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艰难的复兴:中国21世纪国际战略
14539200000066

第66章 21世纪中美博弈的收益下(7)

在中美经济关系中,如果双方都采取非合作型博弈,则美方的行动为:(1)双边贸易和产业关系方面,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过度利用WTO救济措施,对来自中国的产品进行双反,以此来设置惩罚性关税;更进一步地,设置更多的非关税壁垒,如在生态、环保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对非关税性的一些标准进行过度设计和安排;以此来阻碍中国产品的进入。在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下,进行所谓的“再工业化”,重振其制造业,拟更多地用本国生产的产品填补国内市场。(2)在货币体系方面,一是用宽松量化的货币政策来迫使人民币升值,打压中国的出口,并促进美国的出口;二是在中国与日韩等形成自由贸易区,或者日本等国购买中国国债等有利于使人民币国际化的时刻,期盼中日之间因岛屿领海主权等纷争,并以军事同盟和激烈冲突时参与对中战争等,误导日本,避免形成中日之间紧密的货币联系,阻碍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3)在双边投资方面,以国家安全等理由,阻碍中国投资者,如中兴华为等企业,在美国的并购,或者投资设厂。(4)在中国钓鱼岛和南海等事件上,以美国支持为诱,误导相关国家。(5)经济政治化,在总统选举等重要时期,总是将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上升为政治选举中得到选票的途径,如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中国抢走了美国的就业,中国到美国投资影响了美国的产业和信息等国家安全等。总之,形成一种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之间,非合作型的博弈。

而中国如果在对美经济关系中,也采取非合作型的博弈,将会有这样的博弈行动:(1)在贸易和产业方面,对美国向中国出口的产品进行报复性反应,如也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进行惩罚性关税措施;对美国农产品、文化产品、信息产品等等,也进行对中国国家转基因食品风险、信息安全、产业损害、宣扬色情暴力等方面影响的调查和进入限制。这样,中国和美国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之间,可能形成激烈的贸易和产业战。(2)在货币体系方面,中国不顾及美国的感受,快速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一是通过人民币事实上流通南下南亚、向周边国家扩散;二是加快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的设立,增加在全球的设点数量;三是扩大双边贸易中绕开美元,用各自国家的本币进行结算的范围;四是利用中国经济上行优势,向全球发行人民币国债,逐步改变各国国际外汇储备结构;五是与美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逆向操作,在避免受制于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左右的同时,干扰美国宏观政策的有效性;六是在特别时期,如美国参与日本和菲律宾对中国战争中,伺机购进或者抛售美元国债和外汇,影响美国的出口,或者形成美元的不稳定状态,打击美国财政和货币体系。实际上,由于中国负债率较低,而美国负债率较高,在货币战争中,中国处于优势地位。

这种世界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非合作型的博弈,其给双方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总的来说,对于各自的利益而言,双边经济关系中损失大于获得,而且代价是巨大的,甚至拖累全球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增长。具体来说:(1)各自都想扩大对对方的出口,而阻碍对方对自己的出口,结果是双方对对方的出口比不对对方限制水平还要低,并将持续恶化。因为中美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由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程度、人力素质、工资成本等方面的差异,无论如何,都有着互补性,非合作型博弈的结果只能使双方的出口都减少,中日2012年9月间发生的钓鱼岛之争,期间形成的贸易战,损害是对双方的,就证明了这点。(2)美国在华有大量的投资和企业,中国对这些企业,特别是地方政府实行的许多政策,甚至比中国国内的企业还要优惠。这些企业在华获得了不少利益,也有中国投资和消费日益扩大给他们带来的市场份额,而且在产业链上,有些形成了紧密的分工联系。因此,美国在中国,在经济利益、市场份额和产业关联等方面,形成“华”中有“美”的格局。如果中美之间发生非合作型的激烈冲突,美国失去的将是在华利益、市场,并发生产业协作的断裂。(3)而对于中国来讲,由于美国的撤资会影响国内的就业,财政税收减少,一些产业各环节之间形成断裂,技术方面供给不足,包括国际贸易和远洋运输等行业发生萎缩,大的方面对经济增长速度形成拖累,经济可能陷入不景气状态。(4)对于全球而言,由于受中美经济非合作型博弈的影响,总需求萎缩,经济增长速度下行,金融风险加大,世界经济将陷入低迷时期,在全球范围内,对就业、解决贫困、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金融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形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而我们再来看中美经济关系之间合作型博弈的行为和结果:(1)在双边贸易,各自对对方的进出口方面,进行协调,发生贸易不平衡时,顺差方从帮助逆差方缩小缺口的角度出发,调整进出口的有关内容。美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放宽非军事用途高技术产品向中国出口的限制;在服务贸易方面,特别是金融保险等领域,在双方对等开放的前提下,互相允许进入。(2)中国考虑美国金融和经济体系的高赤字、高负债等风险,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与美国相协调,防止美元体系的急剧解体;并且考虑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国际结算、流通、储备等各方面比例上升的情况下,不使美元作用相对下降而对美国经济形成重创,使美国经济在货币格局变动之中,保持一个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态势。(3)双方合作致力于全球经济的繁荣,中美之间各自优势互补,如美国的技术、土地、商业网络等与中国的市场、大规模人力资源、城市化等相结合,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合力,将蛋糕做大,使双方在全球经济繁荣中,获得各自的利益。而在双方经济关系上,相互制约,甚至展开贸易战和货币战,蛋糕会越做越小,实际结果双方都有损失,包括损害全球经济增长。(4)中美应当既在政治关系中采取合作型博弈,也在经济关系中进行合作型博弈。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是相互关联的,不可能存在经济合作型博弈,而政治方面可以非合作型博弈的组合。如果美国在政治方面,利用自己军事方面以及目前经济还存在的优势,对中国在政治方面进行非合作博弈,中国的反应必然是利用经济未来成长和市场规模巨大这样的优势,对美国采取经济方面的非合作型博弈。因此,中美双方,只有在政治和经济关系方面,都采取合作型博弈,才能使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四)外太空及资源环境方面的非合作博弈或合作博弈

