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彼得·林奇投资选股智慧全集
14536100000032

第32章 给投资者的忠告,成为投资专家并不难(9)

在股市中有句名言:只有见识而无胆量的人是赚不到大钱的。可见,要想在股市上有所收获就必须要有像彼得·林奇一样的勇气和胆量,敢大笔投入看准的股票。这就如同想学游泳之人,刚站到河里由于胆怯就想上岸,他的游技肯定不会有多好,只有站在水中,先试探水的深浅,从浅水处往深水处学游泳,才可以练出胆量,才可以提高技术。投资股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涉世不深时,可以先摸索,然后进仓。如果连摸索的兴趣都丧失,那还是不要涉足股市,想进仓就需要胆略,不能畏手畏脚,看准一个就赶快出手购进。当然,这种大胆是以实际调查为前提的。

要具有超强的耐心

不管你使用什么方法挑选股票,最终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一种魅力,即不理睬环境的压力而坚持到投资成功的能力;决定选股人命运的不是头脑而是耐力。敏感的投资者,往往经受不住命运的不经意打击,而被赶出市场。

——彼得·林奇

等待是一种艺术,而耐心是一种能够让你赚钱的美德。彼得·林奇提出个人投资者所具有的品质第一条就是“耐心”。他认为“股票投资和减肥一样,决定最终结果的是耐心,而不是头脑”。他不光要求个人投资者具有超强的耐心,自己本身就具有超强的耐心,这也是他成功的保证。

彼得·林奇的耐心就表现在房利美的投资过程中。

不同股票有不同的买法。有些股票是因为“没什么其他股票好买了,买点这个”;有些是“可能这股票有潜力”,也买了;还有些股票是“现在买入过两天抛出”;有些股票是“替丈母娘买点”的,还有人“替丈母娘、叔叔、伯伯和外甥侄女们买的”,有的是“卖了房子买进股票”,甚至“把房子、游艇全卖了,就是要买这只股”;最厉害的是“房子、游艇全卖了还不算,还要叫丈母娘、叔叔、伯伯和外甥侄女们也跟着卖这只股票。”林奇认为,房利美正是最后的这类股票。

留意美国经济的人,应该知道房利美这家住房抵押货款公司,在1938年由美国国会创建并获得政府信用支持,后来在20世纪60年代初实现私有化。

其主要职能是购买抵押贷款资产,然后将基金打包成债券出售给投资者。2004年,房利美爆发会计财务丑闻。2005年4月初,老谋深算的格林斯潘一改过去模棱两可的态度,坚决要求限制房利美和另一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的规模,因为两家公司的规模已接近全国住房贷款的四分之一,它们却在利率和提前偿付方面存在重大风险。

这已不是房利美第一次面临危机了。20世纪70年代,房利美的经营模式是“短借长贷”,以较低的利率借入资金,用这些钱买入高利贷的长期按揭贷款,赚取利差受益。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短期利率跃升到18%~20%,但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购买的长期借款利率为8%~:10%,利差收益反而为负值,于是股价从1974年的9美元跌到1981年的2美元,并传言即将破产。也就在这时,房利美结束了“短借长贷”的行为,采用了包装抵押贷款,创造了一种“按揭支持证券”然后卖掉的盈利模式。

这样,当时的房利美从中获得了很高的佣金收入,并把利率风险转给了新的买主。

彼得·林奇投资房利美的过程十分曲折。他在1977年在5美元建立了头笔仓位,但很快就抛掉它,只赚了一点钱。1981年房利美的股价跌到了2美元,1982年投资市场因公司领导人和经营模式的变革,股价从2美元反弹到9美元,这是典型的周期性股票走势。1983年,房利美真正开始盈利,股价却如一潭死水。1984年底,房利美占麦哲伦基金总资产的0.37%,而股价却跌了一半,从9美元跌至4美元。1985年,林奇觉得房利美的历史负担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增仓至2%,房利美成为进入麦哲伦基金持仓前十位的股票,而房利美的股价从4美元已反弹到9美元。1986年,彼得·林奇将房利美持仓量收缩到1.8%,而房利美股价从8美元涨至12美元,公司盈利也从’1985年的每股0.52美元提升至1.44美元。

