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告诉你如何脱颖而出
14533300000032

第32章 学会与人轻松相处(1)

类是群居动物,人的成功只能来自于他所处的人群及所在的社会。只有在这个社会中游刃有余、八面玲珑,才可为事业的成功开拓宽广的道路,没有非凡的交际能力,免不了处处碰壁。因此,你要想取得成功,就一定要营造一个适于成功的人际关系,我们与同事、上司及下属的关系好坏是我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原因。一个没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即使再有知识,再有技能,也得不到施展的空间。

第一节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为了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学会有效地控制自己,控制情绪,凡事都能以明确而理智的行为来进行。在处理事务的过程中,不随意埋怨、轻视他人,即使发生在你面前的是重大事件,你也有冷静完善地应变,渡过难关。在没有重大事务的日常生活中,则要摆正目光的焦点。

只有这样,你才会变得愉快开朗,别人才愿意接近你,同你交往。

摒弃清高

年轻人在为人处世方面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心高气傲,不懂人情世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才华的人得不到重用,原因何在,不是能力的问题,也不是才气的问题。而是态度问题。他们往往不务实,清高自许,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厉害,自己可以凭才华打天下,不需要看别人的态度行事。殊不知,这是自己不得志的根本原因。

下文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给校友的一封信:

我在大学的时候是学校“四大才子”之一,凭着比较好的成绩,我分到了市委。能分到这里,我很高兴,想干出一番事业来,可是我到这里一个只了,只得到大家表面的语言帮助,没有一个人愿意用行动来帮助我。所以一个月了,我什么都没有学到。昨天回单位交差被主任骂惨了,她问我:“你家里人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吗?”我说:“没有!”她说:“麻烦柯,没有关系谁愿意帮你呢?”主任的一句话道破了天机。不过也怪我自己不知道多问问,因此,昨天晚上我找了一个朋友,请他帮忙联系单位一个有能力有背景的人,请他帮忙指点一下。

朋友说:“认识他可以啊,请他吃饭吧!”这个社会就是这么现实,还好只是吃饭啦,如果是送什么大礼,我就破产了。算了,吃顿饭能认识个朋友也无所谓了,最怕是钱花了,东西没有学到就完蛋了。

社会上的人情世故我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啊!

这个刚刚步人社会的青年对于人情世故的无奈让人产生同情之心,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人情世故对人的影响与作用。

不少人对“人情世故”持有贬义心态。认为这是两面派、狡猾者的代名词。首先要澄清对人情世故的认识。人情即根据人的情感来做人的道理,世故即做事、行动的原则。现代汉语词典里对“人情世故”的解释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可见,人情世故不单单指人际关系。

“人情世故”越是深厚的人,成就也就越大。反之,则不易成功。试想,一个只知道自己做事,不顾他人的人怎么能得到晋升的机会。就算做了上级而不懂得与下面的同事处理好关系,这也是个不会长久的上级。

人与人太复杂了,会让我们感到处在人丛如人狼境,不过,懂得人情世故的人是不大会有这种感觉的。

清代有名的政治家曾国藩就经历了不懂人惰世故到精通人情世故的过程。

曾国藩刚当官的时候,是一个刚强、勇猛的斗士,处处表现一种不畏强暴,英勇无畏的大丈夫气概。为了大清江山,为了自己入阁拜相,而敢于与各种势力搏斗。他尊奉孔孟之道,一心一意用儒家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把“以天下为己任”“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当做入世拯世的指南。有一个故事表明了他早年为官的这种指导思想。

一次,绿营兵在长沙火宫殿寻衅闹事,同曾国藩带领的湘勇打了起来,很明显,是绿营兵有意挑起事端。曾国藩闻之大怒,欲整治绿营兵,属下劝曾国藩忍下这口气,曾国藩不听,想借此整顿这股歪风。

绿营是归鲍起豹提督管制,曾国藩只是个帮办团练大臣,无权指挥绿营。绿营纪律松驰,战斗力不强,平时练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绿营的行径,曾国藩早就看不惯了,刚好发生了这件事情,曾国藩二话不说,举起了整顿的大刀。曾国藩大张旗鼓整顿了绿营后,结果事态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不但和鲍起豹不和,也得罪了长沙的官员。曾国藩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连长沙的官场一起整顿,结果和长沙的官员也闹起了矛盾。最后,曾国藩在长沙站不住脚,被逼到了衡阳。当曾国藩兵败岳阳和靖港惨败险些亡命湘江的消息传到长沙官场时,不少人为之称快。