中美关系中,除了以上所述领导地位、国家安全和经济诸利益以外,在外太空利用、资源分配、全球气候和价值观等方面,也存在着博弈。在这些领域,双方是合作型博弈,还是非合作型博弈,对于各自的结果,包括全球利益,都是不同的。

1.外太空领域非合作博弈或合作博弈比较

外太空已经成为人类利用资源谋求发展的重要领域。在气象分析、定位导航、地图绘制、灾害监测、信息传输、情报收集、观测太空等,包括国防方面的诸多应用。

中美如果在外太空领域采取非合作型博弈,(1)将会有这样的行动:展开外太空领域资源的争夺,发展外太空领域技术、生产制造能力、装备设施等;实现外太空领域利用军事化,进行外太空领域的军事竞赛,包括增加信息情报收集间谍卫星,设置和增强有关卫星对导弹及核弹目标的定位、跟踪及引导功能,提高核打击精准度;发动太空战,摧毁对方的卫星、航天站等太空设施;随意报废卫星和在太空战形成大量的太空垃圾,影响太空正常运行及外太空领域现有卫星和航天站等设施的安全。(2)对双方,包括其他国家带来的结果将是:展开太空领域的军事利用,消耗各自国家的财力物力,使可用于人民生活的资源,被用于军事竞赛;干扰正常的外太空设施非军事利用,包括在极端时期,各自的外太空设施遭到对方的摧毁,使巨额财力形成的外太空设施化为乌有;由于外太空领域卫星等设施被摧毁和瘫痪,使一些依赖于卫星等设施形成的定位导航、气象预报、信息传输、灾情监测等等,都遭受重大影响,甚至形成大的混乱;一方面,太空战形成的垃圾充斥,对太空和平利用设施造成安全威胁,另一方面,对外太空战后再利用,也形成极大的障碍,特别是清除这些太空垃圾,在技术和成本方面,几乎没有可行性。

而如果双方在外太空领域采取合作型博弈,(1)则会有这样的行动:在外太空卫星等设施在有利于人类发展和福利的方面,包括商业利用等方面,进行技术和装备等和平竞赛;限制外太空领域的军事技术和装备竞赛,外太空领域利用非军事化;互不攻击对方的外太空卫星和航天站等设施,防止太空战爆发,特别是保证非军事利用太空设施的安全运行;通过付费、商业化等措施,互享卫星和航天设施资源,避免重复投资和建设;研发和完善收集废旧卫星的技术,避免外太空形成更多的卫星等残骸垃圾,并在清除太空垃圾方面进行技术和行动合作。(2)而中美双方在合作型博弈中形成的共同利益在于:避免外太空领域被军事利用,对人类形成更加深重的战争灾难和伤害;在相互和平竞争中提高人类外太空利用的技术水平,使人类发展获得更多的资源条件;卫星和航天站等设施,可以在保证各自商业利益的前提下,资源共享,避免资源重复投资建设和闲置浪费;防止外太空领域人工垃圾污染,保证外太空领域的环境安全;外太空领域的和平利用,能辅助人类信息、移动通信、大数据运算和传输技术的进展和有效应用,中美之间合作竞赛,不仅会给中美双方带来有关的经济利益,而且还会在扩展发展空间、外太空利用共享等诸多方面造福于全人类。

2.资源利用和环境容量方面的非合作博弈或合作博弈比较

实际上,由于各个国家人口规模和资源禀赋不同,随着不同梯队国家的发展,需要对全球资源和环境进行再分配。这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然,其中对资源的再分配,是通过产业的分工协作,特别是通过投资和贸易方式而进行的。

(1)非合作型博弈行动及结果

中美如果在全球资源和环境利用方面,采取非合作型博弈,其行动为:美国在这方面占有优势,游说相关国家,对中国投资资源,设置障碍;美国利用其他国家对中国东海和南海主权的无理要求,通过军事同盟、联合军演、销售军武、布置军力等支持和误导这些国家,使中国在东海和南海的资源形成受到影响;美国利用自己的制海军力优势,在马六甲海峡、南海、台湾海峡等区域,对中国的资源安全运输,形成威胁,在极端的战争时期,对这些重要通道进行封锁;美国通过美元发行、基金冲击、交易定价位势等间接手段,影响中国所用大宗商品的价格,提高中国外部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成本。中国则通过鼓励民间资本走出去、主权基金等方式,尽可能多地投资、入股有关国家矿产资源;由于资源的巨大国家利益,在东海和南海事宜上,决不退让,应对任何挑战;发展海军和空军力量,包括外太空军事设施,以及核力量,使自己有足够的力量保持东海、南海和全球中国资源运输通道的安全;对国内使用外部资源的企业,进行结构调整,提高集中度,加强市场谈判能力,并发展中国的商品交易市场,完善期货等交易体系,使市场和价格有利中国发展的资源需求。而在全球环境利益方面,美国是环境消耗的大国,人均排放水平很高;而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排放的增加规模也很大。双方非合作型博弈,只能是增加全球排放量,既影响各自生存的环境,也导致全球变暖问题加速和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