1987年,房利美股价震动颇大,这也和当年的股灾有关,股价从12美元升到16美元,后又跌到12美元,再回到16美元,最后在10月份的大暴跌中跌至8美元。这时麦哲伦基金持有2%~2.3%的仓位。

1988年,彼得·林奇将房利美增加到基金总资产的3%,而公司每股盈利已达2.14美元。

1989年,彼得·林奇发现巴菲特也持有220万股房利美股票,便在年底加仓房利美至基金资产的5%,这又是重仓股的最高限额。这年,公司股价终于从16美元涨到42美元。1990年,房利美因海湾战争从42美元跌至24美元,后又涨到38美元。1991年,彼得·林奇离开麦哲伦之后,后任经理萧规曹随,仍保持该股票的头号持有仓位,股价则从38美元涨到了60美元。

由于富达公司旗下的其他基金也同样重仓持有房利美股票,结果在20世纪的整个80年代,它们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利润。在当时,这在金融史上是破纪录的事。

从当年彼得·林奇投资房利美的经历来看,他能获得这样的成功是绝非偶然的。因为这时,他从一只活跃的兔子变成了耐心的乌龟。

要有知错必改的勇气

在手上的牌变得更差之前,就应该及早摊牌认输出局,还不至于输得太惨,我当时一定是趴在牌桌上睡着了。

——彼得·林奇

如果人们能够在判断失误的时候,迅速承认错误,采取行动止损,那么最终的效果会大大的不同。从统计上看,如果能做到上面说的,即使在十次判断中,有三次正确,那么也会赚钱的。不过,大部分的人都做不到,因为没有多少人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而对于彼得·林奇来说,他并不属于那一大部分人,他是一个知错必改的人。所以他成功了,成为“股票天使”,成为“第一理财家”,成为“全球最佳选股者”。

天下没有永远的赢家,谁都有失手的时候。彼得·林奇在投资德克萨斯航空公司时就出现了重大失误。1983年彼得·林奇购买了一小部分得克萨斯航空公司的股票,他看中的是这家公司的主要资产——其大量持股的大陆航空公司。大陆航空公司由于经营状况急剧恶化而不得不按照《破产法》第ll章的规定申请破产保护,德克萨斯航空公司的股价从每股12美元跌到了每股4.75美元,德克萨斯航空公司大量持股的大陆航空公司的股价则下跌到了每股3美元。彼得·林奇敏锐地感觉到机会在降临,于是他密切关注着这两家航空公司的情况,他发现这是一个困境反转型公司的投资机会。他毫不犹豫地大量买了这两家公司的股票,结果到1986年这两只股票都上涨了3倍。

1986年2月,德克萨斯航空公司宣布了一项特大利好消息——它已经收购了东方航空公司大部分的股份。这促使德克萨斯航空公司的股票在短短1年的时间内就上涨了3倍,创下了每股51.5美元的新高。自从1983年这家公司成功解决了经营问题以后,它的股票已经上涨了10倍。

如此良好的发展势头使得彼得·林奇原来对德克萨斯航空公司发展前景的担忧变成了非常得意的自我满足,他为东方航空公司和德克萨斯航空公司拥有如此巨大的盈利潜力而得意,以至于忘了去查看它们近期的实际经营状况。后来,德克萨斯航空公司全部买断了大陆航空公司其余的股份,彼得·林奇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半以上的大陆航空公司的大部分股票以及一些大陆航空公司的可转换债券卖给德克萨斯航空公司。从这笔交易中他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但是他并没有把自己手上持有的剩余股票全部卖掉,然后高高兴兴地全身而退从此远离这家公司,而是在1987年2月又以每股48.25美元的价格追加购买了更多的德克萨斯航空公司股票。

彼得·林奇做出这个决定的理由是:德克萨斯航空公司受益于瘦身经营,并且大大削减了劳动力成本,它除了拥有东方航空公司的权益之外,还刚刚收购了前沿航空公司和人民航空公司,它还计划运用重振大陆航空公司的方法来帮助这两家公司重整旗鼓。彼得·林奇认为这一系列概念太棒了,收购经营失败的航空公司、削减成本,巨额的利润自然而然就会随之而来。

但是,彼得·林奇忽略了另外一些情况:航空业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周期性行业;德克萨斯公司资产负债情况很一般;报纸对德克萨斯公司的负面报道:

