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做人资本总集(精华本)
14533000000037

第37章 处世哲学(8)

事情过了很久,小中才慢慢明白了其中的原委。原来,这位经理也知道小申已经向他汇报过了,也的确是他自己由于当时谈话过于兴奋而忘记了此事。但是,他可不能因此而在公司里丢脸,让别人知道因为他渎职而耽误了公司的一大笔生意。他必须找个替罪羊,以此为自己开脱。

所以,经理的发怒与其说针对小申,还不如说是给全公司听。但是,如果小申不明事理,反而据理力争,不但不会得到经理承认,而且很可能还会因此而被经理炒了鱿鱼。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

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各色人物交往,与无处不在的危险相遇。尤其是在法律并不完善的环境里,陷阱与雷区更是防不胜防,轻则被人“穿小鞋”,重则招来杀身之祸。保护自己的生命和事业,需要韬光养晦的智慧,“难得糊涂”的确是人生的大境界。

2.悟透“人性”,与世沉浮

社会是各色人物构成,做人之难,难就难在人性太复杂。做人说到底就是研究人,这门学问,有人花了毕生精力也不能勘破其中因果,多少不甘寂寞的人穷究原委,试图领悟到人生真谛,塑造出自己辉煌的人篦生。然而人性的复杂性使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悟透人生的全部内皇在历史上,有多少大英雄不明白这一点,最终玉石俱焚,为后人留釜下无穷的遗感,岳飞便是其中一位。云提到岳飞之死,人们没有不归罪秦桧的。在西子湖滨岳飞的坟墓旁学边。就长跪着秦桧的铁像,并写有一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但实际上,秦桧比岳飞还冤枉。岳飞的死,我们第一要骂宋高宗自毁长城,第二要从岳飞自身找原因,第三才轮得到骂秦桧这个帮凶。下面我们通过岳飞和韩世忠等将领的比较来分析一下。

宋高宗自毁长城,并不是头脑发昏,而是由宋朝重文轻武的政治传统决定的。宋代吸取唐代武将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的教训,开国后即以重文轻武为传统。北宋如此,南宋亦然,虽经靖康之祸,充分暴露出这种政策的缺点,宋高宗并不觉悟,对一般武臣反而猜防得更厉害了。

在这种传统政策之下,像岳飞这样特出的人才,正是当道者所特要防备的。另一方面,岳飞不懂得在当时政治环境下知非不处的策略,处处为宋高宗所不容。即使没有秦桧,岳飞仍将屈死,因为他不自觉地身处举世皆醉唯我独醒的危险之中。

岳飞不贪财。宋代的将领,很少不贪财的,特别是南宋初年的大将,差不多个个都贪财,只有岳飞是例外。宋高宗经常纵容诸将都贪财,奖励诸将贪财,用意在使诸将腐化而丧失政治上进取的志向。

贪财成为风气,就是名将韩世忠也未能免俗。

韩世忠被罢官之后,杜门谢客,绝口不再谈打仗问题。他常常骑着驴、带着酒,后面跟着一两个童仆,在西湖一带游乐,并找人商议买新淦县的官田营利。宋高宗闻之大喜,就把这田赐给他,并御笔亲书,并给他的村庄起名叫旌忠。

每一个看到这一幕的人都会心微笑,因为每个人都明白韩世忠的买田的用意:高宗不能同英雄豪杰推心置腹,颇疑诸将有野心,有功之臣如果不能顺从他的心意,就难免杀身之祸。

韩世忠能够仿效别人买田宅,塑造一个求田问舍的俗人形象,但岳飞却不懂这种与世沉浮的智谋。

岳飞死后被抄家,仅有现金一百余钱(百两千串),其它布帛粟麦等项,合计不过值钱九干余串。带兵多年,家产只有这一点,与同时诸将真有天渊之别。

宋高宗曾为他营建私第,他辞谢说:“敌未灭,何以家为!”美人金屋,丝毫不在他的念中,志趣之高远,可以想见。一个不贪财而且不好色的人,越发使宋高宗感觉到难以驾驭了,这当然又构成岳飞的危机之一。

