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著经大传
14533900000105

第105章 黄帝岭上祭老祖(2)

“是的,是的!”他们几个连连点头,都觉得李耳分析的有理。

李耳一行再往南走,越过了一条深谷,接着是往一道岭上爬。当牛车快要翻上岭顶时,赫然看见一块像卧牛似的石头上刻着三个大字:“牧夔岭”。

车爬到岭上,原来这里是一片起伏不平的大草场,草场上有许多肥壮壮的大牛像散步似的在慢悠悠地边走边吃着草。

文子说:“我想起来了,当年黄帝战蚩尤,一时打不过,就从东海之边弄来夔牛。古书上是这样记载的:‘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日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黄帝用夔牛战胜了蚩尤,就在这里放牧,所以叫牧夔岭。”

李耳反问道:“按古书上的记载,夔牛是一只足,状如牛,可以说是比牛还大的动物。这么个庞然大物,一只足能支持住庞大的身体吗?”

文子比划着在地上按照古书上的记载画出了夔牛的样子,“你们看,古书上画的就是这个样子。”

他们几个一看,样子果然像头大肥牛,没有角,一条后腿。

尹喜指着地上画的夔牛图说:“不要说走路了,就连站都站不起来!你瞧它前边的身躯有多大,按照平衡原理,前边应该有两条腿才能支撑住庞大的身体,要不然走起路来,肯定会栽倒在地。我看是写书的人,没见过夔牛,就想象着画错了。”

“古书是不会写错和画错的。”文子强调说,“你尹喜说是画错了,难道你见过真的夔牛吗?”

“古书中记载的与画的都有一些错误,需要纠正。你们瞧,真正的证据在这里。”李耳说着,从车上取出一块石头。

尹喜、文子一看,这不是文子的弟子范蠡送给李耳的那件礼物吗?为了此事文子还专程到范蠡的家乡跑了一趟才取回来的。当时弄不明白范蠡为何要送这块石头,现在看来怎么又与夔牛牵扯到了一起。

李耳指着手中的石头说:“你们过来看。这是一块淡绿色的石头,它上边有一个自然形成的样子像牛。它有前后腿,也有尾巴,可头部和牛不太一样。牛的头上有角,这图上的夔牛却没有角,和古书的记载是一样的。牛的头部有耳朵,应该长在两旁,而图上的夔牛只有一只耳朵却长在头顶部。更奇怪的是,它的鼻子特别长,一般大象的鼻子是靠嘴部粗,前部细,而它却是靠嘴部细,前部粗。这也与古书上说的一致,其声如雷。这是它的发音器,所以发出的声音才能像雷声那么大。”

尹喜、文子都觉得李耳说的很对,没想到一块石头竟纠正了古书上的错误,便问:“老师,您是怎么破译出这块石头上的画像是夔牛?”

李耳指着文子说:“还不是你那过于聪明的弟子范蠡,他知道我很崇敬黄帝老祖,到函谷关来著书,岂有不祭祀黄帝冢的,而黄帝和蚩尤作战时正是用了夔牛的。我这个人治学有个特点,就是要讲真的,不对的地方敢于纠正。古书上画的夔牛图是错的,范蠡可能是早已考证了出来,所以特让文子专程取来送给我!”

“这个范蠡,竟和老师开起了玩笑!”文子有点不满,“他写信说明不就得了?”

“这样考老师有好处。”李耳说,“通过这样,才会记得更牢些。”

“那么这个像真牛似的夔牛图是如何印到石头上的?”尹喜问。

“这是天地大自然的造化,我给你们也讲不清。”李耳说,“不过我觉得是不是在打雷的一瞬间,正好有一头夔牛在那里,就把它的影子缩小照在石头上了……”他摆摆手,“下边的我也讲不清了。”文子从李耳手中取过夔牛图石往车上送,走了几步又转了回来,觉得应该从老师身上学些敢于纠正前人错误的精神,便说:“我记得古书上还有这样的记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听了您刚才的话,我觉得这段话的记载也有毛病?”