行李丢失、航班混乱、飞机晚点、乘客发怒、被收购的东方航空公司员工非常不满。这些问题使德克萨斯航空公司的声誉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也激化了因收购磨合不顺利的矛盾。

结果,彼得·林奇为自己的疏忽付出了代价。1987年初,德克萨斯航空公司的收益情况开始恶化。为了摆脱困境,德克萨斯航空公司计划对东方航空公司实行裁员,这样可使运营成本减少4亿美元,最终这一计划受阻。现有的劳动合同要过好几个月才会到期,而劳资双方已经在谈判中斗争得脸红脖子粗了。这时彼得·林奇才有所醒悟,开始以每股17~18美元的价格抛出股票。到1987年底,德克萨斯航空公司股价下跌到了每股9美元,但彼得·林奇仍然没有抛完该公司的股票。

虽然彼得·林奇遭到了失败,但他很快对自己的错误做出了改正,并深刻地进行了反省。对此他说:“既然我知道德克萨斯航空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相当一般,又知道航空业是一个很不稳定的周期性行业,那么为什么我不把德克萨斯航空公司的股票卖掉而是追加买入呢?这是因为该公司股价的上涨迷住了我的双眼,我只把目光停留在1988年德克萨斯航空公司每股收益高达15美元的预期上,甚至在德克萨斯航空公司的基本面已经完全土崩瓦解的时候,我还沉醉于公司最近业务好转的消息对危险视而不见。结果呢?就像唐吉诃德一样,我只顾沉醉于飞奔向未来的美好幻想中,以至于忘了自己是骑在一匹疲倦的老马上。”

“我的错误是1987年夏天没有及时抛出德克萨斯航空公司的股票,尽管当时东方航空公司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已经变得非常明显,并且所有证据表明这些问题将会一直持续到1988年。我所犯的并不止这一个错误,另一个错误是我本来应该利用这些消息进行基本面分析来抓住另一只大牛股:delta航空公司的股票。delta航空公司是东方航空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东方航空公司出现严重经营问题以及计划永久性减小经营规模,当然Delta是最大的受益者。

我已经买人了一些Delta航空公司的股票建立了一定的仓位,但是我本来应该进一步大量增持使它成为我的10大重仓股之一。1987年夏天这只股票从每股48美元涨到了每股60美元,然后在10月它的股价跌到了每股35美元,到1987年底只是上涨到了每股37美元,但是到了1988年中,它的股价却迅速上涨到了每股55美元。”

彼得·林奇还对自己错过互联网的投资机遇而自责不已。因为仅仅1998年一年时间,亚玛逊书店的股价就上涨了10倍(用他的话说这是一只10倍股),但他却错过了。他说这主要是由于一直以来自己都是技术恐惧者。他不会上网,也从不在网上冲浪或者在网上聊天,他说如果没有专家的帮助(有时这种帮助来自于他的妻子或孩子),自己在电脑上连网页都找不到。

1997年感恩节假期里,彼得·林奇第一次认识了亚马逊网上书店。当时他和一位非常喜欢上网的朋友在纽约一起喝蛋奶酒。当他跟朋友说自己的妻子十分喜欢神秘小说家塞耶斯时,这位朋友在旁边的电脑上敲了几下键盘,马上就把塞耶斯的全部书目列出来,并附有读者的评论以及1—5星的评级。他为妻子买了4本塞耶斯的小说,精心挑选了包装的彩纸。

彼得·林奇认为,由于亚玛逊书店开在网上而不是市郊购物中心,以至于使自己这个不会上网的人忽视了它的存在。但他觉得亚玛逊书店的经营模式并没有超出自己的理解范围,网上书店的业务和干洗店一样容易理解。1997年亚玛逊书店股价相对于其发展前景而言还比较合理,并且财务状况良好,但由于当时自己的头脑不够灵活,没能透过这种新生的网上购物方式看到新的投资机遇。如果当时自己能不嫌麻烦地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则就有可能发现这种新型购物方式的巨大市场潜力,并抓住亚玛逊书店这一机遇。

能知错必改者,定是智者。彼得·林奇就是这样的智者,它从不隐瞒自己的错误,坦诚地告知人们,希望人们引以为戒。他还从错误中反省自己,吸取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投资策略,为以后的成功投资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