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想娶我,可我不敢嫁
隐:
你好!
看过你写给剩女的一篇文章,很有感触。不过我的情况正好相反,有人想娶我,可是我不想嫁。
说起来年纪也不小了,也该成个家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想。我和男友在一起已经五年了,起初是我想结婚,但他不想,现在是他想,我却改主意了。刚在一起那会儿,我真的很想结婚,其实我知道那是一种逃避,是对我爸妈的逃避。从我记事起,我爸妈就整天吵吵闹闹,分分合合。不怕你笑话,他们离了两次婚了,可是到现在还住在一起,不吵架不说话,吵完了又好,好了又吵!我基本上早就无语了,从我上初中起他们就总是“征求我的意见”,无非是“我们离了你跟谁”、“再给你找个后妈(爸)怎么样”之类,我打小就告诉他们:你们离了我自己过。讽刺的是,直到现在连我都离家独立生活了,他们却还在一起!
刚和男友同居那会儿,别提多兴奋了。我计划着早点结婚,有自己的家,远离爸妈的争吵。可是当我真正开始同居生活,很快就发现我似乎也陷入了爸妈的怪圈,我们也总是吵架!没有什么大事,都是琐碎的小事!有时因为家务,有时因为晚饭吃什么,有时是因为谁出门遛狗,有时是因为找不到东西……总之,都是些鸡毛蒜皮,让人厌倦。我们俩都是娇生惯养长大的,真的是经常寸土不让,吵着吵着就说出难听话,然后就是闹着分手!有两次我真的决心分手算了,可是他又哀求又道歉的,我一想本来也没什么实质冲突,就又好了。有时我吵着吵着,简直是觉得我爸妈“上身”了,因为我发现我们说的话竟然和他们一样!我真是哭笑不得!
这样闹了三四年,他不知怎么渐渐成熟了,我明显感觉到他的变化,稳重了,也包容了,想发作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他在尽量克制,我有时觉得好奇就问他是不是得到什么高人指点了,怎么忽然变得这么好,他就说可能是上辈子欠我的……这样的情况下我也不那么无理取闹了,我们逐渐变得和睦、稳定。近一两年他开始催促我结婚,可是我又开始逃避了!
我自己真的说不清为什么。是我对婚姻比较失望吗?也许是,毕竟我爸妈没有给我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但也不完全是吧,说真的,他们好的时候还是很甜蜜的,包括现在,这几年他们老了,吵得没那么频了,出人都是形影不离,有时我看着也挺感慨,不能说他们给我的都是教训。也可能是我比较消极,因为我脾气很差,不懂谦让,我老觉得像我这样的人肯定不会得到幸福。虽然男友现在很乖,但我总怕他是在压抑自己,不一定哪天忽然揭竿而起,一脚把我蹬了。
另外,我身边的女友幸福的很少,有的年纪轻轻就离婚了,有的给人做小三,还有的经历情变、伤痛,性情大变……好像我还是比较幸福的了,我一说我的情况,她们就说我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过她们大多数都不赞成我结婚。不对,应该说她们大多数都支持我不结婚,弄得我更矛盾了。
有时也渴望,因为我比较喜欢孩子,就冲这一点也希望能结婚。可是如果婚姻都不幸福,生个孩子不是让他遭罪吗?
我问我妈,她说,女孩子婚还是要结的,不过要想幸福并不容易。她说她活了大半辈子也没整明白。说完我俩就哈哈大笑起来。
隐你说,我这婚,结还是不结呢?
矛盾的人1224
接受婚姻的“绝对定律”
矛盾的人:
有一个美国女性叫斯蒂芬妮·库茨,她写了一本叫做《婚姻简史》的书,被亚马逊网站编辑评价为“婚姻及家庭方面10大必读书之一”。我不是向你兜售书籍,在结婚之前我们似乎也没必要来全面了解一下人类的婚姻史,就好像决心和某人做朋友时,没人会想他是怎么进化来的一样,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不管是婚还是不婚,都有必要想一想:到底,什么是婚姻?
