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定养心
14530100000017

第17章 在生活中参禅(2)

有一则故事,讲的是明朝的紫柏尊者。紫柏又叫真可,是明末四大高僧(紫柏、憨山、莲池、藕益)之一。有一天紫柏尊者看书入迷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虽然没有点灯,但他依然在看,书上的字非常地清楚,一点都不模糊。这时,憨山大师秉烛夜行,来到他的房间,看到紫柏尊者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仍然在那里看书,便说:“天色已晚,你怎么还在看书啊?看得见吗?”紫柏尊者经他提醒,马上起了分别心来:哦,看不见了。

当下他就眼前一抹黑,什么也看不见了。

所以说,禅是一种生活体验。这种体验就是要远离分别,达到无分别。因为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是平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差别只是它的外在表象,平等才是本质。

第三,禅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生活的方式。

有则故事说,在日本有两座寺庙,其中一座寺庙的僧人如果去菜场买菜,一定要经过另一座寺庙。而每当此时,这寺庙的僧人总是要出来与之“斗法”。一天早上,一位小和尚去菜场买菜,刚路过这座寺庙门前,就见该寺有小和尚出来,拦住了去路。

小和尚问道:“你到哪里去?”

买菜的小和尚回答说:“脚到哪里,我到哪里!”

问话的小和尚无话可说,败下阵来,回来请教自己的师父。

师父说:“明天继续问他,他如果还是这样回答,那你就问: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他一定就回答不出了!”

第二天,小和尚早早地就等在寺庙门前,以为自己这次一定胜券在握了!一看见昨天那个买菜的小和尚提着菜篮走过来,就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

“风到哪里,我到哪里!”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问话的小和尚再次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只得再次回去请教师父。

师父这次有点不高兴,说:“你怎么这么笨啊?你就问他:

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来了!而且……”师父进一步补充说,“如果下次他再随便编个名目,比如,水到哪里,我到哪里。那你就问他:如果没有水,你到哪里去?他一定就答不出了!”

听了师父这番话,小和尚高兴极了!他心里想,明天赢定了,看你还能变出什么花样!

于是第二天,小和尚又早早地等在寺庙门前,一看见那个买菜的小和尚提着菜篮走过来,就又再次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

“你到哪里去?”

“我到菜场去!”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

问话的小和尚再一次无言以对。

其实,禅就是一种自有的生活方式,在这个故事中,最愚蠢的就是师父,他以为自己准备的很充分,会难倒买菜的小和尚,殊不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艺术,准备得再充分,也是无法找到对方的弱点的。

关于“禅是什么”?一两千年来有成千上万的人发问过,也有成千上万个答案。前面我们也讲了禅是生活境界、生活体验、生活艺术,实际上,这个答案还很虚幻,如果继续问,禅是什么生活境界、什么生活体验、什么生活艺术?我们只能简单地回答:那是一种心灵的状态,有了这种心灵的状态,什么生活都是禅。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禅师在讲禅,他说:“禅可以断除人的无明烦恼。”这时有个人出来反驳说:“我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烦恼,请问禅师:什么叫无明?无明是怎么产生的?”禅师说:“这么简单愚蠢的问题你也能提得出?”

这人立刻恼怒起来,理直气壮地说:“你不回答也就算了,为什么要侮辱我呢?”

禅师笑了一下说:“这就是无明,无明就是这样产生的!”

禅关心的不是“外部事物”,而是“人的心灵”。外部事物固然纷乱芜杂,但这些外部事物对人的心灵的作用却是一样的。

比如看山、看水,如果只看山、水本身,山当然是山,水当然是水;但如果从山、水对人的心灵的影响来看山、水,其实山、水没什么区别,山也不是山,水也不是水,都只是“这个”或“那个”而已。如果心灵不再被任何外部事物影响了,到达了“如如不动”的境界,此时再去看山、水,山也只是山,水也只是水。

§§§第三节禅就在当下

在古代的禅宗公案中,有一段有趣的对答: 一位施主问一位禅师:“修行人平常是如何生活的?”禅9币很平淡地回答说:

“也没什么,只不过是吃饭睡觉而已。”这位施主非常讶异禅师的回答,不以为然地反驳道:“一般俗人每天也是吃饭睡觉而已,那么修行的人和俗人又有什么差别?”产生的!”

