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耐人寻味的发问技巧
生活中,只要有交际,就会有提问。提问能够让孩子了解对方、获取信息、促进交流。一个善于提问的人,不但能掌握会话的进展,控制会话的方向,而且能开启对方的心扉,拨动对方的心弦,让语言有更加丰富的深意,让人回味无穷。
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发生以后,为了报道中国人民支援埃及人民反英侵略的斗争,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曾随中国商品展览团去埃及当过说明员的工人,向他提出一个文绉绉的问题:“埃及人民怎样反对英国殖民主义?”不料,这位工人文化程度不高,一时结结巴巴回答不上来。
采访出现的僵局,使那位记者意识到自己的“提问太不艺术”。怎样提问才富于艺术性呢?
问谁?
人有男女老幼之分,有千差万别的个性,层次不同的知识水平和互不相同的生活环境等,因此不可“干人一问”。所谓“因人设问”,主要在于:
一、对象不同,提问内容也要不同。
二、即使同一个内容,对不同对象也要有不同的问法。对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人,选择直白的、通俗化的语言提问才能让人家听明白;对长辈、老师提问应该使用礼貌的语言,把问题简单化,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那位记者所谓“太不艺术”,指的便是提问不看对象。后来,当他改问“埃及人民对英国人怎么样?”时,对方立即滔滔不绝地说开了。可见,要别人打开话匣子,就要“量体裁衣”,看什么对象提什么问题。
什么时候问?
就像亚里士多德说过的:“思想使人说出当时当地可能说的和应当说的话。”不该说这话的时候却说了,叫做急躁;应该说这话时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对方脸色便贸然开口,叫做闭着眼睛瞎说。一般说来,当对方很忙或正在处理急事时,不宜提与此无关的问题;当对方伤心或失意时,不宜提太复杂、太生硬的会引起对方不快的问题;当对方遇到困难或麻烦,需要单独冷静思考时,则最好不要提任何问题。
怎么问?
提问要得体。所谓得体,一是措辞审慎,二是不唐突,不使人难堪。
某教士在做礼拜时忽然烟瘾大发,便问其上司:“我祈祷时可以抽烟吗?”这么发问难免受上司的呵斥。其后,另一位教士也熬不住烟瘾,却以另一种口气问道:“我吸烟时可以祈祷吗?”上司竞不以为忤,允许了他的请求。
由于前者不假思索,而后者则工于措辞,同样的请求可以获不同结果。
再如,会议主持人往往如此发问:“不知各位有何高见?”
一句话就把想说的人也“唬”住了。倒不如改为:“各位有什么想法呢?”朴质无华,效果反倒好一些。可见,提问时要琢磨自己的措辞。
提问不可唐突,也是不可忽视的。假如在大庭广众之下问对方:‘‘你有什么理由可说?”、“你迟到一个小时,上哪儿去了?’’如此唐突的问法,令人难以下台,人家一定会不高兴。
相反,巧妙得体的提问,不但不会使人难堪,反而使人明知其难也乐于回答。1981年4月,瑞典首相费尔丁访华,与中央电视台记者有这样一段问答:
记者: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向首相先生提出一个关于首相家庭生活的问题?
首相:可以。
记者:你在首都工作,你的夫人和孩子都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不知道你的家庭生活是怎么安排的?
