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与斯大林
14539000000069

第69章 斯大林重视中国经验,建议出版毛泽东著作(9)

面对此情,蒋介石十分苦恼,万般无奈,曾派国民党中委莫德惠于1947年5月赴台湾张学良的囚地作试探,准备起用张学良。莫德惠是东北政界元老,与张学良交情较深,这次渡海来访,带来了东北同胞的深情厚谊和蒋介石的信息。

张学良从西安事变后,一直被蒋介石无理囚禁,失去自由,听故人说来意深有感触,遂以诗相赠:

十载无多病,故人亦未疏。余生烽火后,唯一愿读书。

莫德惠读过,连称好诗。张学良说:“柳老要否知道这四句诗从何而来?”“当然,当然,”莫德惠连连点头说,“请世兄与我一说。”

张学良解释说,这首诗的前两句,有感于自己的不幸遭遇,“十年无多病”,表明自己幽禁十年,没有遇到大灾大难,总算活过来了。“故人亦未疏”,表示未忘旧交之意。后两句则表明张学良对获得自由已经绝望。当初,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国共两党和平统一,一致对外,抗战救国。如今抗战才刚结束,内战再起,他不愿再为蒋介石卖命,只有用读书来作精神上的安慰了。

张学良和莫德惠谈到明末的崇祯皇帝刚愎自用、煤山自杀;又谈到台湾的“二·二八”事变时,有人曾请张学良出山遭拒绝的事。莫德惠说:“如果有人要你出山,一不是叛国,二不是卖国,乃是爱国,你又怎样表示态度呢?”

“不可能,不可能。”张学良强笑着说:“柳老不必说明,我就知道。你说我如果下山,便是爱国,这个国怎么爱法呢?还是自己人打得头破血流吗?还是恢复‘七七’事变以前那个局面吗?”

莫德惠小声说:“你别太多心了,有人请你出山,其中一定有道理。譬如说:想请你到东北收拾残局……”

“我?”张学良惊讶地说,“人家把我送到深山,我肚里是什么滋味?‘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我谢谢人家一番好意,他要我‘清’,我何乐不为?犯不着十年之后,教我还俗,你以为如何?”

莫德惠见张学良坚决拒绝,只好回去向蒋介石报告。后来,蒋介石对他的心腹陈诚说:“汉卿恐怕不会答应出山。”

陈诚淡淡地一笑说:“他出来也无济于事!”

蒋介石见东北战局节节失利,形势不妙,于1947年5月30日,在12架战斗机的保护下,由南京直飞沈阳。在康宁街行辕,他对杜聿明、孙立人、廖耀湘等将领训话:“今天,正好是去年我到东北的一周年,可是局势大不相同,实在叫人着急。现在共军正广泛开展进攻,以切断东北和关内交通,阻碍我方援军的到达……”

东北野战军根据毛泽东的战略战术,集中更大兵力,发动秋季攻势,到11月5日,歼敌69800人,解放人口260万,收复城市17座,将敌人压缩在沈阳、长春、四平、锦州等24座城市内,为随后的胜利发展创造了条件。

1947年12月,在中共中央的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他特别指出:

“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的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

接着,毛泽东高瞻远瞩,从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高度,分析了这个转折的意义。他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所以带着伟大性,是因为这个事变发生在一个拥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国家内,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这个事变所以带着伟大性,还因为这个事变发生在世界的东方,在这里,共有十万万以上人口(占人口的一半)遭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由防御转到进攻,不能不引起这些被压迫民族的欢欣鼓舞。同时,对于正在斗争的欧洲和美洲各国的被压迫人民,也是一种援助。”

战略决战开始了。毛泽东运筹的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首先在东北拉开了序幕。早在1948年2月7日,毛泽东在致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电报中,就明确了东北战略决战的作战方针。他指出:

“要预见敌人撤出东北的可能性。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国民党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

