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的故事
14528000000005

第5章 菩提树下觉真谛(4)

他们一同探讨解脱的方法,一同走出林子,到附近的舍卫城里去托钵行乞。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无私的品行,他们托钵行乞来的食物无论多少,都只给自己留下很少的一点,大部分都分给那些年老而没有行动能力的修道人。在这段时间内,悉达多认真地阅读着阿利耶送给他的这两本著作,尤其是《奥义书》中关于“梵我同一”的理论深深地吸引着悉达多。《奥义书》认为,众生(包括人)是由地、水、火、风:空五大形态和“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认知器官)组合而成,五大因素的运动是恒常的,为此,众生的发展变化也是必然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修道去认识生命的本质,认识到欲望是一切苦难之源,人也就能得到逐渐的悟解,达到“梵我同一”,人也就能在生死世界中解脱出来。《奥义书》还提出了一系列修行的方法,那就是“禅定”和“静虑”,通过高度的禅定和静虑,达到“非想非非想”的境界,就离那种解脱不远了。

他现在终于明白林中的修道者为什么几乎都必须长时间地禅坐的理由了。但悉达多是一个天生的思想者,他在吸收别人思想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反思和批判。悉达多认为,所谓“禅坐”和“静虑”并不能得到彻底的解脱,即使一个人达到了“非想非非想”的境界,暂时忘却了人世间的烦恼和肉体的苦难,而一旦回到了现实世界,仍然会有新的烦恼出现。尽管如此,佛陀还是在他后来创立的佛教学说中,把“禅定”和“思维”作为修行的一个重要阶次。由此可见,佛陀的智慧既是他长时间思维和实践的结晶,也是他善于吸收众家之长的结果。

后来悉达多又认识了另一位修道者阿罗逻迦,阿罗逻迦认为,人的烦恼来自于人的贪欲,尤其是肉体的贪欲。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识这六种认知事物的器官,正如人的六道洞开的大门,而外部世界的色、身、香、味、触、法也趁机破门而入,于是,人的贪欲开始形成。

一个修道者全部的目的就是要堵塞住身体的这六扇大门,把一切的欲望本能彻底堵塞,人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

阿罗逻迦的理论对悉达多有着很深的影响。悉达多联想到他在加毗罗卫的壬宫中所感受到的一切,一切的戮杀、尔虞我诈,几乎都因为贪于欲望的满足。悉达多觉得,人绝对不能容忍肉体的贪欲,肉体,乃是一切欲望之源啊。

悉达多似乎找到了新的修行的方法,于是,他离开了这座修道者的树林,步入另一座被人们称为“苦行林”的所在。在苦行林中,悉达多以少有的苦行折磨着自己的肉体,用以抵御肉体的贪欲。他每天只食一次,每次则佐以麦麻等食物。他不避风雨,整日只处在苦思冥想的状态之中。粗粗算来,悉达多离开宫殿已有六年,六年的苦行生活耗尽丫这位年轻太子所有的体力,同时也磨练了他坚韧的意志。六年过去了,年轻的太子悉达多“身体赢瘦,喘息甚弱,如八九十衰朽老翁,全无气力”(《佛见行集经》集二十四)。然而他并没有悟得解脱的方法,因此,他开始怀疑那些先哲们所倡导的“惟有苦行才能达到解脱”

的理论。于是,一场大病之后,悉达多太子决定放弃那所谓的“苦行”,继续寻找新的解脱途径。

§§§第八节悟道成佛

悉达多决定离开苦行林,他走出了林子,走到清澈的尼连禅河旁。静谧的河水照见他枯枝般干瘦的身影,他终于知道,六年的苦行是怎样将一个十九岁的太子变成如今这样骨瘦如柴般的老人,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得到他所要追求的真理。朽烂的衣服开始一片片从身体上脱落,露出他满身的污垢,于是,他一步步向尼连禅河走去,他要洗去这满身的污垢,同时也洗出一个新的悉达多来。

清凉的尼连禅河水沐浴着悉达多的身体,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清爽和快乐。阳光在河水中泛着粼粼波光,河面上像是铺上一层细碎的银子。傍晚时分,他终于走上岸来。

柔软的草地上鲜花盛开,微风把一股清新的气息传送到这里,悉达多再也没有行走的力气,他的腿一软,一下子就倒在了那片草地上。

不知过了多久,他终于睁开眼来,在他的面前,是一张美丽的面孔。

那是附近牧羊人的女儿湿迦罗。这一天,少女湿迦罗赶着她的羊群去尼连禅河边放牧,远远地,她看到草地上躺着一个赤身露体的汉子。她后悔不该冒失地走到这里,悔不该看到这难堪的一幕。少女湿迦罗赶紧扭转身子,然而,她仍然回过头来,因为她已经注意到,那是一个奄奄一息的人。

说不定,那正是一个需要她帮助的人。善良的少女顾不得羞怯,一步步走近了那个生命细如游丝般的躯体。她开始相信,这一定又是一个苦行的修道者。她尊敬这样的修道者,她为他们为了真理而不惜牺牲的精神而感动着,于是,她取出随身携带的罐子,从一头母羊的腹中挤出满满一罐羊乳,然后又小心地扶起那个奄奄一息的修道者,将带着母羊体温的羊乳一点点喂到悉达多的嘴里。

