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哲学史上最具活力也最有成就的先秦哲学,为我们贡献了两套各领风骚的宇宙论学说:一为《老子》的道宇宙论,为《周易》的太极宇宙论。前者为道家奠定了宇宙论的基本框架,后者为儒家提供了较为系统坚实的宇宙论基础。二者在后来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为中国人建构了一个“玄之又玄”而又生生不息的壮丽“宇宙”。勤劳勇敢、聪慧善良的炎黄子孙很久以来便在这个“宇宙”中繁衍生息,拼搏进取,并以其天赋的卓越智慧创造了独具风采、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
现在就让我们展开思想的翅膀,在这个神奇玄妙、变幻无穷的苍茫“宇宙”中,作一次令人心动的逍遥游吧!
一、太极生两仪的宇宙生成论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曾经说过:“《易传》中有两套话:一套是说道,另一套是说《易》中之象及其中的公式,与道相准者。”现代易学家朱伯更具体地说:“《易传》中有两套语言:
一是关于占筮的语言,一是哲学语言。有些辞句只是解释筮法,有些辞句是作者用来论述自己的哲学观点,有些辞句二者兼而有之。”易传·系辞上》下面这句话便是“二者兼而有之”的典型: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句话便有两套语言:第一套是筮法语言,讲八卦、六十四卦之产生的逻辑顺序,及在用《易传》筮法进行实际操作时每一卦的产生过程;第二套则是哲学语言,主要是讲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即宇宙生成论,也包含宇宙本体论,这主要是由汉代以后的学者阐发揭示的。
我们先来分析它的筮法语言。首先须看《易传·系辞上》中‘与此密切相关的一段话: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she)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劫(le)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劫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祜神矣。
这段话是《易传》为我们提供的一种占筮方法,简要解释如f=:
用五十(或日五十五)根蓍草,先取出一(或日六)根,用其余四十九根经四次操作可得一初步结果:(1)把四十九根蓍草随意分为两部分;(2)从右边部分取出一根放在一边;(3)把两部分蓍草各按四根一组尽数之;(4)直到两部分各余四根以下草为止,并把所余蓍草放在一边。此为第一变。这样,除“一”、“归奇”的蓍草外,还有四十四或四十根蓍草。用这四十四或四十根蓍草再经上述“四营”,则余四十,或三十六,或三十二根蓍草。此为第二变。再经与第二变相同的操作后,余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根蓍草。此为第三变。
三变以后的四个数均用四除之,即得或九,或八,或七,或卦。”
老阳数三十六乘一卦爻数六,得二百一十六。老阴数二十四乘六,得一百四十四。两者之和为三百六十,应一年的天数。
易经》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阴阳各半。阳爻一百九十二乘三十六得六干九百一十二,阴爻一百九十二乘二十四得四千六百零八,两者相加得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取其整数,故云“当万物之数”。
这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易有太极”那句话的筮法语言。
“易有太极”中的“易”指《周易》及其筮法。“太极”古作“大极”,据《经典释文》“大,音泰”并依习惯用法而作“太极”,指混而未分的“大衍之数五十”。“是生两仪”中的“两仪”似乎是指“分而为二以象两”,但实际上应该是指由“大衍之数”经过复杂的演算而产生的阴阳两爻,六、八为阴爻,七、九为阳爻。“两仪生四象”中的“四象”相应地指老阴(六)、少阴(八)、少阳(七)、老阳(九),而不应只是指“揲之以四以象四时”的“四时”。“四象生八卦”中的“八卦”不只是指由阴阳两爻所可能组成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种卦象,即八经卦,而更指由“大衍之数”经过“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所可能形成的六十四种卦象,即六十四别卦,因为下文紧接着说“八卦定吉凶”,而八经卦是不能决定吉凶的。“八卦而小成”中的“八卦”也似乎应还指六十四别卦,由于六十四别卦也是由八经卦组成的,故以“八卦”概言之。“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意为根据由八经卦组成的六十四别卦可以判断吉凶,使人能够趋吉避凶,逢凶化吉,从而成就最大限度的人间大业。
我们再来分析它的第二套语言,即其哲学语言。这套语言的含义在《易传》本文里不是太明确,在此我们参考后人的研究成果作一尝试性说明。“易有太极”一句本来是讲八卦以及六十四卦的形成过程的,但因《易经》中的卦象都是象征宇宙万物的,故“易有太极”一句也就自然被赋予宇宙生成论的内涵了。
“易有太极”中的“易”指《周易》,此处指《周易》的宇宙论。关于“太极”,东汉经学家郑玄释日:“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唐人李鼎祚《周易集解》引汉魏易学家虞翻日:
“太极,太一也。”《汉书·律历志》述汉末大学者刘歆(约公元前50~公元前23)之说日:“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极,中也。
元,始也”,“太极中央元气”,“太极运三辰五星于上,而元气转三统五行于下。”可见,自汉代以来,“太极”即被普遍认为是宇宙的本原,是宇宙演化之初天地阴阳“淳和未分”的“元气”。
这就使“太极”成为《周易》的最高哲学范畴,相当于老子的那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的“道”。
“是生两仪”是指由作为宇宙本原的太极分化出阴阳二气,即《易传》所谓的“乾元”、“坤元”。乾即阳气;坤即阴气,由于《易传·系辞上》说“法象莫大乎天地”,认为“天地”是阴阳首要而又最大的象征,因而《易传》常以“天地”指代阴阳,后来也有许多学者以“天地”释“两仪”,如虞翻、唐代孔颖达等。再者,由于《乾》、《坤》是《周易》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卦,“天地”又是“乾坤”的最大象征,因此,《易传》又常常以“乾坤”与“天地”互代,并常以“乾坤”指代阴阳。以后便有学者以“乾坤”释“两仪”,如李鼎祚。
