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网络时代领导本领提升(案例与解析)
14538600000014

第14章 共建愿景篇(4)

战略转型:新加坡的未来在于我们的脑子

新加坡经济发展的第二次转型是从进口替代转向发展出口导向工业,同时打造亚洲国际金融中心。1970-1980年代,在李光耀的领导下,新加坡工业实现了两个根本性的转变:由替代进口型工业转向出口导向型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工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工业。在谈到经济战略转变时,李光耀更形象地以“脑手关系”告诫国人:“我们不想再在基础原料和农产品加工方面同邻国竞争。我们的工人应不再削菠萝皮……新加坡的未来,在于我们的脑子,而不在于我们的手。”浅浅一个脑与手之比,却将战略转移的大道理讲述得十分清楚。“我们的工人应不再削菠萝皮”这样的愿景激励,更是说出了劳动密集型工业下新加坡基层工人心底的呐喊,激发了民众响应政府号召、改变自身命运的激情。

可持续发展:不能闭关锁国

新加坡资本稀缺和市场狭小的事实,使李光耀认识到,新加坡不能闭关锁国。新加坡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吸引世界各国的投资,就必须依赖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新加坡在前两次经济成功转型的基础上,在第三次由“制造基地”向“总部基地”转型的过程中,制定了吸引“总部”的差别性优惠政策,如对从事五大商品交易的国际贸易机构,营业额超过2亿新元或具有全球贸易网络及良好公司业绩等条件的公司每年只征收10%的公司所得税;政府授予“区域总部”头衔的企业将享有15%的税务优惠;获颁“国际总部”称号的企业除享有区域总部企业的优惠外,还可获得额外优惠等。新加坡以金融和商务服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吸引大量跨国公司总部入驻,制造成本的上升又迫使企业将制造环节外迁,同时它们的总部及研发部门仍留在新加坡,最终完成向“总部经济”的转型。新加坡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东南亚乃至全球著名的总部聚集地之一。大量跨国公司和外国企业的进入,不仅带来了大量资金、科技、管理经验和国际人才,还吸引了众多银行的进入,从而使新加坡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成为魅力十足的全球企业总部之都。

在这一战略决策推动过程中,李光耀认为:“新加坡的经济是自由开放的,对外贸易是我们的经济命脉。”“我们的策略是提供理想的投资环境,以吸引跨国公司从发达国家来投资。”

李光耀曾经说过:“我们必须生活在我们所处的世界。”他领导新加坡的30年,正是这个岛国与时俱进的30年。李光耀用他循循善诱的治国智慧引导着新加坡的小国崛起,谆谆告诫着国人:“一个民族的创造力、企业精神、集体协作与职业道德,可以使他们的竞争力更胜一筹。”

1.李光耀作为新加坡的领袖,在世界舞台上形成了较大的影响。他的阶段性愿景引领对新加坡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2.李光耀是怎样从新加坡每一个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能够激励全体人民努力奋斗的愿景?

3.中长期的愿景要有稳定性,短期的愿景要有比较强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两者怎样结合?

芝加哥:前进中的城市

20世纪中叶,芝加哥被称为“巨肩之城”,是当时最伟大的工业城市。芝加哥的经济繁荣,成为吸引全球各地移民的“磁石”,移民们艰苦地工作着、建设着社区、教堂和公共机构。半个世纪以来在芝加哥交汇的列车,将非裔美国人从农业为主的南方迁移到该市的各个牲畜饲养场和工厂中。他们建设了一个繁荣的“黑人都市”。几十年之后,这里走出了美国首任黑人总统。

传统优势边际递减转型商务服务业中心

20世纪70年代,芝加哥失去了153000个制造业岗位,到了80年代,又失去了188000个制造业岗位。从1960年到1990年期间,芝加哥流失了大约800000人口,许多人都迁到了郊区。不仅仅是人口的流失,芝加哥的劳动力、交通枢纽等优势都在边际递减。许多饲养场迁到了西部,更接近牛畜,更接近更廉价的、无工会组织的劳动力。在日本企业的竞争下,许多本土收音机和电视企业、钢铁工厂和金属加工厂纷纷倒闭。留存下来的整合后的美国钢铁产业都聚集到了印第安纳州边界地区的加里市周边。随着人口流失,商铺关闭,税收滑坡,城市服务也进一步萎缩。

