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著经大传
14533900000114

第114章 后记

老子哲学上承古文化,下启百代后学,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开启了哲学的一种优秀传统,与儒家学派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主干。道家的这种传统,简略地说,就是以神秘知觉作为认识渠道,以静作为认识方式,以恬淡清静而又浪漫不羁作为人生态度,力求从另一角度和审美态度去准确地把握世界和人生。道家的这种认知伦理和审美传统,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作为正统思想的对立面和对立物,使中华民族得以维持其悠远而独特的文化直至今天。

但是长期以来,一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中华的整个传统文化,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是带有历史偏见的。同时也因为老子的《道德经》语言的独特古奥,成为人们理解的一大障碍。似乎一提到“老庄”,总是条件反射地在头脑里浮现出“消极”、“悲观”、“厌世”等这类字眼,因而道家学派常常遭到贬抑。还有在其传统文化研究上,在对待道家和儒家进行研究的力量使用上是不平衡的,主要集中在儒家的研究上,而对道家的研究则重视不够,使道家学说的研究和发展还处于一种劣势。

近年来,随着道家和道教文化研究的逐步深人,学术界的传统观念也逐渐在克服之中,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鼓应先生首先提出“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指出“中国的哲学史实际上是一系列以道家思想为主干,道、儒、墨、法诸家互补发展的历史,而决不是像一些学者所描述的主要是一部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这个论点的提出,相信会随着道家文化深入的研究和发展,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中国哲学非常重视人生,但传统思想的影响,总是把人们的思想禁箍在狭小的、与人较为亲近的范围里,这种长期的“思维定势”不突破,对民族心理的结构形成是不利的。而老子提出的“道”,就是突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势”,把人类思考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宇宙,将宇宙与人类置于一个整体中,自然成了入的无机身体,人类成了自然的有机部分。可以说,老子的整个哲学体系的发展,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伸展到政治论……老子的“道”从宇宙最高层逐步落实到现象界的规律性,然后到人生准则的运行秩序。怎样执行人生的运行秩序,这就是“德”。“德”实际上是最低层的“道”,“道”为体,“德”为用,作用附于本体,本性显现于作用,离体则用不存,离用则体不彰,体用密切结合而无间,故举“道”可以包“德”,而立“德”亦以明“道”,此皆“道德”之合也,之用也。

考察了老子一生的曲折经历,可以说他是饱蘸着苦涩的泪水,总结了人生无数的经验教训来写《道德经》的。他提出的“无为”、“不争”、“谦退”、“虚无”、“清静”等概念,如果用心体悟,就会觉得它不是消极、颓废的,而是蕴含着一种培蓄待发的精神。一方面,他关注着世乱,极欲提供解决人类安然相处之道;另一方面,他要人们凝聚内在的生命深度,站在更高层次上来看待和处理人生。

当然,要把老子博大精深的《道德经》哲理通过小说形式反映出来,是极其困难的。何况我们的学识和水平有限,更是难以完成的。但我俩都是在灵宝市(原县今改为市)函谷关旁长大的,对家乡的厚土有一种赤诚的热爱,何况老子当年就是在函谷关著《道德经》的,于是义不容辞地挑起了这个担子,想把当年老子究竟是怎样写《道德经》的情况描述下来。正像前言所说的,尽管老子的《道德经》注释本不下几百种,但没有一本是说老子怎样写《道德经》的,这在历史上是个空白。我们决心自不量力地要补上这个历史空白。鉴于这种原因,我们凭着一种“二杆子”精神,开始走上了写这部书的道路。我们是本着以下原则来写《中华老子(道德经>;问世揭谜》的:①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把老子神化了,把他当神来奉祀。我们首先要把他从“神坛”上请下来,把他当作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来写,而不是把他当神来写。②把他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察他写《道德经》的历史环境,看《道德经》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土壤。③广泛地吸取前人及当代人研究老子学说的成果,把这些学术成果融进小说之中。这样在我们的小说中不少引用了一些学术成果之语,像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注释及评介》、《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庄子今注今释》;詹剑峰先生的《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余明光先生的《黄帝四经今注今释》;何光岳先生的《炎黄流源史》;贺荣一先生的《老子之朴治主义》;南怀瑾先生的《老子他说》;俞晓群先生的《数术探秘》;以及陈鼓应先生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葛荣晋先生主编的《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曹海东先生主编的《历代寓言小品》、马清福先生主编的《秦汉神异》等等,在这里,我们向他们表示热忱的谢意。④在历史允许的范围里进行大胆的构思,突破原来素材不足的局限,进行合理的想象,从而演绎出完整的故事情节。

张赞昆同志,在采写当中,竟“无为而无不为”地收藏了许许多多的化石藏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在全国藏石界都是屈指可数的,书中描写的那些奇石算是带给读者的另一种欣赏吧!

范中胜同志,他原来是灵宝县的副书记,那时我们就合作了《果山王国创业史》长篇报告文学,那是写灵宝县的苹果发展史以及为苹果事业作出贡献的小小老百姓树碑立传。书写出来后,受到了大家的好评。他后来调到卢氏县先后任县长、县委书记,现为三门峡市教委主任,仍关心着家乡的事业和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还要提及的是,张赞昆的大儿子张冠睿,本来是郑大毕业学理工的,看到两位父辈在忙着写此书,工作之余就担当起用电脑打印和修改文字的工作,常常忙到深夜,为加快这本书的出版作出了贡献,在此谨记。

匆匆把这部书写完了,用灵宝的土话来说,真是把我俩“压日塌了”(累坏了),但毕竟是写了出来。由于学识和各方面的原因,我们演绎的《中华老子(道德经)问世揭谜》还远远没有把老子《道德经》的深刻哲理揭示出来,深感力不从心,但只能是这样了,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