岳飞得民心。他治军非常严厉,他的军队纪律好极了。如果路过某地不得已借住民房,第二天一定要先替房主把门宇打扫干净,盆盎洗滁停当才动身走。有一次他部下取民间一缕麻来束马革,他立刻把这兵士斩首示众,毫不姑息。他军中有“冻死不拆屋,饿死不虏掠”的口号,真可谓秋毫无犯了。所以在他死后,金使刘陶来访,还向大宋这边的接待人员称赞他的军队的纪律。

岳飞的悲剧给我们的教训是:一定要学会与世沉浮。环境是不能改变的,可以改变的只有自己。既要成就一番事业,又要避免被环境所吞噬,这要用到与世沉浮以自保的智慧。

历史上,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一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智谋的创造史和实践史。当人类文明的曙光初露之时,由智而谋的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便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伴而生了。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人类智慧火花的闪烁,是人类灵性的顿悟!

晋时嵇康跟随隐士孙登在山林间遨游了三年,嵇康向他请教问题,他从来不回答。将要分别时,嵇康对他说:“先生,您难道在最后分别时也无话可说吗?”

孙登于是说:“你认识火吗?它生来就有亮光,如果不用,那就浪费了它!人的才能就像暗夜的火光一样,如果不用,也会浪费殆尽!保存火光的关键在于免遭外部的风雨,发挥才能的关键在于顺应外界的事物,有十分清醒的见识,只有这样才能长久。我看你不随流俗,刚有余而韧性不足,才气多而见识太浅,在当今世上恐怕很难有所作为!”

不出孙登所料,嵇康人世后一直没有被朝廷任用,最后竟然因吕安事件牵连入狱,被司马氏杀害了。

能否做到与世沉浮,关键在于能否悟透和把握人性的弱点。善于利用人性的弱点,即使是装出来的“糊涂”,也会产生很奇妙的效果。

唐中宗神龙元年,武则天身患重病,宰相张柬之等人密商要杀掉张易之和张昌宗,逼退武则天。姚崇当时任灵武道大总管,从屯兵之处来到京城,就参与了这件事。

事成之后,武则天被迫禅位,迁回上阳宫。张柬之、恒彦范、崔玄、袁恕己、敬晖被赐封郡公,纷纷弹冠相庆,姚崇被封为梁县侯,但他却痛哭流涕。

张柬之等人问他:“现在哪里是哭的时候?你不怕因此受处分吗?”

姚崇说:“我参与了讨伐叛逆,算不上有功。然而想到我曾长期事奉武后。这样做是背叛旧主啊!作为人臣无法保持始终如一的节操,我怎么能:不哭呢?即使是因此而获罪,我也心甘情愿。”

实际上,姚崇之哭是装出来的,因为他知道武三思还在朝中,事情远远没有结束,总有一天会有反复。果不出他所料,后来武三思与韦后专权,张柬之等人纷纷被害,只有姚崇幸免。

与此相似的一个故事是董卓被杀后,百姓欢呼歌舞,只有蔡邕动心叹息,结果被杀。两件事看似一样,祸福却相反,姚崇打出的是一片公心的招牌,痛哭流涕是免遭人反攻和清算的权术;而蔡邕却不懂得掩饰私心,哭是感恩之情的真实流露,难免被当成杀一儆百的靶子。

因此,老子要去西域时,提前换上胡人的装束;大禹路过裸人国时,就主动脱下衣服;孔尼与武人交朋友时,就比试射猎;散宜生为了达到目的,也曾行贿;更有仲雍为了自保,剪掉头发,裸体纹身。

有人见到这些例子就会说,原来圣贤的智慧也有用尽的时候。但事实上,这不表明圣贤不会想办法、黔驴技穷了,而是说明他们从来都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真正悟透人性,与世沉浮,以寻机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