不久,曾国藩又来到了江西,在江西他仍采用在长沙官场那种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方法,曾国藩利用鸦片事件,参劾了江西巡抚陈启迈。陈启迈的巡抚一职虽然被罢免,但曾国藩因此得罪了江西官场上上下下的官员,曾国藩的处境不但没有好转,相反越来越恶化。江西官场联合参劾曾国藩。曾国藩在江西官场怨声四起,处处掣肘,无法立足。

正在曾国藩焦头烂额的时候,他艾亲去世,于是趁奔丧的机会逃离江西。回到家里,在家里奔丧的时候,曾国藩反思自己历年来的行为,想想,自己一心报效清王朝,而清王朝统治下的湘、赣官场却容不了他。他对皇上忠心耿耿,却招来元老重臣的忌恨。对这一切,曾国藩感到很困惑,很迷茫。他想不通自己错在哪里。

想了一年之后,曾国藩终于从老庄的思想里找到了答案,悟出了“大柔非柔,至刚无刚”的真谛,能克刚之柔,比刚更刚。其实,这个曾国藩早就懂,只是他一贯奉行儒家思想,以刚克刚,把道家思想视为异途。男子汉大丈夫,要建功立业,怎能学消极遁世的老庄思想呢?曾国藩悟出的不仅仅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的道理,而是悟出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即孔孟和老庄并不对立,入世出世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这样既可以建功立业,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又可保持宁静谦退的心境。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八日,曾国藩在给九弟和季弟的信中说: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用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刚非暴虐之谓也,强娇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

从这封信中就可以看出,曾国藩把儒家和道家思想混在一起,达到了一种做人的新境界。

这种开始通人情,懂世故的改变,为他以后的人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曾国藩奔丧期满后,奉命援浙,路经长沙,拜访左宗棠。左曾关系在此之前并不和睦,要在以前,曾国藩就会做出强硬的表示。但曾国藩这次放弃了强硬作法,离左家较远的地方就下了轿,既不穿官服,也没随从,徒步走向左家,左宗棠见状,十分惊讶,当天两人聊得很投机。自此,左曾关系又和好了。

以前,曾国藩看不贯湖北巡抚胡林翼讨好官文的姨太太,求得与官文的合作,觉得胡林翼太软弱,没有大丈夫气节。自从曾国藩把儒家和道家从对立位置放到互补的位置后,他就看到了胡林翼的高明之处。

从曾国藩的转变可以看出,懂人情世故的重要性,纵观任何一个杰出的人物,都是有才华又懂人情世故的人,不懂人惰世故,能成“小器”,能成“中器”,但最终成不了大器,即顶尖的人物。

我们可以拿曾国藩和左宗棠这两位政治家相比。

曾左两人由于剿灭太平军有功,都成了清朝重臣,朝野一般多以“曾左”并称他们两人。曾国藩年长于左宗棠,并且对左宗棠也予以提拔,但左宗棠为人颇为自负,从没把曾国藩放在眼里。

有一次,他很不满地问起身旁的侍从:“为何人都称‘曾左’,而不称‘左曾’?”

一位侍从回答:“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中则无曾公。”

这句话让左宗棠沉思良久。

一个最优秀的政治家与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差别就在于这一点点,即谁更通人情世故。通者得人心,得天下;不通者,不得人心不得天下。

同样,通与不通人情世故也是年轻人成功与失败的一大根本原因。

人际交往的必备技巧

1.认真了解:别人

在人际交往中,先要了解别人。这是一种交往的需要,而且在这样做的时候,还会发掘出一种能力。据说,周恩来总理接见过一个人后,不管过多长时间,再次见面他都能叫出对方的名字,使对方既惊讶,又佩服,又感动。

历史上最好的例子是拿破仑·波拿巴与下属的关系。拿破仑能叫出手下全部军官的名字。他喜欢在军营中走动,遇到某个军官时,就叫出他的名字跟他打招呼,谈论这名军官参与过的某场战斗或军事调动。他经常询问士兵的家乡、妻子和家庭情况。拿破仑的做法让属下感到吃惊:他们的皇帝竟然对他们的情况知道得一清二楚。