禅关心的不是“外部事物”,而是“人的心灵”。外部事物固然纷乱芜杂,但这些外部事物对人的心灵的作用却是一样的。

比如看山、看水,如果只看山、水本身,山当然是山,水当然是水;但如果从山、水对人的心灵的影响来看山、水,其实山、水没什么区别,山也不是山,水也不是水,都只是“这个”或“那个”而已。如果心灵不再被任何外部事物影响了,到达了“如如不动”的境界,此时再去看山、水,山也只是山,水也只是水。

§§§第三节禅就在当下

在古代的禅宗公案中,有一段有趣的对答:一位施主问一位禅师:“修行人平常是如何生活的?”禅9币很平淡地回答说:“也没什么,只不过是吃饭睡觉而已。”

这位施主非常讶异禅师的回答,不以为然地反驳道:“一般俗人每天也是吃饭睡觉而已,那么修行的人和俗人又有什么差别?”

禅师说:“修行的人吃饭的时候就吃饭,睡觉的时候就睡觉。而一般人该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饭,心中却是想东想西,该睡觉的时候不好好睡觉,总是百般地烦恼。”

自从人类有了推理、探索能力以后,便一直渴望了解生命的奥秘。千百年来,无数的哲学家、科学家、神学家都在终日思索生命的意义。他们认为,这个答案就是人类的永恒。不过,好笑的是,假设你能从众多智者及哲学家口中听到种种答案,也永远无法完全了解人类为何存在,更别说永恒在哪里了。

在佛教文化看来,永恒一直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

传说,佛陀成道的时候,有人问他:“你达成了什么?”

佛说:“什么都没有,相反地,我失去很多。因为现在我知道,任何我所达成的一直都在那里,那是我的本性,从来没有人将它从我身上拿开,所以,我所达成的是那个已经在那里的,是那个已经被达成的。我只是失去了我的无知。”

佛陀告诉我们,我们追寻的就是我们的本性,这个本性是真实的“大我”,它本身就是永恒存在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在步入人生的某个阶段后,都难免会想深人探讨神秘莫测的生命现象。于是我们经常会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为什么活在世上?我们是谁?我们来自何方?要去哪里?人死之后还有来生吗?一般人都会认为,若能了解生命的本来面目,就能活得比较快乐。但是,在追求生命意义的过程中,我们也会丧失对现实人生的感知。换句话说,探索生命的永恒,最终还是要返回到我们具体的生活中,就如佛陀的感悟一样,其实,我们追寻的永恒就在自身,它并不是一个有新起点的东西,而是每一个当下的觉知。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思考,而在于深刻地体悟,生命的奥秘不是思考所得的。

也许你是为了超越别人,才决心深入追究生命真相,然而却有可能事与愿违,永远不得其解;你也可能打算借着旅行的方式追寻生命之谜的解答,以为跑到越远、越神秘清静的地方越好,一旦到了当地,你才会发现:你所获得的答案和启发,竟与自己巳知的结论一样,这不足为怪,有句禅语说:“不求身边道,何方悟真性?”

身,它并不是一个有新起点的东西,而是每一个当下的觉知。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思考,而在于深刻地体悟,生命的奥秘不是思考所得的。

也许你是为了超越别人,才决心深入追究生命真相,然而却有可能事与愿违,永远不得其解;你也可能打算借着旅行的方式追寻生命之谜的解答,以为跑到越远、越神秘清静的地方越好,一旦到了当地,你才会发现:你所获得的答案和启发,竟与自己巳知的结论一样,这不足为怪,有句禅语说:“不求身边道,何方悟真性?”

这就是所谓的“人间即道场”。几乎所有智者贤圣,都是这样体悟到生命本真的,他们无一不是全身心地投入现实生活的勇敢的践行者。

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著作《动机与个性》中阐释:

“新近心理学上的主要概念是:自发性、解除束缚、自然、自我接受、敏感和满足。”他进一步解释说,能够活在当下,是保持心理健康的要素之一。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忘我、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自我实现不仅是一种终极状态,而且是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

用中国佛教文化常用的一句话来理解,就是“活在当下”。

许多人总是低估了活在当下的重要性,活在过去或将来,都是浪费生命。全心活在当下,才能体验永恒。好好观察一下自己,你是否也是一直活得很忙乱,不论是吃饭、睡觉、工作、娱乐,总是做这个想那个,想着这一天做了什么,改天还有什么要做?是否每件事都很卖力去做,却不曾用心注意过“当下”正在做的事?是否为了虚无的“下一刻”,而典当了真实的“此时此刻”呢?

