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先贤都很崇尚静坐养生,相传在黄帝时代,人们就意识到静坐对养生长寿的功效。《庄子》中记载,黄帝曾向广成子问长寿之道,广成子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劳汝静,乃可长生。日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这段意思是说,要收视返听,向内求静,这样人体的精气神就不会亏损,就可以长生。
而在儒家看来,养生首先要养心,心态平和、性格恬静,将养生落实在养性、养德上,这种观念影响到后世的养生学说,比如,明代养生家吕坤就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中国历史上通过静坐养生的记载比比皆是,比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坚持静坐养生,竟然达到了“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的状态;而宋代苏东坡也倡导静坐调息养生,并写诗说:“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宋代的大理学家朱熹,更是静坐养生的理论家,甚至专门写了一本《调息箴》,结合自己的经验,指出正确的气息吐纳法,要做到“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翕,如百虫蛰”;在他晚年给朋友的信中又说:“某今年顿觉衰惫,异于常时。百病交攻,支吾不暇。服药更不见效,只得一两日静坐不读书,则便觉差胜。”这就是说,当时他的身体很差,服药不见效,但静坐一两天,反而比较好。
修习禅定有很多的功效,虽然佛教资料中对修习禅定能使人延年益寿并没有作很多的叙述,但“修四禅足延寿说”对此做了一些解释。它认为在四禅的定心中,可以排除内心以及外界的任何干扰,这样意念就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就可以用意念来控制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使体内各个系统能够运行畅通。再加上修习禅定可以增强人的身体素质,可以抵御外界的变化造成的疾病,所以修习者自然就可得到长寿。
现代医学也对修禅开始有所重视,认为其中的一些说法和原理颇具科学道理。
首先,现代医学研究了修习禅定时脑细胞的活动,发现此时脑部的状态与清醒和睡眠都有所不同,比较特殊,具体来说,就是脑细胞的活动趋向有序化,大脑的意识和思维等高级神经活动得到锻炼,脑电波增强,并从枕叶向额叶扩散,且左右脑半球从不对称趋向对称,有利于细胞的修复和调整,并调节大脑各级生命中枢的活动。
其次,禅定通过调整神经系统功能,可以增强皮层和皮层下各级中枢的协调性,降低机体的应激状态和对环境劣性刺激的敏感性,提高机体的修复和抗病能力,并能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能力。
最后,国外有研究表明,修禅有益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比如,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人体的红血球和血红蛋白增加,白血球可增加13%~23%,而且其吞噬能力可增强40%,吞噬指数可提高99%,结核病的血沉转为正常的人约占89%,饮食、睡眠和体重改善者达91%以上。同时又发现,人体的肾上腺皮质类激素、血管紧张素、儿茶酚胺、多巴胺活性,特别是p一羟化酶活性均见降低,因而从生化和内分泌角度证明了禅定确实能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减轻应激反应。
§§§第六节佛教禅定与西方心理学
日本著名的禅学家铃木大拙说:“禅是从束缚到自由的道路,禅解放我们的自然能力,禅使我们免于疯狂或颓废,禅促使我们表现出对幸福和爱的追求的能力。”他通过对精神分析学说与禅宗的比较,认为在拯救心灵创伤、寻求人生诸多答案、充分把握世界、超越自我迈向身心健康之路等方面,坐禅有独特的效果。他说,顿悟之后,“你的精神活动都将以一种新的格调来活动,它将使你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平、欢乐,生命的调子改变了。当你心中充满愉悦的时候,春天的花儿显得更美,山间的溪水愈加清澈。”
佛教养生历来重视对人的心理的研究,关注人的内心的变化,主张身体上所起的一切变化都可以在心理中找到根源,可以说佛教养生强调的禅定修习,其实就起到心理治疗学的作用。
西方心理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比较完备,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有三大方法,即内省、试验和比较。其中,内省方法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佛教养生。因为修习禅定的时候最注重内心,注重观察自己的内心活动,以自己的内心来感知外界的一切。可以说,修习禅定与心理学有很大的相关性。
下面我们来看看修习禅定与当代一些著名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关系。
在西方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派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学派,它的代表人物为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他们三人的心理学思想果。他说,顿悟之后,“你的精神活动都将以一种新的格调来活动,它将使你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平、欢乐,生命的调子改变了。当你心中充满愉悦的时候,春天的花儿显得更美,山间的溪水愈加清澈。”
佛教养生历来重视对人的心理的研究,关注人的内心的变化,主张身体上所起的一切变化都可以在心理中找到根源,可以说佛教养生强调的禅定修习,其实就起到心理治疗学的作用。
西方心理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比较完备,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有三大方法,即内省、试验和比较。其中,内省方法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佛教养生。因为修习禅定的时候最注重内心,注重观察自己的内心活动,以自己的内心来感知外界的一切。可以说,修习禅定与心理学有很大的相关性。
下面我们来看看修习禅定与当代一些著名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关系。
在西方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派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学派,它的代表人物为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他们三人的心理学思想与佛教的修习禅定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说说修习禅定的“内省法”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
佛教养生认为,如果要想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需要观察自己的内心活动,认为自己的内心主宰着自己的一切,包括对外界的看法。而修习禅定所采用的内省法,就是要观察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心理活动,它处于被人们所感知的意识之下,不是轻意就会觉察的,但是却是人类行为的根源。
在一千多年后,西方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开创了著名的精神分析学派,他把人的精神分为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他认为无意识中包含着人类最原始的心理冲动,任何一种心理和行动都是起源于无意识。所以他主张以探究内心的无意识来治疗人们在精神方面的疾病。弗洛伊德的思想与佛教养生中修习禅定有相似性,这一点是无可置否的。再来说说修习禅定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曾对东方的佛教经典著作做了很深的研究,他的心理学思想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他把人的精神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其中集体无意识是人类最深层次的意识,包含着整个人类的原始意念。他充分肯定了佛教的禅定对人类的心理和知觉的把握作用,从而使精神分析和佛教的禅定结合起来。
而精神分析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弗洛姆,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思想和佛教的禅定的联系,也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的研究表明这两者的最高目标是比较一致的。佛教的禅定有利于更好地利用精神分析对病人进行治疗,与此同时,他还认为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对佛教的修习禅定也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使佛教弟子在开悟过程中避免走更多的弯路,有利于更好地修身养性。
我们再来看看禅定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他提出的“自我实现者”、“高原体验”等思想与佛教的禅定有很大的联系。“自我实现者”思想注重利用观察自己的内心来改变自己对外界的看法;而“高原体验”中所涉及的那种沉思、宁静的状态与佛教的禅定也毫无二致。这两种理论都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如今,西方的心理学越来越重视佛教中的禅定,认为如果将禅定用来进行心理学研究,会更好地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总的来说,修习禅定有利于人们的心理养生,对于开发自己的潜能、扼制自己的不良想法,弘扬中国文化精华,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