的文化利益的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不同民族间的互信与理解贡献自己的智慧。历史上,中国曾长期疏离于国际机制的创建与管理,对大多数国际机制应对比较消极,致使中国只能对别国主导的国际制度及相关安排做出应急式的被动反应,从而难以从根本上维护自身应得的权益,也难以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

(四)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与信任

当今世界是由不同主权国家构成的,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传统方面存在不同的特点,在诸如民主、人权等政治理念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当代中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等各方面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从本质上讲,中国与西方国家存在的政治理念的差异,正是世界政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从世界范围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都是整个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需要我们去认识、了解。虽然中西方在政治理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中西方政治理念之间的对话一直未曾间断过,既有政府间的直接对话,也有民间组织、个人、学术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些活动有助于推动中西方在价值观念方面的相互理解。可以预见,在短期内试图彻底消解中西方在意识形态认同上的差异实非易事,但通过定期和多层面的沟通与对话以增进各方的互相理解,从而不对双方的总体外交造成负面影响,仍是可能的。

同时,中国也积极借鉴西方合理的制度理念,积极开展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明建设。中国应及时向国际社会阐明,实现民主、自由和平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不容置疑的普世性。当前中国人民也正在致力于追求政治民主和社会进步。中国一贯坚持“多元共存”与“平等竞争”的文化价值观,以这样的价值观来看待国际上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的客观存在,以这样的价值观来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根据中国的实际需要为我所用,同时注重改造和提升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争取让中国文化及价值观念走出国门、惠泽全球。

(五)维护和拓展国家的文化安全利益

所谓良性的文化安全环境,是指国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一个基本安全的外部环境,主要表现为国家的文化主权的完整和国家文化利益的有效维护。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文化政策的核心,并不是一般地占领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市场以获取更多的现实利益,而是旨在全面输出西方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对发展中国家的民众进行彻底的精神征服和信仰改造,企图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充当西方国家的附庸,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对于发达国家这种文化霸权行为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安全威胁,中国应当采取积极的国家文化安全对策,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防范,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文化安全利益。在致力于提升国家的文化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同时,也要增强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健全文化安全预警机制,在适当时候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市场手段保护自身文化市场和文化利益。在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与文化安全的同时,也要避免将文化安全的维护、文化复兴的抱负与狭隘的文化保护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相混淆,避免因简单而盲目的自我封闭而排斥一切异质文化的可取之处。

五、结论

已故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对中国文明充满了信心:“西方观察者不应低估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融为一炉。如果这种有意识、有节制地进行的恰当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可能为人类的文明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虽然过去百余年里,中国在科技、教育和现代知识创新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但当前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伴随这一进程而出现的文化繁荣与科技创新热潮,必将显著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中国文化的复兴,不仅将成就中国的大国崛起,实现中国人百余年来孜孜以求的民族梦想,也将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自己的特殊智慧、观念与思想,从而再现东方中国文明的巨大魅力。这一进程虽然不易,但却充满期待。

(执笔:罗建波)

参考文献:

1.Joseph S.Nye,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p.1—40.

2.[美]傅立民:《论实力——治国方略与外交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3.[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等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4.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5.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5页。

6.[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91页。

7.[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徐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0页。

8.《美前驻华公使傅立民谈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http://news.sohu.com/2004/05/14/00/news220120080.shtml。

9.[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4-6页。

10.[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94页。

11.[日]池田大作、[英]阿诺德·汤因比:《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283—284页。

12.《社科院:最大限度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成我国教育发展关键》,http://www.china.com.cn/news/2009—9/8/content_18484499.html。

13.《2011年上半年我国对外发明专利申请持续增长》,http://www.ipr.gov.cn/gndtarticle/ttxw/201108/12487501.html。

14.郑园园:《展示富有创造力的法国——中法文化年法方总协调人隆柏访谈录》,《人民日报》,2004年10月9日。

15.《2011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202/131117.html。

16.刘长乐:《打开世界文明交融折扇窗》,http://culture.ifeng.com/event/detail_2012_11/23/19487681_1.shtml。

1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吴象婴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18.[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9.[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