活在当下,就是忘记时空的存在,全神贯注于手边的工作;活在当下,就是只在乎眼前的事物,其他都不重要;活在当下,就是体验自由、忘我、专一的感受;活在当下,就会远离平日的忧虑,进入一种欢喜满足的境界。

印度当代的著名哲学家奥修曾说:“这个片刻,只是坐在我的附近,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这个介于过去和未来之间的片刻,这个极其微小的片刻,你无法抓住它,只有一件事你可以去做,那就是去体验它,仅此而已。让这个片刻存在,而你处于它里面,突然间你就什么都有了,因为生命就在那里。突然间,每一件事都会开始洒落在你身上,然后这个片刻就变成永恒的,那么就没有时间了,它一直都是现在,它是无始无终的,但是这样的话你是在它里面,而不是一个局外人,你已经进入了整体,你已经认出你是谁。”

这就是“活在当下”的意义,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里的小事物,它们俯拾即是。

§§§第四节放下你的分别心

“放下”两个字是佛教中反复出现的用语。据说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一个人叫梵志,他很会说法,说法的时候总有很多人来聆听,天上的神人也来听,还会有天女散花,甚至有一次阎罗王也参加了法会。

阎罗王听了梵志讲法后,非常感动,但他知道梵志的寿命已没有多长时间,而且死后,不是升天也不是成道,而是要到地狱里受审。阎罗王十分不解,这么一个能说会道的修行人,怎么会是这种结果?想到这一点,他表情凝重,深感忧愁。

梵志看到了,就问阎罗王为什么烦恼?

阎罗王道:“你说法说得这么好,感动天女散花,可惜你快死了,死了以后要到地狱来受审,因此我感到非常悲伤。”

梵志一听,赶紧问阎罗王有没有方法能得到解脱?

里面,突然间你就什么都有了,因为生命就在那里。突然间,每一件事都会开始洒落在你身上,然后这个片刻就变成永恒的,那么就没有时间了,它一直都是现在,它是无始无终的,但是这样的话你是在它里面,而不是一个局外人,你已经进入了整体,你已经认出你是谁。”

这就是“活在当下”的意义,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里的小事物,它们俯拾即是。

§§§第四节放下你的分别心

“放下”两个字是佛教中反复出现的用语。据说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一个人叫梵志,他很会说法,说法的时候总有很多人来聆听,天上的神人也来听,还会有天女散花,甚至有一次阎罗王也参加了法会。

阎罗王听了梵志讲法后,非常感动,但他知道梵志的寿命已没有多长时间,而且死后,不是升天也不是成道,而是要到地狱里受审。阎罗王十分不解,这么一个能说会道的修行人,怎么会是这种结果?想到这一点,他表情凝重,深感忧愁。

梵志看到了,就问阎罗王为什么烦恼?

阎罗王道:“你说法说得这么好,感动天女散花,可惜你快死了,死了以后要到地狱来受审,因此我感到非常悲伤。”

梵志一听,赶紧问阎罗王有没有方法能得到解脱?

阎罗王回答:“我自己也是在生死轮回当中,所以没有方法让你得到解脱,你还是去请教释迦牟尼吧。”

于是,梵志拿了两束花,去拜见释迦牟尼,说:“世尊,我不求名、不求利,我是来求道的。”

佛问他:“道有大乘道、解脱道,大乘道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广积福慧资粮,要修三大阿僧祗劫,才能圆成佛智;解脱道是在我们这一生,就了生死、证涅槃。你是要求什么道?”

梵志回答道:“世尊,大乘道实在长远难求,我就求解脱道吧。”

佛陀道:“好!那么你现在——‘赶快放下’。”

梵志听了,就把花放下,两手合掌,恭敬地等待佛陀开示微妙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