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艰难的复兴:中国21世纪国际战略
14539200000018

第18章 中国科技竞争力位势及差距上(1)

我们主要采用世界经济论坛数据对中国科技竞争力全球相对地位进行评价;采用OECD和世界银行有关数据对中国科技投入总量、投入强度和美国专利产出等方面的绝对指标值进行全球比较;横向比较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分析表明:中国在2012—2013年度全球142个国家和地区中,综合竞争力排名为29位,科技竞争力为56位。在G20中中国的经济总量排名第2位,科技第12位,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12年总量排世界第二位;在除美国外的G20中,中国的美国专利拥有量排第10位,占非美国拥有专利的2.38%;2006—2010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在前10位的中国企业仅4家企业申请了美国专利,共计72件,与此对应的韩国企业有8家企业共拥有美国专利58382件,是中国的810倍。

一、中国在世界上的科技竞争地位

总部位于瑞士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每年发布《世界竞争力报告》,对全球上百个经济体的竞争优势和劣势进行全面、权威的评估。目前《世界竞争力报告》已经广泛应用于政府、学术界和企业领导层面。WEF定义竞争力为决定一个国家生产率水平的一系列的制度、政策和因素。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一个经济体不同的可持续经济繁荣度。换句话说,竞争性越强的经济越能够给其国民带来高水平的收入。当然生产力也决定了一个经济体的投资回报率(物质、人力资本和技术),投资回报率是推动一个经济体高速增长发展的最基本的推力。因此,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则这个国家越可能获得中长期的快速增长。

(一)竞争能力国际地位

《世界竞争力报告(2012—2013)》是根据一些公开的数据以及经理人问卷调查的结果。2012年对世界144个国家和地区、上万名商业领袖进行调查,问卷涉及影响经济和商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因素,以及影响经济的重要方面,是历年包含经济体最为全面的一次。全球竞争力评估主要从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环境、健康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技术成熟度、市场规模、商业成熟度和创新能力12个方面进行评估,而这12个方面因素又分属于三大类:基本需求指标、效率提升指标、创新和完备性指标。其中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健康和基础教育属于基本需求指标;高等教育及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和金融市场完备性、技术成熟度和市场规模属于效率提升指标;商业环境和创新能力属于创新和完备性指标。全球139个经济体分处于三个发展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效率驱动阶段和创新驱动阶段,划分标准为人均GDP,所处阶段不同各个指标所占权重有所差异。所有硬指标(公开数据)和调查值全部转换为刻度指标值(1—7分)。

根据WEF的报告,中国目前处于第二阶级,即效率驱动阶段。在144个参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2012—2013年度全球竞争力排名第29名,降低了3位。排在前10名的分别是瑞士、新加坡、芬兰、瑞典、荷兰、德国、美国、英国、中国香港、日本。中国国际竞争力各项指标具体得分情况。中国在市场规模、健康和基础教育、宏观经济领域具有较大优势。在技术成熟度和创新能力方面处于劣势。

已有大量研究指出,在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中,科技竞争力是其核心组成成分,对于国家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决定性作用(Altenburg,Schmitz,&Stamm,2008;Archibugi &Coco,2005;Freeman,1995)。参照Altenburg(2008)等人的做法,我们将WEF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第5(高等教育及培训),第9(技术成熟度)和第12(创新能力)三大类作为国家科技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这三大类指标具体含义和分解如下:高等教育和培训类指标由中等教育入学率、大学教育入学率、教育系统质量、数学和科学教育质量、商学院质量、学校网络化水平、当地研究和培训机构可供给性和员工培训程度等八个二级指标组成。技术准备率指标中包括:先进技术的可得性、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外商投资及技术转移、互联网用户、宽带互联网接入数(Broadband Internet subions)和宽带用户(Internet bandwidth)使用数六个指标数。技术创新指标,由7个指标来衡量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分别是创新能力、科学研究机构数、企业研发投入、大学和企业合作研发投入、政府高科技产品采购、科学家和工程师可得性、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数。中国科技国际竞争力在各个维度的得分及其国际位次。

