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人一生要知道的100件世界历史大事
14528800000069

第69章 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为加快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在苏联的克里木(又译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了会议。

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后期,苏联和英美等国的军队从东西两线向德国本土推进,德国法西斯败局已定。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日本法西斯军队尚在负隅顽抗。这次会议,是为了协调盟国关系,商讨最后打败德、日的计划及研究处置战败国、安排欧洲事务和战后和平等重大事务。

雅尔塔会议秘密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发表了《克里米亚声明》,从而确立了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二、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区的归属和边界;三、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四、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

雅尔塔会议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争取实现战后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但是,雅尔塔会议上,美苏首脑背着中国达成了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

一、外蒙古(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以维持。

二、日本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从沙俄手中夺取的“权益”须予以恢复,即: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中国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以保证,苏联租用旅顺为海军基地须予以恢复;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由中苏共同经营。

三、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这些秘密条件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说明雅尔塔会议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雅尔塔会议反映出苏、美、英特别是苏美两国在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上的不同意图和矛盾,对战后国际格局有着重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使国际格局发生了转变,而且使第三次科技革命提前到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法,它们沦为二等国家,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舞台成为历史,逐渐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在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上确定的。它建立在美苏两极格局基础上,美苏凭借其军事、经济实力划分势力范围。美国在二战后军事、经济实力膨胀,意欲领导整个世界;而苏联的军事力量也由于战争而迅速壮大,希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两大国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其对峙经历了“冷战”和“争霸”两个阶段。

二战后,出于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美国对苏联推行除战争以外的冷战政策。冷战政策在舆论上的表现是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它是冷战的信号;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是杜鲁门主义,它是冷战的宣言书、美国全球扩张的标志;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它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大规模运用;冷战政策在军事政治上的表现是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在六七十年代,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东欧国家也反对苏联的控制,并积极谋求同西方发展关系。同时,欧共体和日本经济迅速崛起,要求在经济、政治上独立自主,不愿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的去支配西欧各国,资本主义阵营分裂。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国际关系出现多极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