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彼得·林奇投资选股智慧全集
14536100000003

第3章 战胜华尔街,投资理念的胜利(2)

彼得·林奇就是这样不厌其烦地开始了他领导麦哲伦基金公司搏杀华尔街的经历。自他上任之后,公司的业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公司总资产以惊人的速度递增。

寻找股票从企业产品开始

如果你平时在自己工作的场所或者附近的购物中心时能够保持一半的警觉,就可以从中发现表现出众的优秀公司,而且你的发现远远要早于华尔街的投资专家。

——彼得·林奇

对于找寻值得投资的股票,彼得·林奇往往是从生活中和身边的事情开始,其主要思路就是“产品——上市公司——股票”这个顺序。从生活中发现的畅销产品挖掘出能够上涨几倍的潜力股票正是彼得·林奇的强项,也是其基层企业调查文化的典型模式。当然,这和美国的上市公司达到上万家,几乎每一种产品后面都有上市公司的背景有关。

林奇认为,“从室内到户外,从学校到购物中心,到处可见上市公司。无论衣、食、住、行、居家、公务用的产品,几乎都有上市公司生产的;而从生产香水到制造小刀,抑或生产澡盆或热狗的上市公司,投资者都可以自由拥有其股权。”由此可以看出,投资机会时时处处存在,关键是投资者要从这些琳琅满目的产品中去发现。

在彼得·林奇的投资实践中,他非常注重细心观察这一环节。而他的妻子卡罗琳和他几个女儿购物给他带来非常好的细心观察的机会。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eggs(里格斯)长袜的魅力。当时他每天都在参观国内的纺织厂,正是这个对日常生活细心观察的发现证明了其价值非凡。

彼得·林奇通过细心观察发现里格斯长袜销售前景非常好,而且增长性也很高。他得出这个结论是有一定依据的:

(1)该上市公司在全国几个地方试销紧身袜的时候,对一家购物中心出来的妇女的回访结果表示,100%都购买了这个刚刚上市没有商标的试销紧身袜;(2)这种紧身袜含有一种特殊的丝料,比一般紧身袜更加耐磨,穿起来也合身;

(3)这种长袜打入市场仅仅两三年后,就在任何一家超级市场都能见到它;(4)购买这种紧身袜非常便利,放置这种紧身袜的地方常常就在一些日常需要用的小杂品的旁边,妇女们至少一周去两次,这大大提高了购买的概率;(5)通过对该公司基本情况、财务报表、实地察看、更多用户反馈、竞争地位等多种情况的综合,发现情况更好。

最终,生产里格斯长袜的这家名叫哈尼斯公司的股票在几年的时间内涨了六倍。这家公司后来被联合食品公司收购。即使在收购后,里格斯长袜仍然在为它赚钱,而且在持续的十年中产量一直在增长。这也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最成功的少数几种商品之一。对企业产品的细心观察给彼得·林奇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作为投资大师的彼得·林奇非常重视从日常生活中获得投资的灵感。他家附近的大型超市成为了他的又一个战场。在这里,他发现了沃尔玛(其股票从1986年到1991年涨了50倍),“碧加”饮料(其股票在1年内上涨了9倍)等一系列这样的成长很快的好公司。从彼得·林奇一些选股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股票的搜寻已经养成了一种职业的本能,就像是一只猎犬一样在对生活的热爱中始终保持着敏锐的职业嗅觉。

投资自己熟悉的公司股票

购买你所熟悉的公司的股票,例如L'eggs长袜或者Dunlin's Donuts甜甜圈公司的股票,其最大的好处在于,当你是试穿丝袜或者品尝咖啡时,你就等于是在做基本面分析,华尔街高薪聘请的证券分析师所做的工作与此类似。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认为,购买自己不熟悉甚至一无所知的企业的股票是非常危险的。他的投资理念是,最好的选股工具是我们的眼睛、耳朵和常识。彼得‘林奇很自豪地表示,他的很多关于股票的绝妙主意是在逛杂货铺,或者和家人朋友闲聊时产生的。由此可见,每个人都具备这样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看电视、阅读报纸杂志,或者收听广播得出第一手分析资料,我们身边就存在各种上市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这些产品和服务能够吸引你,那么提供它们的上市公司也会进入你的视野。对于大多数没有行业背景的个人投资者而言,最容易熟悉的股票就是那些消费类或与之相关的上市公司股票。