这所有的一幕,恰巧被路过这里的另一批人看见,于是,便有了印度佛教史上一段难得的趣闻。

当初和悉达多太子约定各自修行的阿若乔陈如等五人一直在附近的鹿野苑修行,虽然六年的修行使他们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他们却并没有得到理想的解脱。这一天,五人中有人提议,我们去看看悉达多太子吧,说不定他已经有了比我们更好的方法。朝霞初露,微风轻拂,远处的尼连禅河就像一幅古老的油画,在那幅油画中,一位美丽的少女用她自如莲藕般的手臂搂抱着一位****的汉子,而那个汉子不是别人,正是他们所要寻找的悉达多太子。那实在是他们不愿看到的一幕,这些加毗罗卫国的旧臣们万万没有想到,心目中最神圣的太子经过六年的修行,居然仍贪图着少女的美色。大失所望的旧臣们连忙掉转方向,向他们居住的鹿野苑走去。

牧羊女又为悉达多拿来一些衣服,她做完了这些就赶着羊群离去了,悉达多也因为牧羊女的羊乳而恢复了体力,他开始继续向另一座树林走去。穿过这片林子,远处,巍峨的群山连绵起伏,一群大雁开始向南方迁徙。十二月,一年中将尽的日子。时光如梭,生命在这周而复始的时光中如白驹过隙,如天空中稍纵即逝的流星。与永恒的宇宙相比,人又是多么渺小啊!

在他的不远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而草地的中央,则是一棵巨大的菩提树,那巨大的菩提树浓密的树冠像一把张开的巨伞,遮挡着中午的阳光。似乎是专门为悉达多做好了大彻大悟的准备,在那浓密的树荫下,是一块光滑如镜的大石。悉达多决定不再作盲目的行走,他看上了这棵巨大的菩提树,看上了树下的这块光滑如玉的石头。他走到那棵树下,在那块大石上作跏趺坐姿,与此同时,悉达多像是对自己,叉像是对整个世界宣布:我宁可坐烂这块大石,也要悟出生死大道,我若不能悟得真理,决不起身。

世界在他的面前静止了,四周没有风的絮语,没有了乌的啁啾,有的只是悉达多内心炽热的跳动。如烟的往事一幕一幕地倒映在他的面前:迦毗罗卫国连年的征战、那失去亲儿的母亲们悲惨的哭叫声、那些苦难的奴隶们佝偻着的腰背、还有那城墙根下垂死的老人……生命是如此卑微,无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挣扎于这短暂的生命之链中,谁也不知道那生命的源头竟在何处。

悉达多就这样在菩提树下长久地静坐着,思索着。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所处的空间,他的身心似乎与这山河大地溶为一体,他已化作这如伞一般的菩提树,化作那连绵的群山,化作尼连禅河中的一滴滴流淌不息的河水。他的周身散发出一种耀眼的金光。

悉达多即将成佛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整个树林,也传遍了各种修道者的耳中。那天,一个高大的黑影来到悉达多静坐的菩提树下,那是一个修外道以扰乱人们身心的摩罗。看到悉达多如此的瑞像,摩罗的内心充满着嫉妒和怨恨。他知道,悉达多一旦修成,这世界上就再也没有他们外道张狂的余地。于是,摩罗先是化作一个美丽的少女,那少女脱掉身上所有的衣服,当着悉达多的面跳起了妖冶的舞蹈。然而悉达多就像他身边的菩提树,连枝叶也没有发出一丁点晃动。摩罗见悉达多不为美色所动,便又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向悉达多放出恶毒的利箭,然而让他惊奇不已的是,那些如雨般飞往悉达多的利箭不等射到悉达多的面前,就自动落在悉达多的脚下。摩罗发出一声恶毒的叫喊:

等着吧,乔达摩悉达多,若干年后,我要让我的子孙穿你的衣,吃你的饭,而从内部毁灭你的正道。

七天七夜过去了,那是一个清凉的黎明,悉达多忽然睁开眼来,暗蓝色的天空中有一弯新月,东方的天际上挂着一颗耀眼的星星,望着这颗明亮的启明星,悉达多的思绪清澈得就像这秋日的尼连禅河,他终于悟出了人生大道,悟出人之所以在生死之间痛苦轮回的那条生生不息的链条。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起身而立,对着那颗启明星大声说:啊,我所悟出的道理人人知晓,只是众生被无明烦恼所致,这才在生死轮同中痛苦挣扎。我今天要把我悟得的真理告诉所有的众生,让他们也从此摆脱无明的束缚.跳出肉体的生死之外,以获得人生的最大的自由。

人们记住了这个日子,这一天是大约五千年前的一个十二月八日,正是在这一天,一个叫乔达靡悉达多的人经过六年的苦行,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他成为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一个彻底觉悟的人。于是,人们把这位迦毗罗卫国释迦族的圣人称为“释迦牟尼”,称作最智慧的“佛”,而把他所创立的教义称之为——佛教。佛教从此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