婚姻这座学校里终日吵吵嚷嚷,人们进进出出来来往往,有人孜孜以求晋级顺利,也有人如令堂,终身不得真知难以毕业。所以我想,关于什么是婚姻这件事情,显然还是思考得越早越有利吧。
幸福的是真幸福,不幸的是真不幸,好似一桩深奥的事,人类前仆后继薪火相传,直到今天还像世界之谜,尚在破解中,真是魔力无穷。但凡有一点好奇心的,恐怕都想挑战和体验一下吧。
婚姻,它首先是绝对理性的,激情只能产生爱情,而理性才能诞生婚姻。
通常,在婚前越爱幻想的人(当然多数是指女人)对婚姻的现实与琐碎越缺乏接受能力,也就越容易失望。所以所谓的理性,就是指要对婚姻的“基本内容”有清醒的预见与认知。
另外,不管我们事先做了何种预想,婚姻都会不同于预想,有时是有差距,有时干脆就是南辕北辙,这恰恰说明了婚姻本身的魅力。因为它给了你们在新的情感环境下调整关系和加深情感的机会,当然,这个机会是双刃剑。
其次,婚姻是绝对真实的。你,与你的伴侣都是赤裸裸的、毫发毕现的,你要在最大限度上袒露自我,更要在最大限度上接受那个袒露了的对方,任何对自我的以及对伴侣的不真实都不可能在婚姻这台精密仪器上蒙混过关。
库茨说:“不管你事先自认为对你的配偶有多么了解,但结婚的头几年里总是充满了惊奇,不仅仅是对配偶的惊奇,而且还有对你自己的惊奇。重新审视自己先入为主的那些看法,常常把你带到你在刚开始的时候压根儿就不曾预想过的方向。”常常有过于浪漫的青年因为发现了对方原来那么邋遢或者虚荣,觉得受了欺骗或者大失所望,其实,这种逐渐“显性”的过程是婚姻本身必然要经历的真空上阵,我们对这种真实的接受程度直接决定了我们对婚姻的接受程度。
第三,婚姻是绝对互动的。任何一方在交流上的懈怠或逃避都可能直接导致婚姻的截瘫。所以,更有沟通能力、更懂得沟通技巧的一方无疑有责任调动它、润滑它、疏通它。两个终身责任制的“维护工”需时刻关注它的性能,及时维护休整。也就是在这过程中,倘若有悟性,这两位“技工”的技艺也定会日臻精良。这个技艺也包括对二人世界特有的幸福的敏感度。
有人说婚姻需要妥协,其实人只要活着总要妥协,关键是妥协的结果与价值。如果妥协的结果是双方更加恩爱,或者自我更加完善,这种妥协是多么的幸福和值得。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的坏脾气妥协成了好脾气,如果你的自私妥协成了无私,那岂不是家庭与性情的双赢?
最后,大概也是要回答你的一点:婚姻是绝对值得尝试的,因为它是使一个人真正成熟甚至智慧的必经之路。婚姻本身就是自我成长与学习的过程,它如核电站,给人生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通常真正理解了婚姻真谛并获得幸福的人,在人生的其他方面也不会有太大差池。也只有经历了这样的历程,你才有可能真正明白,什么是属于你自己的、无法抛弃的,什么是虚幻的、必须摒弃的。
有一天,‘当你在成熟后,在幸福之中细品婚姻的玄妙,你或许会感激自己做出了一个对的选择,这个选择丰富了你,完善了你,也提升了你……而对那些经历了婚变情殇的女性来说,这依然是一堂必修的人生大课,它带领有悟性的人,冲出重重人性迷雾,而前进的方向之一,仍是幸福彼岸。
隐
何以我就成了“从未先生”
隐:
你好!看了你的“从未小姐”来信,真是与我心有戚戚焉。我不明白,自己一个1.81个子的小伙子,长相也不是特别难看,成绩优异,又经常在各个晚会里表演拉丁舞,怎么就从来没有人喜欢呢?
