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菩提树下的礼物:守住幸福的十个路口
14525300000030

第30章 仁爱是传递幸福的基石(2)

因为别人忽视自己,就自轻自贱;为了搏得别人的爱和关注,就伤害自己;因为别人不爱自己,就自己虐待自己,甚至于轻视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愚蠢之极的行为。你不是为别人而生,每个人的生命都只属于自己。

别人的赞美与鼓励,是那么的难以掌握,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多赞美与鼓励自己呢?很多人宁可不相信自己,也要去追求别人的肯定。但这种肯定其实是一种假象,它无法让一个人真正的有信心。真正自信的人,是不太在乎别人怎么看他,肯定与否皆无所谓,因此,他们不会常常怀疑别人。反之,常怀疑别人却是没有自信的人。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投射作用。所以,要建立与别人的良好人际关系,人就需要先建立与自己的良好关系;要改变别人就要先改变自己。

礼拜六上午,一位牧师正在苦思明天的布道辞,妻子出去购物,淘气的儿子在旁边搅得他心烦意乱。他实在不知该如何让儿子安静下来,忽然看见身旁的一本杂志,灵机一动,扯下了封面,这是一张背面是人像的世界地图。他把它撕成了很多块,然后交给淘气的儿子,让他到一边把已成碎片的世界地图重新拼接好,允诺如果拼好了就给他一美元。

父亲以为这件事足够儿子忙乎一阵子了,可是才不过十分钟,就响起了敲门声。儿子站在书房门口,手里拿着的正是他从碎片中拼起来的世界地图!

父亲惊异于孩子的速度,问他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儿子很是得意:“我先按人像来拼碎片;然后翻过来就是地图了。只要‘人’好了,‘世界’也就好了。”

父亲心中一动,把一美元给了孩子,说:“儿子,感谢你的提醒,你使我想好了明天的布道辞:只要人好了,世界也就好了。”

不要抱怨世界怎样,关键在于人本身。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保持一颗自爱的心态,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很美丽、很可爱。一个自爱的人应该是每时每刻都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别人是不是真正喜欢自己,但却可以问问自己:我是不是真的喜欢自己?爱到杯满,才会溢出,说的就是先爱自己。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要想别人喜欢你,首先要有自己喜欢自己的特性,喜欢自己的和喜欢别人的特性是相通的,不能够喜欢自己,也就不能够喜欢别人,别人也不会喜欢你。这也是一种因果关系。

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顾影自怜,也不是让我们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必要的时候学会给自己一枝鲜花,给自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去生活,坚韧地走过一个又一个黑夜,迎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早晨。

3.爱要从点滴开始

爱,就一个字,爱从现在开始,从点滴做起,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

有的时候,不是要你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或许只要你一个手势,一杯茶,一声问候就足够了。

一切幸福都来源于仁爱之心,来源于纯真至善的心灵。仁爱就是理解、包容、宽恕别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每个人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不断地培养我们的仁爱之心,那我们就一定会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每个人都保有仁爱之心,就会掀起互助互爱的风尚,最终构建出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温暖、仁爱的大同世界;一切苦乐、幸福都来源于“心”,仁爱之心才是幸福的源泉。所以,保有仁爱之心,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我们才能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古人云:小善不扬,大善难至。我们不妨从身边事做起,因为每一件小事都可能是一棵大爱的嫩苗。大爱是从小善开始,但是社会的认同让这个嫩芽发育成了参天大树。这个世界需要爱,我们的社会需要爱,每一个人都需要爱、渴望得到爱——来自长辈、亲人的疼爱,来自朋友的友爱,来自伴侣的关爱,只有那些得到过爱、感受过爱的人,才会学着去爱别人,去为亲人、为社会奉献和回报自己的一份爱。爱不是在高谈阔论中,也不在庄严的誓言中,爱浸透在细微至点滴的、替人着想的具体行动中和对他人的尊重中。

黄昏,山顶上一个小伙子含着泪,默默地站着,静如一尊流泪的金像,与大山同融。山脚下一个敞开的院子里,一柱灰白灰白的炊烟,缠缠绵绵地弯向山顶。

一位白发银霜的老母亲,挽着袖筒,不时放下勺子匆匆走出门外,向山顶眺望。满面的纹沟弯弯曲曲,化成了一脸企盼的愁网。由于阳光的照射,山下的母亲看不清山顶,只见山顶是一片红。由于阳光的照射,山上的小伙子看得见山下的母亲在那来回走动,盼儿归家的身影。小伙子恨死了那个该死的“三只手”,将他半年的打工钱偷走,这可是他孝敬母亲的血汗钱,也是他的一颗孝心啊!该死的扒手!