有些产业可能会消失,但是芝加哥的律师、会计和咨询师们仍然清楚产业是如何运转的,并帮助芝加哥转型为全球商务服务业的中心。芝加哥古老的律师事务所、大学和医院将其知识向全球经济体输出。制造业不再是推动芝加哥经济发展的动力,取而代之的主要产业是商业服务业、金融、国际贸易、医疗、大学教育、旅游和通讯业。联合航空公司和波音公司都将芝加哥作为其总部所在地。

芝加哥仍然是交通枢纽,不仅是因为其航空和铁路运输,还因为其通讯的发展,芝加哥的铁路沿线都铺设了电话线,芝加哥是西半球最大的互联网交换中心。与许多工业城市不同,芝加哥拥有多样化的经济,而不是完全依靠汽车或钢铁,这种多样性赋予了芝加哥更多的经济手段,很多方面的经济引擎蓄势待发。

城市美化吸引世界公民

随着芝加哥在商业与服务业的成功转型,充满活力与机会的城市对芝加哥以外的人们充满了吸引力。前芝加哥市市长理查德·戴利任内适时地推出了城市美化计划,以壮观的千禧公园作为其计划的重点,辅以建设质量更高的学校、更新的基础设施、效率更高的交通、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等政策,吸引来自各个地方的“世界公民”。20世纪90年代,这一切努力都得到了回报。40年来,芝加哥人口首次得到增长,10年间,大约增长了100000人。就业岗位也增加了,该地区总体上增加了大约560000个职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蜂拥而至。住在芝加哥市中心的大学学历年轻人一度比美国任何其他城市的都多。在卢普中心区有不少于60000名大学生。如今的芝加哥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客流与新的劳动力的流入。

会展经济下的新芝加哥

2011年5月,伊曼纽尔凭借其强势推销高新科技和超强的筹资能力使他在筹款和选票方面双双获胜,成为了芝加哥市第五十五任市长。他曾担任过克林顿总统的高级顾问与奥巴马政府的白宫幕僚长(或者称为白宫办公室主任)。在从政以前,伊曼纽尔曾经跳过芭蕾舞,还在餐厅里打过工,他右手的中指就是在那个时候被机器搅断了一半。

与美国很多受欢迎的政客相似,伊曼纽尔有着一支专业高效的外联交流公关团队。芝加哥的日报成了他的新闻发布机构,他经常性地宣传一些市政改良方案,而主题通常是某一公司入驻或扩张到了芝加哥,为该市带来新的就业机会。他还任命了商界和市民领袖组成名人委员会,关注芝加哥的经济前景、学校改革和艺术领域种种事项。

在伊曼纽尔看来,一切都是机会,他精心谋划力图主办G8和NATO(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峰会,尽管G8峰会最终未能在芝加哥举行,但是NATO峰会还是如期而至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第25次领导人会议于2012年5月20日至21日在美国城市芝加哥举行,这是时隔13年之后北约领导人再次聚首美国,也是美国第一次在首都华盛顿以外的地方举行北约峰会。伊曼纽尔说,能够举办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峰会是一个向全世界展示芝加哥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不但如此,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世界闻名的餐厅,首屈一指的购物场所,充满活力的戏剧社,芝加哥本地的音乐表演,数十个拥有独特的艺术、文化和烹饪产品的街区。芝加哥对于不同的观点、对于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保持开放的态度。正是这种多样性将会推动芝加哥不断向前发展。可以说,芝加哥是世界上最多元化的城市之一,也是最典型的“最美国”的美国城市。

1.芝加哥从依赖资源与区位优势的城市转变为依靠现代服务业与会展业为新支柱的城市发展过程,给我国的城市管理者进行阶段性战略规划以怎样的启示?

2.假如你是芝加哥市市长,如果发现芝加哥会展经济的发展饱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遭遇激烈竞争,会如何引导芝加哥下一步发展的愿景?