就像你在一封给艾艾同学的回信中说道:“从小好好读书,听老师话,以为只要读好书,考上名牌大学,将来就会有好工作,然后,好学历,好人品,好性格,好工作,好收入,自然就会有好男人来喜欢自己。”大致来说,此项经历也对我适用。中间的过程就不说了,在大学本科即将结束的日子里我回顾这段时期,失望、愤怒,甚至扭曲,不知道怎么解释这种巨大的落差。
在意识到自己的恋爱危机以后,我首先盘问自己:是不是你不够好,所以没有遇到够好的爱。在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方面,不敢说是“长袖善舞、左右逢源”——那真是鬼才相信——而一般会在给人留下“长相严肃、很懂礼貌”的第一印象后的某一天,突然得到诸如“原来你也很幽默风趣”的评价。应该说,我是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人,但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过于谨慎,趋于保守,所以给人一种疏离感。
我也没有喜欢的女生,常常问自己:合适的女生都哪里去了?放眼当今校园,只要稍微长得漂亮一点儿的女生,都有着或者至少曾经有过男朋友。
前者自不必说,但后者亦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在春意正浓的校园,应该说,后者是一个很小的群体,但就是对这个小群体的“不予考虑”后面却隐藏着一个固执的情结:处女情结的升级版。
在全世界人民都在批判处女情结的时候,我却始终有一种担忧,那就是一个女人会被烙下第一次性爱的心理痕迹——这种情况是一个爱情理想主义者所不能容忍的。而要通过其他方式去论证一个人的心里没有别人,这是很难的。所以,处女,或者进一步讲叫做没有性爱经历者,甚至进一步讲,只有无恋爱史的人(一夜情的咱们算作特例)才可以彻底避免这个问题。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能让我有好感的异性肯定是私生活比较慎重的,没有深厚的感情不会轻易建立关系。这样的话,很难让我对那些尚在校园里面就匆忙分手的女性产生好感(当然,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没有让别人产生好感,因为这种事情都是双向的)。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说男人最怕别人说自己“不行”,我就是怕同性嘲笑连个女朋友都找不到。不过最近女性思维也发生了变化:一个男性到了这个年龄居然也没有亲近过女性,是弱的表现。做不到接纳自己“不行”的事实,又不能在心理上合理化自己“不行”的事实。
最后一个问题,是由前面推导出来的问题。我想,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就不会那么困惑了。比如,当我清楚了需要的是感情带来的安全感,就不会那么在意处女不处女的问题。
Billy
为什么一杯水引发了火灾
Billy:
首先赞一下,这种思考的方式和逻辑,很有利于成长,甚至也给我带来了启发。先说第一个问题:一个相貌、情商、智商、德行都达标甚至出众的好男孩儿,为什么就是没人爱,也没有爱别人?
大部分女生的审美(或称择偶),确实是有渐变的过程。在走过了青春期的混乱、普遍的虚荣,在经历了一些必要的风月,于两性关系上具备了一定的阅历后,她们可能才会真正意识到优良异性的标准,不是会耍酷、帅、多金等等。这是另一个庞大的话题,暂按不表,具体到你,我只能遗憾地说,这不是你的花期。没有什么公平可言,只因不是你绽放的季节。你看梅花于冬季,那是孤寒的美。
不是没有人毕生在等待那个惊鸿一瞥的爱人的出现,只为那一句:“原来你也在这吗?”那需要机缘,更需要一双慧眼,还需要顺其自然心平气和的等待吧。这些都不是大问题啊,因为毕竟你那么年轻,有问题的是什么呢?
先来谈谈升级版处女情结。
你自言是“爱情至上主义者”,也许只是个“个人爱情至上主义者”。我理解也赞同你说“一个女人会被烙下第一次性爱的心理痕迹”,但是,一个男人同样会,甚至是任何一个人都会,性爱,第一次的性爱,无论美好或者其他,一个正常的人有谁会不记得?有谁会没有“烙印”?而烙印是什么?
当时光飞逝,当一个人逐渐长大,当情爱往事纷纷散去,烙印最终退化成记忆本身,不代表爱或恨,只是记忆、经历、身体发肤的曾经体验。爱情至上主义,不是爱情洁癖主义,它保护爱、尊重爱,建设性地理解爱,而不是狭隘地规范爱而最后画地为牢。
第二个问题是:明明只是花期没来缘分未到,为什么你那么“失望、愤怒甚至扭曲”呢?在信中,我似乎觉察到了问题的实质:没人爱带来的是“不行”的推理,不行带来的是“怕人嘲笑”的恐惧,恐惧带来的是压力和不安全感,不安全感自然会导致“扭曲”。也就是说,没人爱,一个简单的缘分未到的问题(事实上是的),直接导致了扭曲——我想用一个比喻:一杯水引发了火灾,问题显然严重了。而是什么导致了简单问题的复杂化?我想这里隐藏着另一个问题:对自我的过度关注以及对大学恋情的过度升华。
我丝毫不否认校园恋情的意义,然而大多数的人,不过认为大学期间没谈过恋爱是种遗感罢了,极少数的人(不排除没有)才会认为那是“不行”
的表现,你本人丝毫不能带给他人不行的联想,或许真有人这样认为,我不认为这是种善意的判断。
而如果是你的自我诊断,我只能武断地认为,你过度的自我关注使得你认为这是种耻辱。因为你认为他人会据此认为你不行——事实上,这不过是你的猜测——你在此在意的正是他人的评价,这里就隐含着一个答案:过度关注自我的表现,正是过度关注他人的评价甚至“猜测他人的评价”。可是这件事情的吊诡在于:当你认为“他们会不会这样想我”的时候,你就已然失去自我了。也就是说,过度的自我关注恰好等于失去自我。看上去是你在感叹缘分未到,实际上是在恐惧被他人劣评;看上去是你在渴望异性的恋情,实际上是你在渴望所有人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