本来,要求一位首相自己揭开家庭生活的幕纱,就有点勉为其难,如遭拒绝也令记者本人难堪。然而,由于提问使双方都避开了窘境,费尔丁乐于回答,记者也达到了采访的目的。
此外,提问还要尊重对方。尊重对方,自然需要注意态度和语气,创造“问者谦谦,言者谆谆”的气氛。然而,更重要的在于孩子提问的时候要体谅对方,考虑怎样提出问题才便于对方愉快地给予答复。便于对方回答的问题,一般总是这样的问题:
①提出的问题是具体精细的。
抽象的问题往往引出笼统的回答,而具体的提问方有如愿以偿的可能。
1980年8月,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她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天安门上保留下来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这个问题实际上很有分量,涉及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对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如何评价的实质性问题。这样化笼统为具体,口子虽然小了,却便于对方回答。如果改问:“请问贵党对毛泽东主席如何评价?”答案就大不一样。
②提出的问题是先后有序的。
提问要讲究逻辑顺序,不要一下子就把人“将”死。如果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易入难,由具体至抽象,以此为序,从对方熟悉的、直观的、易于回答的问题问起,并注意前后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有利于对方一一作答。否则,头一炮就‘‘卡壳”,提问就难以为继了。这更是有意作系列提问者不可不注意的问题。
6.动之以情,学会安慰
小南这次期中考试学习成绩大幅度退步,她因此一直情绪低落,常常自己默默地流眼泪,以至于上课不能集中精神,她的好朋友小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乔治的妹妹最近落选了学校的合唱团,自信敏感的她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失去了自信心,整日闷闷不乐,干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乔治准备了许多安慰的话,只怕安慰不当反而加重了妹妹的伤心。
在孩子的身边,也有许多遭受挫折和不幸的人需要安慰呢?而孩子,是否想劝慰别人却不知从何下手呢?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生老病死、遭遇逆境都是正常的现象,关键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尽快从低谷中走出来。
在人内心最为痛苦的时候,朋友的安慰、家人的关心就是减轻痛苦的良药。在交谈中安慰别人,也要讲究方法,安慰得当,能够滋润别人的心田,而安慰不当,即使主观愿望再好,也会产生不好的效果。当孩子不确定“说什么安慰”和“如何安慰”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以下原则,它会令孩子变成朋友心中的安慰天使。
充分聆昕
聆听不是保持沉默,而是仔细听对方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真正的含义。聆听也不是指说话或发问:通常我们会急于询问朋友事件的原因和经过,以为这样就是聆听该有的姿态。然而,所谓的聆听,应该是用眼、耳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同时不急着立刻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孩子必须愿意把自己的“思想对话”暂抛一边。所谓的“思想对话”,是指聆听的同时,在脑海中不自觉进行的对话,包括动脑筋想着该说什么,如何响应对方的话,或盘算着接下来的话题。
适当停顿
在对话之间,有时说,有时听,当听到自己心里响起“我不明白……”的声音时,就该暂时停顿一下向对方:“我是否错过了什么内容?”孩子还需要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觉的机械式反应。例如,想快速解决对方的不安,因而没有正面思考问题,便直接跳到采取行动的阶段——说些或做些孩子自认为对朋友有益的事。
适当的停顿有助于在重要的时刻发挥同情心,如果没有做这样的停顿,孩子可能会在某个时刻,说出稍后会反悔的话。
停顿就像开车时,变换排挡时所需使用的离合器:先减速到某种程度,扣上齿轮之后,才能进行加速。
安慰的艺术,在于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以及不在一时冲动下说出不该说的话。对朋友遇到的不幸,要及时地安慰,不要时过境迁再拿出来说,加深对方的痛苦;探望生病的同学,就不要过多地谈论他的病情,以免加重他的心理负担;当朋友十分愤怒的时候,孩子则需要冷静,如果也表现得“同仇敌忾”,只会火上浇油,不利于解决问题。
安慰不同于拯救
帮助朋友度过艰难岁月,不等同于将他们从痛苦的处境中“拯救”出来。孩子应该认同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去感觉痛苦,并且不试着快速驱散痛苦。当朋友、家人陷于情绪或身体的痛苦之中时,支持他们的最基本方法是:允许对方哭泣。面对哭泣的人,人们最自然的反应,即是希望对方停止哭泣,并跟他说:“别哭了,事情一定可以安然解决的!”其实这并不是最适当的反应。当对方啜泣或掉泪时,我们通常会对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感到坐立难安。然而,哭泣是人体尝试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所以,请别急着拿纸巾给对方,只要让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
孩子看到自己的朋友情绪波动,往往也会一时冲动,说出诸如“这问题包在我身上!”、“不用怕,有我在!”这样的豪言壮语。如果孩子确实能够办到,既能帮助朋友又增进了友谊。然而,如果孩子能力不及怎么办?他就会失去在朋友心目中原本的地位。因此,让孩子学会冷静地分析问题,不要许下无法实现的承诺。
感同身受
当孩子忙着试图帮助他人时,可能会忘记对方会察觉到自己内心的波动——没有说出来的想法和感觉。尽管对方无法确知孩子的想法,但通常可以察觉到孩子是否惊慌,或是否为他们感到难过。面对面安慰别人,和自己内心真正的状态,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孩子不仅分担对方的痛苦,也需要忍受自己内心的煎熬。不论面临的处境如何,善待的安慰,即是给予对方的一份礼物。
在第一时间安慰朋友
当朋友遭遇痛苦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他身边,即使对自己不知该说什么而感到困窘,也是无妨的。甚至可以老实地说:“我不知道你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但是我真的很关心你。”孩子慢慢的会领悟,在朋友需要安慰的时候,只要他能陪在身边就已经足够了。
设身处地、主动帮忙
当我们问:“有没有我可以帮忙的地方?”有时候有答案,有时候他们也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帮忙。然而,人们有时会对自己真正的需要开不了口。设身处地地考虑人们可能需要的协助,是有效助人的第一步。
善用自己的故事
即使我们遇到过类似的体验,也无法百分之百了解别人的感受,但是我们可以善用自己的故事去启发对方。切记需先耐心听完别人的故事,再考虑有没有必要让其分享自己的故事,而分享的结果是否对对方有益?