小伙子猛地一抹脸,泪珠飘落,向山下哽咽道:“娘,等俺再赚钱回来,让你享福!”说完,小伙子甩开步子向山下走去,融进了火红的晚霞里,只留下母亲的身影在山下独自徘徊,渴盼……三年后,小伙子怀揣着再次辛苦赚来的血汗钱,又来到了山顶。夕阳依旧红,晚霞依旧红。但山下已无炊烟,小伙子急急向家跑去。柴门半倾,一院杂草在风中起起伏伏,诉说着一院的凄凉……一座孤坟,长满苦楝。四周没有一丝鸟儿鸣唱,只有秋风低吟。小伙子跪在地上,眼已无泪,只是红肿如夕阳,所有的泪都已化做长长的悲痛注入了坟土。小伙子撕开内衣,掏出全部钞票,洒向空中。“娘!……”

小伙子哭晕了过去……每一个赤诚忠厚的人,都曾在心底下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认定自己必有功成名就的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是,不要忘记时间的残酷,生命的短暂,一定要明白,爱从点滴做起,爱从早做起,千万不要将爱定格为某一种特定的形式,也千万不要误解了爱。母亲最需要的是儿女的点滴照顾和陪伴,而不仅仅是钱。虽然儿女赚钱为母,但这不能否认这是一种对爱的误解,这爱太片面了,太幼稚了,亦太迟了——“小伙子”将永远无法尽孝。当然也将遗憾终生……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在《怀李叔同先生》中满怀深情地记载了这么一件小事:有一次他到我家中,请他坐藤编椅子,他把藤椅子轻轻地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开始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地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

这件小事,在常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在这位一代名师的眼里,众生平等,万法平等,不为小恶,即是大善。

孔子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意思是,见到了善,就应当产生唯恐追赶不上那样的急切心情,见到了恶,就像手伸进了滚烫的开水中一样,赶快离开。汉代著名的思想家杨雄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这就是说,善与恶都处于人的内心深处,并且相互影响,只有加强修养,才能使善战胜恶而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这种修养,就在于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积“小善”的活动中。因为微小的事情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显示人的灵魂。无数事实说明,大节之亏,始于小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一个还在上中学的女孩儿,因为母亲得了重病,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打算利用暑假时间打工挣点钱。她来到一家公司应聘,但那家公司看了她的简历,看她还在上中学,什么也没说,也没怎么考虑就拒绝了她。

女孩儿收回自已的材料,用手掌撑了一下椅子站起来,觉得手被扎了一下。低头一看原来椅子上有一颗钉子露出了头,她想;也不知多少人会被这个钉子尖扎呢!她见桌子上有一条镇纸石,于是拿起来用它将钉子敲平,然后转身离去。可是几分钟后,公司经理却派人将她追了回来。结果她被聘用了。

一个在爱中长大的人,他最好的回报也是爱。而在一件很细小的、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上也能体现出对别人体贴和关心的人,这才是真正的爱。

如今,有人认为“行大事不拘小节”,“小节无伤大雅,何必小题大作”。其实不然,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小节问题同样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平时不拘小节,就有可能微恙成大疾,小问题演化成大问题。

“滴水见精神”,一滴水蕴含着的是大海之情,一块石头代表着的是高山之貌,一件“小善”反映了人类的本质追求。经常做好事、施“小善”的人,会有一种“积沙成塔,积土成山,积善成德”的喜悦,纯美之情时时鼓舞着他,纯洁博大的爱就会不断从他的心灵深处汩汩涌流,既荡漾着身心的浮土尘埃,更升华着人生的境界。而对于那些被帮助与被关爱的人来说,这“小善”如一盏突然点亮的灯,霎时会光照他凄冷苦涩的心房,营造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们不妨从爱自己的亲人、善待自己身边的人做起,从替人着想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尊重别人的劳动做起,从对别人的付出表示感激做起。