“好,你说说毛病在哪里?”李耳的语调中有些赞赏的味道,“有这种治学精神就好了。”

文子说:“前段说黄帝修明政治,整顿军旅,顺应四时五方的自然现象,种植五谷,安抚百姓,使远方的人民也能安居。可怎能训练了熊、罴、貔、貅、虎兽五军,那这些野兽冲到炎帝的阵营中,岂不会咬伤咬死很多士兵,前后不是矛盾了吗?”

李耳说:“可以肯定,黄帝教熊、罴、貔、貅、虎,用之于作战,绝对不是什么指挥或驱赶了各种猛兽打仗。首先是对这个‘教,字的理解。‘教’字有教育和训练之义,但在古代‘教’字还有制作之意。而后人恰恰忽略了这点。从‘教’字的制作意义上理解,就是黄帝制作各种兽皮的旗用以命名,用以威吓炎帝。另外,有些兽禽是可以驯化的,而虎、豹、熊、狼之类则一般不能大批驯化,故黄帝训练了各种猛兽打仗之说,盖出于对于古史记述未加细考而望文生义的附会。”

文子赞同老师的意见,但他不明白的是,老师在一段话中篡改了一个地方,古书中讲:“黄帝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而老师怎么能讲成“用之于作战”,把与炎帝作战的这个最主要问题改掉了呢?难道这里的记载也有错?他不由地问:“老师,难道黄帝不是跟炎帝作战吗?”

“你真是精细,连这样一个小的地方也听出来了。”李耳说,“文子,你把夔牛石送到车上,走到草滩的那头,我会给你们说明这个问题。你们看,草滩那头不是有些人在踢着什么吗?”

他们几个一看,果然发现草滩那头有些人在踢着什么?他们几个开始以为那是放牛人在玩“斗鸡”(一种游戏,把一只脚提起来,用另一只脚在原地蹦着斗倒对方),没想到老师看的这么仔细,那些人竟是用脚踢着什么?

他们几个走了过去,果然见十几个人在平坦的草滩上踢着一个圆圆的东西,而且是分成两队,一队光着脊背,一队穿着衣衫,争抢着踢那个圆圆的东西,朝对方后边用石头垒成的门里踢。

“文子,你说他们脚下踢的那个东西叫什么?”李耳问。

文子细瞅了一下说:“这叫蹴鞠,是用来玩耍的。”

李耳又问:“你知道蹴鞠的来历吗?”

“不知道!”

“这蹴鞠的起源,就是黄帝在阪泉大战中亲手把蚩尤擒获后,本来想把他斩首算了。可天下的百姓不答应,非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逼得黄帝只好下令,把他的胃剖出来,制成蹴鞠,供天下踢玩。”(蹴鞠即足球,是我国,也是全世界关于足球的最早记载。)

听的他们几个浑身发颤,齐声问:“不会吧!黄帝一向仁义,怎能做出如此残忍的手段,大概是老师您杜撰的吧!”

“不!”李耳坚定地说,“这是《黄帝大经》中记载的,不是我杜撰的。你们说说黄帝当年在阪泉是如何大战蚩尤的?”

文子说:“古书上是这样记载的:‘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即阪泉)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

李耳苦笑一声说:“这是把神话传说和真实情况的一部分搅到了一起写的。黄帝和蚩尤都是人,而不是神。蚩尤自然请不来弄风作雨的风伯,黄帝当然也请不来能止风雨的女魃。透过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大战时遇到了大雾弥漫的天气,而这对于辨别方向、指挥战斗是极其不利的。故黄帝风后法之以‘斗机’,做指南车而定方向,大破蚩尤。”

“既然您看了《黄帝大经》,那是黄帝重臣的对话录,就给我们讲讲当时大战的真实情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