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14534500000028

第28章 新闻报道的结构(7)

2.充足文气,摇曳生姿

没有结尾的文章,犹如只说上句而没有下旬的说话行为。第一,使该说的话没有交代清楚;第二,没有通达的通道为文意的表达提供服务;第三,影响受者接受时的情绪;第四,正文与导语本有的“蓄势”能量与作为被粉碎。而合理的结尾,不但能充分实现前此效能,亦能使文气十足,摇曳生辉,在“最后的冲刺”时,“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也”。

3.作适量的补充

作为结构成分的结尾,有时也加入新的内容,即为补足性内容。一般而言,它包括:

主体事实中的次要材料;

②背景材料;

③别出一层意思。

第一方面与第二方面在上述事例中已经点化过,不需再行举例。第三方面的补足,我们可由下例看出。一篇写当代广告影响现代语言充足性与严肃性的报告的结尾这样写道:

一些语言学家提出了另一种意见,他们认为尽管这让人感觉怪异与不适,但又无意间使原有的构造语言方法发生了变化,透过它们,可以见出当代语言迅速发生变化的问题已不可轻视。

它提出了如何看待广告活动破坏语言严肃性、规范性的问题,引导人们透过这一“破坏性”的现象,看到它的推进性。可谓别出一意,使原来简单的主题更加上思考的另一方向,新闻报道走向立体化。

二、结尾的类型

结尾的类型与新闻写作开头是一样的丰富多彩,因此,它的表现应该说无法穷尽。但我们同时也承认,在这一创造性世界里,同样有可以形成规范性指导的一些表现。

1.归纳性结尾

归纳性结尾即把文章中的所有“线头”归拢在一起,与导语遥相呼应。一篇介绍苦难岁月里孩子吃不上肉的报道是这样结尾的:

九岁的孙晓擦着手指头上的油,非常满足而又感觉不过瘾地抬头看着妈妈。她问妈妈:“明年过年还能吃肉吗?”

2.意外性结尾

即出乎意料,使读者感到惊讶的结尾。在正文中作者巧布迷径,而后,另觅意外结局。一篇描写驯养跑马的特写文章可能会以一场重大比赛来做结尾。在记者精心介绍之后,读者坚信这是一匹可以夺魁的赛马。然而,记者却写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尾:

起跑门一打开,七匹滚瓜溜圆的纯种骏马立即蹿了出去,在潮湿的路道上奋力争先。忽然,四号马蹄下一滑,打了个趔趄,落在了后面。

当骑手们扬鞭催马冲过终点线时,膘肥体壮的“耀眼金星”却得了个倒数第一名。

3.高潮性结尾

亦称自然结尾法。即按照新闻报道的结构安排,顺乎自然地把必要的新闻内容、事件、新闻诸要素交代完毕,待其“水到渠成”之时,立即收笔,而不像文艺作品那样在高潮之后用渐降法来收尾。例如,我们可以接着上面记者的铺垫来写作另一种结尾,让我们从“耀眼金星”失蹄处接着写下去:

但是,等到了冲刺阶段,“耀眼金星”同跑在最前面的那匹马之间的距离渐渐缩短了。就在终点线赫然逼近的关键时刻,它四蹄腾空,几个大步,竟同最前面的那匹马并驾齐驱了。

最后,“耀眼金星”和“煤烟黑”一齐冲过终点线。只是在终点摄影机拍摄的底片洗出来后,才发现“耀眼金星”的鼻子比“煤烟黑”稍稍在前一点。它获得了第一。

4.拾遗补缺法

这种结尾有个较为明显的“结尾段落”以补充此前段落中没有提及的要素,使其立体化、圆满化。例如:

小黑熊上纽约

法新社纽约1990年7月7日电被母亲在交尾季节暂时抛弃的几十只小黑熊最近几周孤零零的。它们离开了自然保护区,流浪到纽约市郊,引起当地居民的好奇和恐惧。一只小熊被食物的气味所吸引,爬到一家糖果店对面停着的一辆汽车顶上,坐了下来。另一只小熊在市郊一个小居民点中心的垃圾箱里安安静静地觅食。

纽约附近的宾夕法尼亚州的黑熊群体,由于受到保护,从1980年的30只增加到现在的250多只。母熊大约每两年产仔一次。

环境部门的一位生物学家解释说,母熊在交尾季节就对自己的孩子撒手不管了。

5.悬念性结尾

即记者在收笔时,故意不说透其结果,而留下一个悬念一直指向前方,让受者揣测。例如:

起跑门一打开,七匹良种骏马犹如离弦之箭,立即冲上跑道。数圈后,“耀眼金星”已经大汗淋漓,但它仍然寸步不让,风驰电掣般地朝着目标飞奔。

结尾类型当然不止这些。我们还可以举出诸如用描写方法来结尾,或者用前后对比方法组织结尾,用深度背景材料组织结尾,论辩性结尾等类型,但这并不能代替我们去行动!