中国的技术创新在三大指标中全球排名第60位,在三大指标中排名最靠前。其中大学和企业合作研发投入排名第35位,政府高科技产品采购排名第16位,企业的创新能力排名第23位。在该大类指标中,排在最后的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可得性(46名)。高等教育和培训总体位列全球第62位,其中中等教育入学率获得全球第90名。技术成熟度在科技竞争力评价中优势不足,总体获得全球88名的位置,企业技术吸收能力排在了71名,而最好的外商投资及技术转移也仅排在77名的位置。

为了定位中国科技国际竞争力总体情况,我们根据WEF《世界竞争力报告(2012—2013)》中的评价科技竞争力的三大项指标进行加总并取平均值作为各个国家的综合科技竞争力得分值,并选择G20集团中除欧盟外的19国作为对比分析对象,得到表4—2中的评价结果。从表4—2中可以看到,中国全球科技竞争力综合得分3.97,约高于全球平均3.84的平均值,位列全球142个国家中的第60名,在同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金砖四国(BRICs)中位次仅次于俄罗斯(56),略高于巴西(49),较印度(74)靠前14位。全球科技竞争力排在前10位的经济体分别是芬兰、瑞士、瑞典、新加坡、荷兰、美国、丹麦、德国、英国和比利时。

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经济体。为了刻画与其经济总量相关的科技竞争力情况,我们将中国放入全球较大经济体中进行比较,即二十国集团。它由包括中国在内的19个国家和欧盟组成。这些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据全球绝大部分,以2012年为例,G20占全世界当年GDP的89.8%,人口则将近世界总人口的2/3。

数据来源:根据WEF《世界竞争力报告(2012—2013)》有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其中全球144经济体综合平均得分3.84,G20集团除欧盟平均得分4.58。最后一栏括号中数据为各国2010年GDP总量全球排名(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2—2013年度中国科技竞争力在G20集团内的19个国家中排名第12名。金砖四国的其他成员排名分别是,巴西第11,俄罗斯第13,印度第18。中国总体得分3.97分低于平均值4.58分,比排在第一位的美国低了1.70分,比排最后一名的印度高0.30分。简单的相关的计算经济排名和科技排名相关程度在0.58,即两者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科技强经济总量也大。中国经济总量虽然跃居全球第二,但是与之对应的科技竞争力却较为靠后,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科技支撑极其不对称的发展格局,即科技滞后于经济。经济和科技倒钩现象还存在于印度、墨西哥等国家。印度科技竞争力排名第19,但是经济总量排名第10。墨西哥科技排G20里的倒数第2名,但是经济总量排全球第14名。排在G20集团前10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加拿大、俄罗斯。

(二)投入增长快,产出不足

基于WEF数据对中国科技国际化竞争力的国际位势和差距进行的综合说明,本小节主要从反映科技发展的几个投入/产出指标出发,对中国科技投入/产出与G20集团的主要国家进行比较。数据主要来源于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等发布的最新系列报告。

中国研发投入在近10年保持了高速增长。根据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2012》数据显示,中国近10年来研发投入保持年均22%的增长速度。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研发投入呈现负增长情况下(见表4—3),中国研发投入依然包括高速增长,以2008—2009年为例,新加坡、日本和美国的研发投入均为负增长,而中国在这时期却达到了27.63%的增长速度。又据科技部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研发投入将首次突破1万亿元,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数据来源: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2012》(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2)。

中G20主要国家和欧盟1996—2009年研发投入强度来看,中国研发投入强度排在最后一位,但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逐步缩小。2000年之后保持了持续的增长发展态势,据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1.97%。

数据来源: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2012》(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2)。

G20集团主要国家和地区研发投入强度变化(1996—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