“两仪生四象”是指由宇宙演化最初的阴阳二气经过矛盾运动进一步生成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四种物质。“四象”即撸这四种物质。由于《易传·系辞上》紧接着说“变通莫大乎四时”,因而许多学者便以春、夏、秋、冬“四时”释“四象≮但是,如果只以“四时”释“四象”,就会失去《易传》原有的精湛内涵。
“四象生八卦”是指由“四象”进而演化出乾、坤、震、巽、确指出: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
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乾为刚健,坤为柔顺,震为劲动,巽为深入,坎为坑陷,离附着,艮为静止,兑为愉悦。宇宙万物中凡以刚健为其主要特性的事物,如天、君、父、玉、金、冰、良马,即属乾;凡以柔顺为其主要特征的事物,如地、母、牛、大众、大车,即属坤;其他亦然。《易传·说卦》还较为详细地列举了八卦所象征的诸多具体事物。
“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即可释为:宇宙万物处于生生不息的永恒运动过程中,用八卦相重而成的六十四卦可以判定天下万物万事是处于良好还是不良的运行状态和趋势;而我们人类即可充分发挥我们“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卓越主体性,以使宇宙万物尽量避免不良的运行状态和趋势,而逐渐向“太和”的理想状态运行发展,从而更有利于我们人类的生存与进步;因此,这是我们人类所应不畏艰险、前赴后继去从事的千秋大业。
成书于西汉后期的《易纬·乾凿度》对作为宇宙本原的太极元气更具体地阐述道:
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日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日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日易也。
这一段话,同《易传》一样,有两套语言:一是筮法语言,讲卦象的形成过程;二是哲学语言,讲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这里只讲其哲学语言。《易纬》以成书于西汉前期的《淮南子·天文》的宇宙生成论为思想基础,对《易传》中“易有太极”一语作了上述展开,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宇宙生成的四阶段论,即“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这四个阶段实际上可以被认为是两个阶段:一为气未产生的“太易”阶段,即其所谓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其中之“易”即指“太易”;一为气已产生的“太初”、“太始”、“太素”阶段,即其所谓的“气形质具而未离”、“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的“浑沦”阶段,也就是“太极”阶段。《易纬·乾坤凿度》就此说:“既然物出,始俾太易者也;太易始著,太极成;太极成,乾坤行。”《易纬》以四阶段论注释《易传》的“易有太极”,以“易”为“太易”,为无,为宇宙的本原,以“太极”为浑沦之气,为有,并具体分之为三个阶段。这大约是受到了《淮南子·天文》“虚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和刘歆“太极元气,函三为一”的深刻影响。赋予《易传》“太极”以实体含义,并以之作为表征宇宙本原的哲学范畴,就现存史料来看,即是由《易纬》确立起来的。郑玄、虞翻等人的太极说即受到了《易纬》的直接影响。
那么,太极又是如何生出阴阳两仪的呢?这在《易传》中没有明确说明。不过,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在其名作《太极图说》中告诉我们: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作为宇宙本原的太极是经过运动静止的交替变化而生成阴二气的,而且这种化生过程是不断进行、永远继续的,这就使我们的宇宙不断新陈代谢,永远充满生机,呈现出一派欣欣荣、日新月异的怡人景象。
关于阴阳两仪如何生成宇宙万物的问题,《易传》则有较论述。《易传·彖》在阐释《乾》、《坤》两卦之义蕴时说: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由此可知,“乾”为阳气,“坤”为阴气;“乾元”为阳气之始,是万物赖以产生的具有原动力的原初物质;“坤元”为阴气之始,是万物据以生成的物质基础;“乾元”和“坤元”二者共同生成宇宙万物,它们的密切配合体现了太极天地创作万物的伟大过程和神明德性。《易传》进而指出:
天地纲媪,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天地交而万物通。
阴阳相薄。
其中,“天地”、“男女”均是指阴阳二气,而不是确指蓝天、大地、男人、女人。“纲组”指阴阳二气交感亲密之状。这就是说,在《易传》看来,宇宙万物是在阴阳二气交感亲和、协调配合的矛盾运动中生成的,阴阳二气充分健康的交融亲和会使天下万物永远亨通昌盛。
现在,我们既已进入了《周易》那秩序严谨、变化日新的壮美“宇宙”,那么,就让我们再去老子的“宇宙”中游历一番吧。
受过《易经》影响又对《易传》有过重大启示的老子,也有自己独立的一套宇宙生成论,这便是老子所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之“道”,它是浑然一体、生化天地、无声无形、独立充盈、生生不息的一种物质,可以生成天下万物。老子进一步说明“道”: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慌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可见,“道”是“寂兮寥兮”、“恍兮惚兮”、无形无象、神秘莫测的一种存在,它是“万物之宗”、“天下母”,可以“阅众甫”、生万物,即谓“道”是宇宙的本原。在老子看来,“道”是“物”,是“气”,相当于《易传》中的“太极”。
“道生一”的“一”仍是指“道”,只不过是就其虽已开始生成万物而仍然是一种“混而为一”的整体性存在而言谓之“一”,并不是说“一”是与“道”不同的另一种物质。《老子》有时干脆用“一”来指代“道”,如“昔之得~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一生二”的“二”指阴阳二气,相当于《易传》的“两仪”。“二生三”的“三”指由阴阳二气相“冲”相辅、亲和交流而产生的第三种物质,可谓之“和气”。“三生万物”即谓再由这“和气”生出天下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