丁磊:从IT到养猪的大胆转型

丁磊,中国互联网先行者之一,1997年就创办了网易公司,从卖电子邮箱软件到开发门户网站,从网络短信服务到网络游戏供应商,是IT业许多领域的首创者与领军者,在中国互联网可谓载入史册的领军人物。然而2011年,丁磊纵身一跃从虚拟经济跨入实体产业,宣布要“养猪”,让外界大为惊叹与不解。丁磊领导下的网易一次次华丽转型值得我们探索。

让人们上网发邮件更容易

1997年,抱着希望网民上网变得容易的想法,丁磊给自己创办的互联网公司起名为网易。网易刚注册的时候,丁磊和其他两个创业伙伴一起租了一个很小的房间,大概只有8平方米,挤在这个条件很差,没有空调的闷热房间里开始了事业的征程。

当时中国还没有电子邮箱服务,丁磊在创业之初就一直很想开发出软件让网民在网上免费收发电子邮件。他原本想购买美国的hotmail的软件,为此还借了50万美元,但hotmail开出了一个天价,丁磊只好放弃购买他人产品的想法。于是,他一鼓作气和伙伴们拼搏了7个月的时间,开发了类似于hotmail的“分布式免费邮件系统”。这套软件开发出来了,但当时的电信局不允许网易自建系统独立运营,而且硬件配套需要上百万,网易拿不出这个钱。那段日子,丁磊就像是一个疯子一样四处奔波兜售,但电信局拒绝了和网易合作运营,只想购买。最后,整个邮件系统卖了不到20万元人民币,连硬件和数据库总共不到100万,还白送了163.net这个域名。1998年2月16日,国内第一个全中文界面的免费邮件系统www.163.net正式运行。谁也没有想到,网民注册用户数以每天2000人的速度增加,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就达到30万用户。

这以后,先前让丁磊碰了不少钉子的许多公司纷纷给丁磊打电话,其中就有著名的263,他们要求购买邮件系统;丁磊也不含糊,开口便是10万美金一套。1998年一年,丁磊既是老板也是销售员,到年底的时候,8个人的公司竟然有了500万的利润。

从卖软件到开门户网站

对美国门户网站并不陌生的丁磊早就有了将网易做成门户的想法。所以,当他一边写软件一边赚钱的时候,1998年9月份,网易将它的主页改成网络门户,启用netease.com(后来又改为163.com)的域名。

丁磊说,“做门户公司是一个很冒险的事情,因为你的收入源将由软件收入变成广告收入,那时候很少有公司愿意在网络上做广告”。但他认为,虽然卖软件很好赚钱,但更要看到公司在未来两年或者三年发展在什么地方,那时候上网的人会很多,潜在的广告价值会很巨大。于是,在丁磊的拍板下,在没有任何风险投资的介入下,他把所有在卖软件上赚的钱统统扔进了门户建设。

虽然门户网站的发展壮大让丁磊有机会登陆纳斯达克,而且从1999年初到2000年6月30日网易上市,18个月的时间,网易总共融资1.15亿美金。但上市之后,为了支持门户的内容建设,公司不但不赚钱,而且总是在亏钱,因为当时门户网站的主要收入是网络广告。但从2000年7月开始,随着全球互联网的破灭,纳斯达克指数从高峰时的50000点跌到了1500点,无数曾经风光无限的互联网公司倒闭,网络广告的收入对于运营一个庞大的门户网站简直是杯水车薪。

当互联网广告在大势下难成救命稻草时,丁磊选择再一次对网易转型,避实就虚将全部的精力用在开辟新业务模式上。这时候的丁磊,整天都在外边跑,请教了很多人,逐渐发现了短信业务和网络游戏。2000年,丁磊找到索尼和EA公司想把他们的游戏代理进中国市场时,他们却很高傲地把丁磊从公司里赶了出来,理由是“不和中国公司合作,中国都是盗版,所以不考虑中国市场”。丁磊气呼呼地回到公司,不久之后就花30万美金买下了国内8个人的一家小公司,在外界一片质疑声中,抽调了公司最优秀的一批员工加入到开发自己的网络游戏当中去。几年之后,短信业务让网易走出互联网泡沫的阴影,挨过漫长的冬天,网络游戏让网易重振雄风,在互联网第二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大放异彩。

养IT猪拯救城市餐桌

2011年2月份以来,曾经的“丁磊养猪”就成了互联网世界最火热的关键词。做着好端端的网易,为什么要办养猪场?

丁磊对养猪是这样解释的——“其实我就是热爱美食,可是老有朋友说,这个东西是吃激素的,那个东西是污染很严重的……这样我每次面对美食内心就很挣扎。我想这个社会怎么了,想吃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不能?另外,我也思考一个问题,现在的农村,无论男女,有能力的都跑到城市来打工,只有老的、少的在留守。但其实中国的食品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所以我希望探索能够帮助农民的生产方式,用自己的知识和资金通过网络营销渠道,去做一些对中国的农业生产有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