毛泽东制定的首先控制北宁路山海关、锦州段,关闭东北大门,切断东北敌人与关内联系的“关门打狗”方案,完全符合客观实际,但是,当时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的林彪,对于中间突破、深入要害去打敌人设防坚固的大城市锦州有顾虑,再三提议先打长春。

林彪的错误意见,曾受到中央的批评。毛泽东也耐心地多次指出,锦州是东北国民党军的战略门户,是东北与关内联系的陆路要冲,咽喉要塞,先攻下锦州,就可以关门打狗,所以打下锦州是关键。但是林彪认为锦州兵多将广,工事坚强,不是急切可下的,仍然犹豫徘徊,让部队去打山海关附近的几个小点和承德的13军。

直到9月初,东北野战军领导才明确了南下北宁路作战的决心,发布了政治动员令,争取全歼东北国民党军,给全国战场以配合,但在兵力部署上却使北宁路成了偏师。

毛泽东闻讯,又于9月7日致电林、罗、刘指出:你们应当使用主力于锦州、山海关、唐山一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经过毛泽东多次电报催促,分析敌情,陈述利弊,林彪才接受了毛泽东的方案,决定辽沈战役首先从北宁路打起。部队很快地攻克昌黎、北戴河、高桥等地,将锦州的敌人团团包围。

9月26日,林彪又电报中央军委,说打了义县、高桥、锦西之后,如果山海关敌人没撤,则打山海关,如果山海关敌人撤了再打锦州。次日,毛泽东即回电说,如能同时打山海关、锦州则同时打,否则,集中兵力打锦州。打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我们认为攻克锦州是有把握的。林彪觉得有理、有利,才下决心打锦州。但是,10月1日,解放军攻克义县后,获悉国民党军将以62军和独95师由海路增援东北。本来,敌情变化不大,林彪又以“准备的是一桌菜,上来了两桌客”为由,又于10月2日致电中央军委,考虑放弃北宁路作战,仍回师打长春。

毛泽东于10月3日即回电批评林彪,指出:“四五月间长春敌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七月间长春敌同样好打,你们又不敢打。现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锦西、滦县之敌第8军、第9军已经调走,你们又因62军和独95师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打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只要你们十天内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而打下长春,并不能帮助你们取得主动,反而将增加你们下一步的困难。”林彪接受了毛泽东的批评,下决心先攻取锦州,并调兵遣将,周密部署。毛泽东看了,回电表示:“甚好,甚慰。这才算把重点放在锦州、锦西方面了,纠正了长时间内平分兵力没有重点的错误。”于是,25万人围攻锦州,国民党东北军的咽喉被扼住了。

蒋介石像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安。1948年10月2日飞临沈阳,“御驾亲征”。当晚,他召集师长以上将领训话,说:“形势的发展,实在出于吾人所料。锦州是东北的咽喉,势在必保。我此次来沈,是来救你们出去的。”在叙述了他的如意算盘后,他又说:“大家一定要振奋精神。今日惟有死中求生,如此战失败,则与各位再无相见之期矣!我已经六十多岁了,死了没有什么,可你们还年轻,再不听我的话,一个个都让共产党把你们抓了去,后悔晚矣!”

毛泽东坐在西柏坡的中共统帅部,却对蒋介石的阴谋诡计、一举一动了如指掌。他电示林彪,无论蒋介石耍什么鬼花招,你们都不理,集中兵力,求得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东北人民解放军根据毛泽东的命令,攻城的无坚不摧,打援的寸步不让,至10月15日下午6时,经过30多个小时的激战,锦州攻城战胜利结束了。歼敌上将范汉杰等近9万人。蒋介石闻讯,气急败坏,于10月18日飞抵沈阳,召集卫立煌、廖耀湘、赵家骧等人开会,令他们重整旗鼓,收复锦州。将领们都说力不从心,无法实现,气得蒋介石头昏眼花,双眼发红,从沙发上站起来,拍着桌子,将卫立煌大骂了一顿,然后又举起拳头,仰天长叹:“马歇尔害了我们的国家。原来在抗战胜利后,我决定军队进到锦州后再不向前推进。以后马歇尔一定要接受东北,把我们所有的精锐部队都调到东北,弄得现在连守南京的部队也没有了。真害死人!”他命令廖耀湘等人卒部从营口、葫芦岛等地出发,全力攻取锦州。