彼得·林奇是善于挖掘“业绩”的投资者。即每只股票的选择都建立在对公司成长前景的良好期望上。这个期望来自于公司的“业绩”——公司计划做什么或者准备做什么,来达到所期望的结果。

对公司越熟悉,越能更好地理解其经营情况和所处的竞争环境,找到一个能够实现好“业绩”公司的机率就越大。因此彼得·林奇强烈提倡投资于自己所熟悉的、或者其产品和服务自己能够理解的公司。他认为,在投资过程中,要将投资者作为一个消费者、业余爱好者以及专业人士的三方面知识很好地平衡结合起来。

还有,彼得·林奇不投资网络科技股也体现出其“不投资不熟悉的股票,,的理念。1995年至1999年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牛市,指数上涨一倍,连续5年股票的回报率都在20%以上。这次大牛市中,人们对网络股等高科技企业的狂热是最大的推动力。但是,在人们的狂热中,彼得·林奇却再次宣称自己是技术厌恶者:“一直以来,我都是技术厌恶者。我个人的经验表明,只有那些不盲目追赶潮流的人才能成为成功的投资者。事实上,我所知道的大多数有名的投资人都是技术厌恶者。他们从来不会买人那些自己不了解其业务情况的公司股票,我也同样如此。”

彼得·林奇从来不会买人那些自己不了解其业务情况的、变化很快的、未来发展不稳定的公司股票。他坚持只投资于自己能够完全理解的传统稳定行业的公司股票。他说:“当周围有如此多的稳定行业时,为什么要购买易变行业的股票呢?”

无独有偶,沃伦·巴菲特也秉持“不熟不做”的投资理念,他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的成功范例。他在幼年曾经卖过报纸,对报纸及其所属的新闻领域比较熟悉,所以,他就投资于华盛顿邮报;他非常喜欢喝可口可乐,对可口可乐公司很了解,所以购买了大量可口可乐的股票。这种投资于自己熟悉的公司股票的做法,使得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对广大个人投资者来说,由于缺乏行业研究背景,最熟悉的股票就是那些消费类或与之相关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事实上,即便在中国,目前消费类概念股票虽然还没有像美国那样成为市场主导,但也有接近一半的上市公司处在房地产、零售、食品饮料、医药、家电、轿车、服装等终端消费领域,个人投资者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大量相关资讯,甚至自己就是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或体验者,可以获得最直接的判断。只要个人投资者留心观察身边的生活,就可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找到伟大的投资机会。

长期投资才能获得长期收益

长期投资胜过短期投资

坚持持有股票,只要公司发展前景继续保持不变或者变得更好,过几年后你会获得连自己也感到吃惊的巨大投资回报。

——彼得·林奇

长期投资是彼得·林奇成功投资的重要理念,正因为秉持这一投资理念,他更容易挖掘到获利10倍的大牛股。彼得·林奇对投资者说,“如果人们长期在股市赔钱,其实该怪的不是股票,而是自己。一般而言,股票的价格长期是看涨的,但是100个人中有99个人却老是成为慢性输家。这是因为他们的投资没有计划,他们买在高位,然后失去耐心或者心生恐惧,.急着把赔钱的股票杀出。他们的投资哲学是‘买高卖低’。”

彼得·林奇对一些有潜力的股票大多要持有两三年以上。他一再告诫投资者,对那些成长性很好的公司的股票,在恰当的时候买人后,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卖出。而且他还认为这类股票股价的下跌并不是卖出股票的一个好的理由。他认为看好的股票在没有明确的利空因素出现以前,至少要持有2-3年以上,甚至10年,20年。如果想一两年内就从股市中抽出资金的投资者,也许股市并不是他最好的投资选择。彼得·林奇的思考方式是,既然选择了进行股票投资,就应该认真地对待,从长远进行打算。他的这一投资理念和思考方式也给其带来了优异的成绩。

彼得·林奇曾说过:“不考虑那些偶然因素,股票的表现在10~20年的时间里是可以预见的,至于想知道它们是否在今后两三年内走高或者走低,不如掷个硬币看看。”这样的言论听上去似乎不像出自普遍只关注股价短期回报的华尔街人士之口,但有这样的理念也正是他能脱颖而出的关键。他从不去试图预测市场走势,只要所投资的公司基本面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他就不会卖出所持有的股票。