三、结尾写作的要求与技巧

一般而言,结尾写作必须注意如下几方面,它们可以影响它的成功,使它走向失败;也可以使结尾写作步入成功创造之列,名列史册。

1.要表现,不要陈述

托尔斯泰在解释《战争与和平》时说道:“我不去陈述,不去解释。我只是去表现,让我的主人公们替我说话。”这或许同时可以成为新闻结尾写作中的一种要求与技巧的最简单概述。过多的陈述可以使结尾生硬,也可以使受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而且,陈述必然因抽象而使结尾失去动感。

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之规则,什么地方适合用陈述或表现,得由具体的写作情境来处理。

2.扣题

结尾最好与主题处于巧妙的扣应关系中。当然,这关系可以是显在的,可以是隐在的,关键要看其逻辑性是否一致,是否可增殖与表示主题。

3.编筐收口

结尾是否打结,对表现至为重要。第一,它可以使通篇文章有一种完整感;第二,可以使信息传递方面透明化……但这打结必须是艺术的。

4.委婉含蓄,艺术设思

结尾同样是对心智的巧妙考验。例如古人即云:结尾应“似断非断,似了非了之笔,读之雅有余味”,点示含蓄的要求;《四溟诗话》更指出:“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亦有此思。至于《白石道人诗说》所云“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彝马”更引出力道蕴含其中的结尾方向。它们都有参考价值。至于应如何设思布构,如何严密紧凑,如何使事实和思想之间融会贯通,如何使写作与阅读同样富有乐趣,都需要你费心去做。

5.探锤之力

这里我选用“真理探锤”一喻来强调结尾的神圣使命。短小、精悍、井然有序、富冲击力,当是其基本的特征与方位。结尾在这里成为我们写作与阅读中表达生命全面感受,流泻一腔胸臆,反思每每事实的一种仪式,一种允许我们纵横驰骋、放纵我们心思的高台。

必须探询下去,借着这小小的机缘与仪式。

第六节 背景材料的收集与使用

背景是新闻结构中一种较为自由的元素。它可以在导语中,可以在正文中,也可以在结尾中;它可以是显在的,亦可以是隐在的,例如使背景成为写作的气氛。

背景或背景材料指的是与新闻事实有关系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政治缘由、地理特征、科学知识等。它们自身即构成一个诗意的世界。

一、背景的作用

背景的作用最简单地讲,可以使整体组织处于大的空间中,与更多的事情联系起来。查尔斯·塞伯指出:“我们承认必须向读者提供有助于理解最新事态所需要的背景情况。”因为“只有搞清这一系列背景情况,才能写出公正、明白的报道”。②我们由此出发,简单地梳理这一世界的灿烂。

1.呈示原因

例如我们前面所例示的《他做梦都想得到一个儿子》一文。

如果删掉《北京日报》的一段对话,那么,整个报道的价值就变为一个公社书记希望得到一个儿子,一个农村妇女因此偷男孩的法律案例了。我们看看这段背景:

本星期三,《北京日报》发表了一个农村生产队长和一个刚生过孩子的妇女的对话。

生产队长:“你生了胖小子,还是个‘半边天’(出自鼓吹男女平等的口号:妇女能顶半边天)?”

农妇:“你应当问是生了个七分还是生了个十分。你们男人干多干少一天都挣十分,我们妇女干得再多,一天顶多只能挣七分!”

这样一来,我们才明白了这故事发生的历史与现实原因,而不至于将这一了不起的报道看成简单的法案报告。

2.深化主题

在这里,背景材料巧妙地使现实事件与人生大宇宙相关联,无形中增加了整体的运思空间。因而,事件具存了象征意味,写转自(美)约翰·钱塞勒等:《记者生涯》.第103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②(美)朱利安·哈瑞斯等:《全能记者必备》,第275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