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14536900000036

第36章 结语《周易》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在新世纪的太阳普照世界之际,在人类文化飞速发展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国这个古老而多难的文明古国,终于以其超凡的智慧,无畏的魄力,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困惑我们几酉年的历史难题。而就在我们刚刚摆脱文化大革命的梦魇,全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际,在我们健步行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康庄大道之时,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潮随之泛滥成灾,异化文明对中国人造成曰益严重的危害,使中国几乎陷入“道德真空”的状态。于是,重建入文精神,拒斥商业文化的拜物教,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便成为肘代的迫切需要和现实的重要主题。

关于人文精神的广泛争论,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重要学术热点和文化现象。它上承80年代人道主义论战和文化大讨论的思想成果,顺应严峻现实的紧迫要求,以强烈的人文关怀为鲜明特征,创造了颇为丰厚的理论财富。

然而,论者“同归而珠途”,各持己见,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以伦理、政治为轴心,不甚追求自然之所以,缺乏神宗教体系的中国文化,更为富有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天人一、道德至上、集体主义等,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应时代要求,汲取传统营养,重建人文精神,便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文化课题。而又有学者主张,与其说中国文化具有人文精神,不如说具有伦文主义(等级主义)精神更为恰当;中国文化从来就没有什么人文精神,当然更谈不上什么重建了。

关于重建人文精神的争论,有一个核心问题须首先明白,也就是人文精神的准确界定。尽管这是一个学术难题,我们很难给出一个严格规范、大家认可的“人文精神”定义,但这的确又是深化人文精神讨论所必须的铺垫。

我们认为,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创造的闪光价值和崇高理想,是人的积极现实生活的内在支柱,是指向理想人生境界的生命关怀,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一句话,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光辉内核和健康心脏。

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应是人文精神的本质所在。人的价值的内涵极为丰富,主要包括:人的类价值与人的个体价值,人的生存价值和人的超越价值。人的类价值即是指人类在宇宙万物中的地位和价值,人文精神要求高扬人类在万物中的中心地位和至上价值;人的个体价值则是指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人文精神主张人人平等,每个人都享有不可侵犯的独立意志和人格尊严。人的生存价值指人在现实世界存在的意义,人文精神充分肯定每个人现实生活的独特价值;人的超越价值指人超越现实世界而存在的意义,人文精神主张每个人都具有超越有限而达至无限的天赋潜能和权利。

作为曾经推动中国人创造了灿烂文明的中国文化,具备自身特有的人文精神。它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反抗上帝统治,呼人的解放的人文精神,以及现代西方批判文明异化,向往健康人性的人文精神,而有着自己绚烂的特质异彩。

作为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重要经典,《周易》无疑会在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过程中发挥极为重大的历史作用。

首先,《周易》的“三才之道”认为“人”是居于“天’“地”之中的一种存在,这就充分肯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中的地位和至上价值;又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裁成天地道,辅相天地之宜”的神来之笔,大力高扬了使人顶天立地的天赋的主体性。

其次,《周易》又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不易乎世,不成乎名……确乎其不可拔”,“致命遂志”,“立不易方”等光充分肯定了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立意志和人格尊严,以为这是每个人神圣不可侵犯的天赋价值,是人之为人所必须具备的内在根据。

再次,《周易》以“生生之谓易”,“备物致用,立功成器”,“利用安身”,“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等重要思想,对人在现实世界的生存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和热情关注,要人们珍视这短暂的一生,投入到玫瑰色的人生中,以达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美好境界。

最后,《周易》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等闪光思想,描绘了人超越有限而达到的与天地同在,与日月齐光的无限胜境,激励人们奋发进取,勇于拼搏,全力塑造自己的亮丽人生。

总之,《周易》对人的价值作了全面充分的肯定,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它基本融摄了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正是这种人为“万物之灵”,“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利用厚生”,“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的浓烈人文精神,成为中国人坚不可摧的人生支柱,使其不断地超越有限,充分地实现自我,从而日益成为卓立乾坤、昂首云天的真正的人。

《周易》对铸造中华民族精神和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确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就凝结在《周易》的这两句话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