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与斯大林
14539000000002

第2章 推荐序(2)

《广州日报》将此书连载了八十多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但有五位老干部看后,写信提出了一个问题,说人们都知道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出动志愿军,是人民自愿的。《毛泽东与斯大林》书中,却说周恩来到莫斯科和斯大林会谈时说“中国以不出兵为宜”,这不是给周总理造谣吗?难道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时,周恩来总理会说“中国以不出兵为宜”吗?作者要承担政治责任,要给读者交代清楚!事关重大,我必须说出根据。于是,我写信说了三条根据:一个是当时参加谈判的周恩来的俄文翻译师哲同志在回忆录中是这么写的:“周恩来开门见山地讲,中国考虑和研究了国内实际情况及主观因素,认为以不出兵为宜”。二是《毛泽东同金日成的谈话记录》。毛泽东说:“事情总是这么弯弯曲曲的,在那个时候,因为中国动动摇摇,斯大林也就泄了气了,说,算了吧!后头不是总理去了吗?是带了不出兵的意见去的吧?”三是周恩来说:“两种意见,要他选择。我们出兵就要他的空军支持我们。”老干部们看了高兴地说,这部书不仅塑造了毛泽东与斯大林两位伟人的光辉形象,生动鲜明,而且史料准确,经得起历史考验,确实是信史。

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是苏共亡党的二十周年。回顾历史,认识现实,展望未来,十分重要。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将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伟大成就,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科学的总结,也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三大成就。这三大成就,源于历史,植根现在,通向未来,我们必须深刻领会,经常坚持。特别是他说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于党的建设,他强调了四点。他说:“总结九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基本点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正视并及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机体健康。”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展望未来发展的重要指针,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毛泽东与斯大林都是伟大的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和苏联一代革命人民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领导和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斯大林参与领导和创建了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苏联,并曾给中国人民以有力的援助。如今,中国共产党和他领导的中国人民正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而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已经解体二十年了。这是为什么?今年三月,中国专家组经过十年的调查、研究,推出一部专著《居安思危》,挖掘出苏共终结的深层原因:苏共亡党,苏联解体,问题都出在苏共内部。

1917年,苏共在只有35万党员的时候,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并执掌了全国政权,却在1990年7月,在拥有近2000万名党员时,丧失了执政地位并被解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现在看来,尽管苏联解体有着多种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苏共的蜕化与变质。

《居安思危》一书认为,苏共从其领导人赫鲁晓夫(1953年9月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起,就开始逐渐蜕变。1956年,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离经叛道,使苏联走上了修正主义的道路。

此时的戈尔巴乔夫,正值世界观形成的青年时期。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和苏共历史的做法,深刻地影响了戈尔巴乔夫。多年以后,他曾说:“早在学生时代,我就发现,社会主义的现实同理想相差十万八千里……俄国的悲剧就在于,在马克思晚年时代已经死去的马克思思想,却在20世纪初的俄罗斯被选择。”因此,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背离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1988年6月,在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他明确表示,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针是要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和“舆论多元化”,更是要让苏共放弃其苏联政治体制核心的地位,把国家权力中心从共产党手中向苏维埃转移。

1990年7月,苏共在苏联解体前举行了最后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声明。从此,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以及意识形态多元化,正式成为苏共的指导方针。各种反共组织趁机建立并发展壮大,开始用各种方式同苏共展开斗争。此后一年内,苏联出现了大约20个联盟一级的政党。

加盟共和国一级的政党更是冒出了500多个。它们中的大多数,后来都成了促使苏共下台和解散的力量。

显然,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等苏共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离经叛道,蜕化变质,脱离群众,是苏共亡党的重要原因。《毛泽东与斯大林》对此作了详细的记述与探讨。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和平演变”,也加速了苏共亡党。美欧国家对苏联的颠覆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长期进行“宣传战”和“攻心战”。除了《美国之音》,美国还在西欧设置《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每天用6种语言向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民众宣传西方社会的“成就”、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同时否定苏共的革命历史,无限夸大苏联的社会问题,把苏联人民的不满情绪引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利用人员交流,腐蚀苏联下一代。事实证明,美国人通过大量吸引苏联年轻人赴美留学,成功培养了一批亲美、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力量。第三,利用非政府组织,在苏联内部制造破坏性力量。1984年成立的“美国争取民主基金会”,长期接受美国国会的拨款,在苏联“用于开展民主运动”。第四,利用经济手段,使苏联陷入困境。2007年,美国中情局前雇员施瓦茨在《胜利——美国政府对苏联的秘密战略》一书中透露,为了搞垮苏联,美国政府一方面大力推进同苏联的核军备竞赛,逼迫苏联消耗大量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压低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使苏联的外汇收入大幅减少,经济陷入困境。第五,利用“人权”、“民主”、民族关系等问题,支持和扶植苏联社会内部的反对势力。

苏联解体初期,继承其衣钵的俄罗斯人感受到的是无尽的灾难。俄罗斯学者根据大量数字得出结论: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使俄罗斯经济和社会发展倒退了几十年。一个权威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当今66%的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76%的人认为苏联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72%和80%的人分别认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期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2008年7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网站报道:俄罗斯正在进行一场“俄罗斯名人”评选活动。斯大林和沙皇尼古拉二世正在争夺榜首位置。斯大林在此前的网上票选中一直遥遥领先。直到评选活动的主办者呼吁某知名网站的网民支持尼古拉二世,尼古拉二世的票数在15日晚超过了斯大林,斯大林共获得26.3万票,而尼古拉二世得到26.7万票。2004年7月,俄罗斯教育部再版发行斯大林主编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并于俄新学年9月开学之前印刷装订完毕,而且将其作为俄罗斯高校师生历史教学参考书发到了各学校图书馆。此次印刷,完全采用1945年的版本和装帧,新书的封面上特别注明:“这是《简明教程》第302次印刷。”众所周知,这本书的上一次发行,是在1953年——即斯大林逝世的那一年,时隔半个世纪后,此书又作为历史教学参考书发行,在俄罗斯各方面引起强烈反响。这本书,是2003年初俄罗斯教育部决定再版发行的。此次再版,出版者在扉页上大字写道:“你读过《简明教程》吗?它被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百科浓缩,曾在世界上以126种文字,发行4280万部。”一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曾痛切地说,“把苏联送入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我们以“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个别超级大国绝对没安好心。其他国家、民族千万不要重蹈我们的覆辙……苏共垮台时,我也抱着欢迎的态度。但多少年来,这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使我常怀负疚、负债、负罪之感!”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间是公正的裁判员。近二十年来,世界风云激荡,社会发展很快,人类进入了新的世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低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但是历史证明了《毛泽东与斯大林》书中的观点、记述和描写基本上是正确的。我知道,共产党员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高自己认识世界的能力。因而此书出版后,先后书写和发表了一些与毛泽东与斯大林有关的文章。例如在纪念中共七大胜利闭幕六十周年的时候,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中央领导单位,在延安召开的七大纪念大会上,我做了《毛泽东、斯大林和中共七大》的发言,被收入《纪念中共七大召开六十周年论文集》。在党中央强调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时候,我写作并发表了《延安精神海外之花》。在纪念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的时候,我写了《李德和长征》等,发表在有关报刊上。这些文章先后被评为“金奖”、“特等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在这次的补充版中,将以上文字作为附录,收录书中,以便读者看清历史的进程,了解毛泽东与斯大林的社会影响,历史作用。

刘杰诚于2011年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