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富裕的杠杆:技术革新与经济进步
14534100000043

第43章 工业革命:英国与欧洲大陆(5)

在英国维多利亚后期,新的掌握权力的统治阶级,虽然脱胎于企业界,但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却关闭了与自己同类型的企业家通往英国精英阶层的大门。他们想方设法,重新安排了价值标准的等级结构,使得生产和技术再一次回到工业革命以前原本所处的低下地位。英国既与其他工业大国竞争,国内的企业彼此也进行竞争,这些都确保英国没有同第二次工业革命擦肩而过。可是,英国人设法去做的事情,不过是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设备熬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这就像将军把上次战争的策略应用在当前战争的对抗上。新近发展中的自然科学的系统化应用之所以被迟滞,一方面是因为业余性和修补性技术传统的存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实质上缺乏技术教育体系。通过学徒方式进行在职训练,仍是技能得以传递的主要机制。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灵感的局外人士的事情,英国科学家(有少数例外比较突出,例如查尔斯·帕森斯)既很少专注于寻求新机会,.亦很少潜心于日常的生产工作。我们已经看到,就发明本身而言,英国并没有失去其核心地位,但相较于一个世纪以前,其位置掉了个个儿: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全盛期,英国是技术的净输入国;1850年之后则变成净输出国。根据定义,技术创造力是新思想应用于生产,它在英国开始放慢了步伐。思想本身虽然仍时时涌现,但是慢慢地,经济环境变得不那么能够接受这些思想了。

为达此目的,统治精英阶层使用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工具:教育体系。英国的公立学校虽然向新精英阶层的成员开放了大门,却煞费苦心地防止向他们提供某些实用类教育:这些教育将使他们有可能威胁到技术现状。受益于这些教育机会的人倾向于选择专业性职业。在英国的机构中,教育体系从来都不是最进步的,它拒绝把应用类学科引进到课程当中。非正规训练这一英国古老的传统依然是技术知识得以传递的首要手段。相反,其他欧洲国家大多都建立了技术类学校,后者在追赶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德国技术学院的毕业生让英国商人吃惊不已,这使得他们对竞争的担忧与日俱增(Ashby,1958,p.795;Julia wrigley,1986,pp.172—73)。我们在前文已经看到,类似的学校亦存在于其他欧洲国家,例如荷兰(代夫特)瑞士(苏黎世)和法国。

所谓“在这方面需求是惟一的决定因素”的观点几乎是不可能成立的:英国对于科学的和技术的发展存在巨大的兴趣,在19世纪中叶以后,它们日益被迫从国外输人。因此,英国科学进步学会委托李比希写作其1840年的名著,并且英译本得到狂热的追捧。李比希的学生奥古斯特·冯·霍夫曼被带到伦敦,在皇家化学学院(Royalollege ofhemistry)教授化学,并向私人企业以及英国政府提供咨询。但是在霍夫曼于1865年返回德国以后,尤其是1967年的巴黎博览会开完之后,英国正在落后这一情况变得越发明显了。1867年,一个英国佬写道,巴黎博览会上“盛行着一个异常一致的看法,我国没有显现出多少创造能力,在工业上亦没有取得多少进步……对此,大家一致确信的一个原因是,法国、普鲁士、奥地利、比利时和瑞士等国拥有优秀的工业教育体系……而英国却没有” (援引自Ashby,1958,p.789)。英国任命了许多皇家委员会和特别委员会来调查这个问题,它们全都建议提高科技教育的数量和质量,然而专业技术院校却不得不等待1889年通过的技术教育法案(lechnological InstruclionAct)。纵观这段时期,技术教育的支持者所部署的压倒一切的辩论主题是,没有技术教育,英国将没法同其他国家竞争。我们一再看到,国家间的竞争性系统是检验技术反动势力最有效的“试金石”。

当然,我们不应该把英国在技术教育上的薄弱天真地归咎于为维持现状而做出的某种阴险邪恶的合谋。如果想要使技术教育提高到同欧洲大陆势均力敌的地步,政府必须增加干预。然而十分清楚,干预虽然增加了,既有的政治和经济秩序却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这种秩序曾经以保护性关税的形式成功地反击了政府的干预,同样,它们也对教育开支的任何增加予以抵制。可是,保守主义不仅遍及大学和政府,也渗透到工作场所。兰德斯把“技术才能不应该作为正规教育的一部分来加以传授,而必须在工作上得到”的观念称为“实用经验的神秘性”。这种观念反对技术院校的组建和发展。为了应对那些将向技术现状发起挑战的人,商业界设法建立了一个“校友关系网”,力图收买或者排斥这些人。 “绅士精神”复兴了,不是对英国特质的嘲弄,而是作为一种防御机制,针对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将来就像一个世纪以前他们的祖父辈们对待其他人那样对待英国精英阶层。利益再一次变成罪恶之薮,而非自豪之源。一个策略是增选想要成为叛逆者的人进入旧有的精英阶层,让他们进入公立学校或者大学,条件是他们没有捣乱,而对不赞同者就像对待社会流浪汉一样。即便是像威廉·佩尔金或者爱德华·尼科尔森(Edward Nichol—son,也是一名化学家)这样经由自己的科学知识而获取了大笔财富的人士,后来也告老还乡,终其一生致力于纯粹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