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邓小平外交谋略
14538100000004

第4章 胜于全胜——邓小平外交谋略的最高目标(3)

其次,我们对外发展关系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实现真正的不结盟,不打大国的牌,也不允许别人打我们的牌。中国同任何国家都没有结盟的关系,完全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任何外国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自己利益的苦果。所以,邓小平曾将中国的对外政策概括为两句话:第一句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第二句就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称霸,不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我们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富贫,一律平等,各国都有权利独立处理自己的事务,反对干涉他国内政。我们积极推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我们一再声明,只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之上,国际政治经济的新秩序才能真正建立起来,才会是合理的,有益于人类进步的。在国际关系实践中,邓小平指出,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只有真正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原则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邓小平说:中国看问题不是看社会制度,而是看具体情况,根据具体情况,我们独立自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处理国家间关系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处理政党间关系也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一个政党对别国政党的言行说三道四,指手画脚,肯定是会出问题的。政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大国的党不能充当老子党,发号施令、干涉别国党的内部事务。中国共产党坚持按独立自主的原则处理同别国政党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对别国政党发号施令、说三道四,也不接受别国政党对我们的号令,不允许别国政党干涉我们的内部事务。中国共产党处理同别国政党之间关系的原则是: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四)总的战略方法是全方位改革开放

我们集中精力建设现代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其根本的战略方法不是别的,就是邓小平倡导的全方位改革开放。

改革是使我们更好地面对中国的现实,实事求是地改造中国的现实。换一个角度看,改革就是要转变机制、改革体制,进一步下放权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开放是使我们破除闭关自守的状态,打破霸权主义设置的障碍,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发展国家间、政党间的友好合作关系,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同世界各国的一切事务,实事求是地创造有利于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就是使我们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更坚定地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坚持改革开放是正确的、成功的。

再进一步地说,改革就是根据生产力的状况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根据经济基础的状况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自觉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部分,从而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开放就是通过积极的努力,寻求有利于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尽可能地寻找机会,充分利用和吸收一切对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资金和人才。这就是说,通过改革开放,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而闭关自守,只能是死路一条。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并不是一条措施,也不是一项政策,而是一项重大的外交战略,同时也是实现其他外交战略的总方法。正是通过这一战略的实施,其他外交战略才有所遵循,才得以展开,才有所保障。

四、邓小平外交思想开创了我国外交领域新局面

在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外交工作十分活跃,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中国进一步巩固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了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恢复并发展了同前苏联(俄罗斯)等国的正常关系,同西方国家的关系也有了明显改善。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不断拓宽多边外交活动领域,为推动地区冲突的政治解决,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90年代初,中国与外国领导人互访频繁。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30多个国家,并接待了100多位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其他高级领导人的来访。世界上同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达140多个。

——同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睦邻安邦符合中国和邻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有利于亚洲地区的和平与发展。1991年,中国同邻国领导人互访频繁,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更加巩固和发展。国家领导人对蒙古首次正式访问,促进了中蒙两国睦邻友好合作领域的进一步扩大;访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巩固了中朝两国传统的友谊和团结;同大韩民国互设贸易办事处之后,双方又签署了民间贸易协定,为双边贸易的不断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与老挝签署了边界条约,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越南高级代表团访华,中越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国家领导人访问了印尼、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随着同东盟关系的日益加强,中国同东盟各国的友好关系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同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南亚各国以及缅甸继续保持和发展友好睦邻关系。特别是在时隔31年之后,中国与印度打开了交流的大门,对增进相互了解,推动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关系,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一个基本点。1991年,中国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中国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双方往来频繁,十多个非洲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访问了中国。中国支持非洲国家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外来干涉、自主选择适合本国情况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支持非洲国家谋求非洲大陆的和平与稳定。中国政府一如既往,坚决支持南非人民为建立一个统一、民主、种族平等的新南非而进行的正义斗争,欢迎南非出现的积极变化。

——中国同拉丁美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继续稳步发展。中国愿意同拉美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进一步推进双边关系。中国同南太平洋岛国及南太论坛的关系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

——中国政府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策,继续保持和发展了同东欧各国的关系。中苏签署联合公报和边界东段协定,为中国与苏联(俄罗斯等)保持和发展关系奠定了基础。中国政府宣布承认俄罗斯联邦政府和各共和国的独立,并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波罗的海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俄两国政府确认1989年和1991年中苏两个联合公报所确定的各项原则仍为中俄关系的指导原则;双方愿意承担原苏联和中国签订的条约和协定所规定的义务,愿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政府愿意同原苏联境内各独立国家进一步发展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同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等东欧各国保持和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双方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

——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有明显改善。日本首相访华,中日关系完全恢复正常,并且有了新的进展。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发展同日本的友好合作关系。中日关系保持健康顺畅的发展,不仅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稳定与发展。

——中国与欧共同体各国的关系已逐步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英国首相和意大利总理以及英、日、法、意等国外长先后访问了中国。中国总理和副总理等领导人访问了西欧一些国家和欧共体委员会。中国与西欧国家的贸易往来和各个领域的合作正在稳定发展。

——中美关系有所改善。两国高级官员进行了多次会晤。双方就经贸等方面的问题达成一些原则性协议和谅解,这有助于中美关系的恢复和发展。尽管中美之间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中国政府一贯认为,中美两国保持正常、良好的关系,不仅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平衡、和平与稳定。只要中美双方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就能排除障碍,推动两国关系的恢复和发展。

此外,中国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还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动荡不定的国际形势下,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创造一个有利各国共同发展的国际环境,破除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主要特征的国际旧秩序,创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中国认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关键在于:各国应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友好合作,和睦相处;任何国家都不应谋求霸权,操纵国际事务,不得推行弱肉强食的强权政治;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的讨论和解决;各国有权根据各自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任何国家尤其是大国不应把自己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强加于别国;互相尊重国家领土完整和边界不可侵犯的原则,任何国家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或吞并他国领土;国家之间发生争端应通过和平方式合理解决,在国际关系中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目前国际经济关系中,南北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差距仍在扩大。为了促进共同发展,缩小南北差距,必须建立公正、合理、互利、合作的国际经济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