让爱的暖流,像涓涓细流,浇灌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每个人只要付出一点点爱,哪怕是一次举手之劳的小小帮助、一声鼓励,一句安慰,都会给这个世界增加一份温暖,不管是付出爱的还是得到爱的人也都会因此而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4.正确处理感情和理智的关系

人们渴望美好纯真的感情,但又希望用理智来控制情绪。有了理智,可以将刻骨的深情埋在心底;多一分理智,就少了一次走火入魔的机缘。

这个关系处理妥当,对家庭以及人们的身心健康是一种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会祸患无穷。究竟怎样才能处理好感情与理智的关系呢?

对于我们来说,现实的目标过于繁杂,现实的欲望也多不可数,而人际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又没有固定的所谓标准。那么,对于情感欲望的判断就只能在于自己,在于自己的良知,在于个人的道德观和人格。

看过金庸先生的武侠名著《神雕侠侣》都知道李莫愁的故事:面对昔日情人的背叛,内心悲苦,因为爱,舍不得迁怒昔日情人;因为妒,却将那满腔毒怨发泄到昔日情人无辜的妻子身上。很多读者相信这是她重情而缺乏理智的表现,及至最后不但毁了昔日情人一家,自己也做茧自缚,终生在感情的漩涡里苦苦挣扎,惨死于非命。这时方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爱是美酒、也是毒药,饮之太过是会伤及自身和无辜的。这正如人们常说的:爱之切,伤之痛。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一个人能够爱到把自己和对方以及无辜的人都葬送的境地,的确让人心悸、不寒而立。假如这时能够多几分理智,能正确处理感情和理智的关系,也许,惨剧就不会发生。可是,痴恋的人往往是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自己的全部情感而忘了理智,这情感如火似焰,如果保持了适当的距离,是温暖、是眷恋;如果没有了距离就是烈火、是酷刑,是会把双方都烧成灰烬的。

理智的人从外表看来可能没有太多的情感流露,就如同一位无情人,所以似乎看上去也没有太多的痛苦,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对感情或淡漠、或克制,不能或不愿走进情感深处,是因为他们涕深的体会着感情世界的细腻与深奥、绚丽与旖旎,真正刻骨铭心的感情是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在颜回死后,孔子表达了自己最沉痛的哀思。《论语》记载:“颜渊(即颜回)死,子哭之恸。从者日:‘子恸矣!’日:‘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孔子说,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还为谁悲伤呢?在安葬颜回时,孔子又以一个知音的角色出现了。颜回的父亲和孔子的弟子都想以较富贵的礼节安葬颜回。’当颜回的父亲请求孔子卖掉车子为颜回置办外棺时,孔子这样说:

“不管有才能或者没才能,但总是自己儿子,我的儿子鲤死了,也只有内棺,没有外棺,我不能卖掉车子为他买棺,因为我也曾做过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

最终孔子的弟子依然以厚礼埋葬了颜回。孔子心知这违背了礼节,于是说,颜回把我看成父亲,我却不得把颜回看成儿子,这不是我的本意啊。当年孔子的儿子孔鲤死时,也是薄葬的。说明孔子并不以不厚葬为无礼。而弟子的行为恰好违背了他的意思。假如颜回还活着,一定会反对这种行为。

孔子那合乎仁德的情感才是可取的,而不合于仁得的“恶”的情感当是予以抛弃的。谁了解自己的感情,谁就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感情,谁就能合理地使用它们,谁就能自己操控、驾驭它们。谁要是不了解自己的感情,就只能无助地听任它们的摆布,被感情奴役。因此,学习了解自己的感情,是理智地对待感情的第一步。事实上,在你开始注意自己的感情的时候,一个有积极作用的改变正悄然发生。例如,在感情低落的时候,注意一下自己,它究竟会对你的哪种感觉产生影响,从而又使你摆脱这种感情低潮?

有些人的情绪比较清醒、理智,以至于他们总能理智地处理自己的消极感情,而不是陷入无意义的狂怒、烦躁之中。但是,这种理智行为通常仅仅在积极的感情领域中才容易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