目击别人的伤痛与不安,是件很痛苦的事。学会安慰别人,不是做表面工夫,最重要的是抱着真诚同情的态度。真诚的同情不仅能使痛苦、懊丧的消极情绪得到宣泄,而且有助于消除心理上的孤独感,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用孩子真诚的心去贴近朋友,感染朋友,会使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温暖。在安慰时,要采取平等的态度,不要恨铁不成钢地指责或居高临下地怜悯人。让孩子的好口才在真情的感召之下发挥出积极的力量,帮助遭遇挫折或经受痛苦的朋友坚强地面对未来。
7.应对挑衅,反唇相对
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穿着很简朴。一天,他戴着破旧的帽子上街。有个路人讥笑他:“你脑袋上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
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下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
安徒生用辛辣的嘲讽反击了无聊路人的挑衅。作为孩子,宽厚礼让的品德是必备的。但是,在遭受语言攻击的时候,也应学会应对:对吹毛求疵、嘲笑挖苦等要以牙还牙。如果对方存心给孩子难看,让你下不来台,你怎能只在台上张口结舌而不反唇相讥呢?
庄子口才犀利,冷嘲热讽,骂尽天下英雄,却没有一个人对他不心服口服;他思想尖锐,能言人之所欲言,也能言人之所不能言。
某次,宋国有一位曹商,奉宋王的命令出使秦国。去的时候,带车几乘;回来的时候,由于得到秦王的欢心,带回一百多乘车子。便向庄子吹牛说:“叫我住在穷巷矮房下,黄脸瘪颈,织着草鞋过活,我是没有这种刻苦的本领。而我的本领,只要一句话把万乘之主说开心了,便可拥有百辆的车乘。”庄子带着讥讽的口气说:“我听说秦王有一次生病,下诏求医。
凡能替他开破脓疮的,赏一乘车;替他舐痔的,赏五乘车;做得愈卑鄙无耻的,得车愈多。你大概也替秦王医过痔吧!不然怎能得了那么多的车呢?好了,你快去吧!”
这段讽刺是多么地辛辣、尖刻,更可看出庄子对于那些以“无耻”所换来的荣誉富贵的深恶痛绝!社交活动中,也有需要表达讽刺意味的时候。冷嘲热讽者不仅表达了怨恨不满的情绪,而且这种表达有一种技术力量,可以吸引旁人的关注,赢得旁人的欣赏。
反讥可以让攻击者自食其果。首先要会借力使力,顺水推舟;其次要冷静沉着,一击即中要害,使对方一下子哑口无言。最后还要注意区分对方的攻击性质:侮辱性的,便叫他自取其辱;讽刺,就让他“回收”讽刺。总之是要让攻击者的用力与其受到的反击力成正比。
宽厚忍让到了限度,你该怎么办?
两个孩子在一家小食店吃饭。桌上有一盅芥末酱。当中一人以为那是甜酱,他舀了一匙放进嘴里,马上泪流满面。然而,他也想让他的朋友上当,所以一点不露声色。对方看到朋友在哭,关切地问道:“你怎么哭了?“他回答说:“我想起自己昨天刚刚丢失了这个月的零用钱。”
不一会儿,对方也吃了一匙芥末酱,当他开始扑簌簌地流泪的时候,他的朋友也问他:“那你又哭什么呢?”
“因为我在想,可惜你没有把自己丢了!”
对于那位第一个吃芥末酱的人,宽厚忍让无法让他改变这种恶习,只有用这种冷嘲热讽才能唤醒他的良心,也只有这样对待他才能满足人们的道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