这种做法,让每个军官都能从拿破仑的谈话中感到他对自己十分在意,也使他们对拿破仑忠心耿耿,甘愿效劳。

古人已教给我们不少了解别人的方法,其中一法是“听其言和观其行”。

人的未来发展,在其性格特征和言谈举止上必然有所表现。所谓性格就是命运,指的就是这一规律。

汉高祖病危时,吕后问他身后谁当丞相合适,刘邦说:”曹参可以。”又问他曹参之后还有谁可以,刘邦说:“王陵可以。但是王陵这个人有些憨厚,陈平可以协助他。陈平这人智谋有余,但是难以独当大任。周勃宽厚稳重,但文化修养不足,然而能安定刘氏天下的,必然是周勃。可以让他当太尉,掌握兵权。”

后来,周勃果然一举歼灭当权的吕氏家族,挽救了汉室。由此可见,刘邦可谓有知人之明。

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言谈中会有所侧重。如果一个人喜欢谈论权力、机变等事情,那他一定喜欢说服别人;而如果言谈自然,崇尚虚静无为,那么他十之八九淡泊名利;如果一开口就是天下大势,追求公正,那么他一定期望建功立业等。这些大体方向,就是从现象看本质的基本要素。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现象有时并不是真实的,还有很多人心口不一,喜欢制造假象迷惑别人。比如说,有人引经据典,看似头头是道,实际上是在为自己找根据;有人标榜自己如何如何正直,实际上却是见风使舵,八面玲珑;有人满口清正廉洁,实际上却贪得无厌;有人说自己多么仁慈,实际上却干着伤天害理的事,等等。凡此种种都足可以假乱真。

从这些外在的表现上,也能够判断出一个人的本质,但必须要听其言观其行,就是用探测人的内心世界的办法来认识人,并预测其可能采取的行动,听其言,观其行的其他方法还包括:

看一个人经常接近些什么东西,就知道他的爱好;

观察一个人的住处摆设,就能大致估计出他的亲朋好友是些什么人,志向如何;

看一个人倒霉、穷困时不喜欢什么东西,或者不敢做的是什么,会不会做坏事,这样就能看出他有没有骨气;

看一个人高兴时是否有自制力或者是否轻佻,检验出他的嗜好是什么或是否俭朴;

看一个人发怒时,试着故意触怒他,考验他是不是个记仇的人;

看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悲伤,能知道一个人是否仁爱,因为宅心仁厚的人见别人悲哀也会与之同哀;

看一个人在艰难困苦中的表现,考验他的志气以及是否能够随遇而安。

2.真诚关心别人

让人感到温暖的,就是让人知道你在真正关心他们。没有什么比关心别人更能让人感动的了。但关心别人要出自真诚,否则会给人以假惺惺的感觉。同时,关心别人要以尊重对方的隐私为基础,以免使对方难为情,或者让对方感觉到你是在干涉对方,或意在探听对方的隐私。

体现自己的重要性,渴望得到尊重,是人的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如果你能满足别人的这种渴望,他们就会以积极的态度来回应,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使别人感到他重要,反过来会使你自己感到重要。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

3.赞美别人

奉承是永远不过时的交际艺术。就像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一样,得到赞美也是令人心情愉快的事情。因此,你在与人交往时,一定不要吝啬你的赞美。赞美是赢得对方好感的一种好办法。

但是,赞美别人一定要注意分寸,要恰如其分地表现他们身上最好的东西。最差劲的人身上也有优点。你要注意从别人身上寻找这种优点,并及时地予以赞美,你会得到意外的收荻。

4.与人相处,留条缝隙

你掌握好力度了吗?在各种竞技场上,你不会手下留情。但在生活中,你的为人处世可有学问需要常常留有余地。

一位老木匠教徒弟的故事就很富有哲理性。他教徒弟的时候有一个口头禅,就是“注意了,留一条缝隙。”木匠是和木材打交道的,木材的构造有纹理,因此木匠都很讲究疏密有致,黏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些,那些装修过的房子就会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太“美满的缘故”。那些高明的师傅懂得合理地留一些缝隙,给那些组合的材料留足空间,这样就可以避免装修时出现的这些问题。

做人的道理和装修房子的原理是相通的,都讲究留出一定的空间。

如果我们为了一些小利益斤斤计较,那最后我们失去的将远不是这些小利益。

由于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兴趣、习惯都不一样,在相处的时候出现一些摩擦和矛盾都是很正常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太计较,给对方留出足够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