事实上,彼得·林奇曾对寻找买人时点是否是有效的投资策略做过研究。

根据其研究结果,如果一名投资者在1965年至1995年这30年中每年投资1000美元,但很“不幸”,赶在每年的高点建仓,那么这30年的投资回报年复合增长率为10.6%。如果另一名投资者在同样时问段内“有幸”在每年的最低点建仓1000美元,那么他将在30年中获得11.7%的投资回报年复合增长率。

可见,即便是在最糟糕的时点买人股票,在30年的时间里,第一位投资者每年的回报率只比第二位投资者少1.1个百分点。这个结果让林奇相信,费心去捕捉买点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一个公司非常优秀,它就能挣越来越多的钱并让自己的股票价值不断提升。因此,彼得·林奇的投资工作就变得非常单纯——去寻找真正优秀的公司。

这些优秀公司的股票被林奇称为'tenbagger',指的是那种股价可以翻十倍的股票,而实现这样的惊人回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长期持有,即便它很快就涨了40%甚至100%也不考虑卖出。但大多数投资者包括许多基金经理在内却在卖出或减少持有可以继续盈利的股票,反而对亏损的股票不断增仓期望能摊低成本,这种行为被林奇戏称为“拔走鲜花却给杂草施肥”。

据彼得·林奇的统计,长期而言,股票的报酬率是最有利的。这里所说的长期投资,是指20年以上的投资年限,也就是说投资者的钱可以在股市上放置20年而不着急用它。因此,彼得·林奇建议,如果投资者的钱在未来短期内有急用,那么一开始就不应该投资股票。因为没有人能预测股市未来几年内的走势,如果投资者刚好碰上股市的回调整理或者熊市,那么这时的股票投资很可能是赔钱的。

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使彼得·林奇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他实际操作富达麦如何做好长期投资

请千万不要以为无论什么股票都可以通过长期持有而赚到大钱。如果长期投资真能如此简单就成功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的百万富翁会遍地都是。

——彼得·林奇

长期投资的理念使彼得·林奇取得成功,可是在实际投资中,许多投资者也同样采取了“长期投资”的策略,但却亏损了,而这种损失不仅是资金的损失,同时还是时间和精神上的损失。怎样才能更好地执行长期持有这一投资策略是每个投资者都需要面临的问题。彼得·林奇认为,长期持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如果投资者长期投资了一只“地雷股”,即使最后持有到退市了也不会赚到多少钱,反而会血本无归。那么,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该怎样理解彼得·林奇的长期投资理念,该怎样更好地实践长期投资策略呢?下面四点可作参考:

第一,避免陷入长期投资策略的字面误区

有些投资者常常以为长期持有就是长期捂股,只要买了股票放在那就不用管了,等着赚到很多钱。事实并非如此。在进行长期投资以前,需要对买入的股票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买入股票的基本面是否良好,买入的时机是否合适,买人前后对持有的时问有所考虑,以及在持有过程中的不断观察和研究发行这只股票的上市公司的情况和股票价格的异常变化。

即使是声称“最好的持股时间是永远”的巴菲特也是逢低进入,长期持有,而不是追涨杀跌。有时候一只好股票因为买入时机的不正确反而会造成亏损,而一只差股票因为买入时机的正确而有所盈利。而且如果一只股票一年内就完成了预期的投资目标(比如2倍、3倍或更多),投资者就要经过分析,再决定是否要坚持长期持有这只股票。

第二,长期投资者应看淡利空

彼得·林奇认为,如果投资者要尝试避开股市下跌,以免亏损,那么很可能就会错失下次上涨的机会。这就是试图预测市场最大的风险。以美国股市为例,如果在过去25年的时间中一直坚守岗位,则投资的年平均报酬率超过11%;然而若喜欢进进出出,又不幸刚好错过这当中表现最好的40个月,年平均报酬率就掉到只剩下1%。股市反弹,往往在最出乎人意料之时,唯有长期投资才能避免此风险。比如,1990年,美国投入海湾战争,且当时经济身陷衰退、更面临银行危机。结果呢?隔年却是美国历史上股市表现最出色的年度之一,标准普尔500指数于1991年上涨超过三成。所以长期投资人必须学习看淡利空消息,因为任何时候都有坏消息。但是别忘了,好消息也经常存在。如果投资者容易受市场杂音干扰,那就该认真评量自己是否适合涉足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