毛泽东于10月19日复电东北解放军:“如果在长春事件之后,蒋介石、卫立煌仍不变更锦、葫、沈阳两路向你们寻战的方针,那就是很有利的。在此种情形下,你们采取诱敌深入,大打歼灭战的方针,甚为正确。”东北野战军根据毛主席电报的精神,立即定下了乘胜歼敌西进兵团的方案,经过连续激战,至10月28日拂晓,歼敌西进兵团1个兵团部、5个军部、12个师的10万多人;11月2日又攻克沈阳,歼敌1个“剿匪”总司令部、1个兵团部、2个军部、7个师、3个骑兵旅等,合计13万人。次日,解放军又攻占营口,歼敌14900人。

至此,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2千人,解放了东北全境。1948年11月2日,中共中央致电林彪、罗荣桓、高岗、陈云诸同志,东北人民解放军全体同志和东北全体同胞们,热烈祝贺东北全境解放。

贺电说:“热烈庆祝你们解放沈阳,全歼守敌,并从而完成解放东北全境的伟大胜利。东北是中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最大的中心,国民党反动政府在美国帝国主义积极援助下,从1945年冬季以来就曾经用极大力量来抢占东北,先后投入兵力及收编伪军胡匪共达110万人。依靠我东北前后方军民团结一致、英勇奋斗,并得到我关内各解放区的胜利配合,在三年的奋战中歼灭敌人100余万,终于解放了东北九省的全部土地和3700万同胞,粉碎了中美反动派奴役东北人民并利用东北以挑拨国际战争的迷梦,奠定了在数年内解放全中国,然后将中国逐步建设为工业国家的巩固基础……”

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敲响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丧钟。蒋介石气急败坏,两次吐血。美国《纽约时报》写道:“东北的沦陷,不仅关系远东这场内战的胜败问题,重要的是世界均势改变了。而且它是朝着美国希望的相反方向变化的。”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中共占领东北,又将出现一个由北向南的征服形势……以现在看来,中国如果要统一,似乎将从东北出发了。”

毛泽东主席于1948年11月14日发表的《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指出:

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这样,就使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原来预计,从1946年7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曾将东北三省改划为九个省。

第一章毛泽东坚持人民解放战争,斯大林派米高扬秘密访华1946年6月,蒋介石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完成了全面内战的准备,6月17日,向中共提出无理要求,要中共让出几乎整个东北地区、华中解放区、热河、察哈尔两省、陇海和津浦西路、威海卫及烟台两港等地。中国共产党断然拒绝。

6月26日,蒋介石以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命令国民党军向各个解放区全面进攻。当时,蒋介石拥有430万人的军事力量,其中正规军248个旅(师)约200万人,控制着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掌握着国家政权并在国际上有合法地位。

日本投降后,他接受了109万人的武器装备。美国又用新式装备为他武装了陆军45个师,还把271艘军舰和大批的飞机大炮送给了他,同时,又将8亿多美元的战争剩余物资低价售给了他。蒋介石发了国难财,又有美国的全力扶植,肠肥体壮,腰大气粗,扬言可以在三至六个月内消灭全部人民解放军。

毛泽东明白,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只有120万人的军队,装备极差,多是小米加步枪;解放区的面积不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后方还不巩固,得不到国际上的承认,也得不到任何外援,总的情况是敌强我弱,敌大我小。但是,毛泽东毫不畏惧,毫不气馁,冷静地分析了国内外的形势,制定了粉碎国民党进攻的方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