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之人生十大观
14524300000014

第14章 超哲学观(1)

有一次,群众包围了从德国移居美国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住宅,要他用“最简单的话”解释清楚他的“相对论”。当时,据说全世界只有几个高明的科学家看得懂他关于“相对论”的著作。爱因斯坦走出住宅,对大家说:“比方这么说——你同你最亲的人坐在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5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5分钟,但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唔,这就是相对论!”

在某一时间、空间的作用下,将事物表象的大与小、多与少、快与慢、动与静、长与短、高与低、粗与细、胖与瘦、方与圆、正与斜、刚与柔等,和事物内容的新与旧、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疏与亲、穷与富、先进与落后、欢乐与悲伤等集中在一起,产生了许多相对的概念。世人将其进行比较,而彼此各执一端,互有说辞。那么老子对此有什么高深的见解呢?老子又教导我们如何超越相对呢?

《道德经》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当天下人都知道美和善的时候,必定会喜欢美而厌恶丑恶,趋向善而逃避恶,于是竞争产生,诈伪兴起,那反而不美了、不善了。

世人皆追求的,会变成一种盲目的推崇,将其转化为一种叫做“流行”的元素,随之也就产生了质的变化,同时也因为世人的推崇,而出现了角逐与假象。

历史上有“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之景象。如同古戏的重新演绎,今天我们也有类似的戏码,甚至更胜一筹。虽然与楚王时期的审美有所不同,或许风韵有致,或许婀娜多姿,或许白嫩细腻,或许黝黑健康,或许黄发奔放,或许红发浪漫,或许明眸杏眼,或许细眉长目……太多,太多,但终究因此而产生了个人理解之上的对美的追求。

法国著名作家左拉有一部小说叫《陪衬人》。内容讲述的是杜朗多先生为了发财,开了一家丑女店。这是专门针对那些爱美的女人开的。女人一般都喜欢别人夸奖自己美丽。而女人实在是不美丽的话,不用担心,杜朗多先生可以帮你的忙。你来光顾丑女店吧,你在这里同样可以找回女人的美丽和自信。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原来是这样的美丽!因为你可以花数目不大的一笔钱,在丑女店里雇用个比你还丑一百倍一千倍的女人一起逛街,一起上商场,一起看电影,一起用午餐,甚至一起上厕所。这样你身边的人会惊叹地对你讲:亲爱的,你长得太美丽了!惨的是你身边的丑女,为人们所耻笑,因为她们用自己的丑陋换回来你的美丽。

因为美之标准的出现,人们已经忘记了什么叫做自然。女子脸上的脂粉就像一张厚厚的面具,让人早已无法看出真实的她。

长春的马先生,原本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马先生与爱人赵女士感情一向很好,赵女士一直在经营服装生意,并且生意非常红火。一天,赵女士与丈夫商量,准备到长春、沈阳和大连等地考察一下,看看能不能开连锁店或投资其他项目。谁知道赵女士一走就是三个月,当她返回来时,马先生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站在自己面前这个大眼睛、高鼻梁,年轻又漂亮的女子,就是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妻子竟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原来37岁的赵女士是利用这段时间在吉林某整形外科医院做了整形手术。吉林的这家整形外科医院,为其制订了一整套手术方案,包括整容与美体。赵女士和医院签订了协议,随后,院方为赵女士开始了历时近三个月的“整体打造”。术后,赵女士本人非常满意。可是,马先生的心理却很难适应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他说:“做完手术后,她确实是漂亮了,可我们夫妻一起生活了十八年,现在却好像与另一个人生活在了一起,周围的人都用异样的目光打量我们。我们的家庭失去了从前的和谐与快乐。”

也许古人不会想到今天的整容术、吸脂术、换肤术已经远远超出了古人的法则,但其结果也许更为惨烈,楚王时期有人难逃“饿死”之命运,今天也一样有人难逃整容所留下的“后遗症”。

由于目前我国的整形美容市场医生及医院资质的良莠不齐,造成中国整容整形业兴起的近十年中,平均每年因美容毁容的投诉有近两万起,十年间已有20万张脸被毁掉。

国外专家披露一批最早整容的女性,经过了十余年的“保鲜”期,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后遗症。乳癌、面瘫、皮肤凹陷、衰老迅速,还有器官功能损害等都是首批整容女性所面临的问题,甚至成为心理疾病的元凶。许多人因为难以接受“美丽不在”的事实,而患上严重的抑郁症,甚至自杀,其中以明星居多,她们为了短暂的美丽,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同时专家分析后认为,整容风背后的原因,很可能和求美者在整容后预期改变现状、希冀名利双收的浮躁心态有关。一些人把求职失败、婚姻破裂、恋爱受挫等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统统与自己的外貌不美联系起来,认为是容貌阻碍了他们成功,这明显是不正常的。

因“美”的标准而衍生的竞争日渐激烈,在竞争中已经超越了性别、年龄、国度,而最后的结果真的就是世人公认的绝对吗?真的就是美吗?美与丑本是相对的概念,但这种标准也并非一定,它有其易变性,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在人们的眼中,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审美观;在不同的国度中,又会对美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生物体,也有不同的感受。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如果我们当初把天地叫做“马”,或是把天地叫做“指”,那么天地便是“马”,或叫做“指”了。路是人走出来的,名称是人叫出来的。人类自己认为对的,就说“对”。

人类自己认为不对的,就说“不对”。但是“对”与“不对”的标准是什么呢?世人认为西施是美女,她有“沉鱼”之貌。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

鱼类又怎么会认可人类美的概念呢?反之,我们也会对异类生物体做出美的评论,而被称为美的“孔雀”,被认为丑陋的“蝙蝠”,既不知道人类的评价,更不会超越物种的界限而在一起去比较,因为一切都没有定义,都是自然造化的微妙。

嫫母是黄帝之妃,相传,嫫母长得形同夜叉,丑陋无比,因此被后人看成是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首,但若要论起嫫母的德行,则是中国女性的楷模。据说,她的前额和鼻梁像秤锤,身体像个黑竹箱。现在人们玩的那种丑面具,就是她的遗像。《路史后纪》卷五记载:“次妃嫫母,貌恶德充。”汉王子渊《四子讲德论》中有云:“嫫母有傀,善誉者不能掩其丑。”传说黄帝建国之初,各部族经常抢夺俊男美女,往往引起部族冲突。有人主张用暴力加以制止。黄帝不赞成采用暴力,可是又想不出好办法。一日他到野外视察,在河边见到一位十分丑陋的女子,与之交谈,觉得她贤德聪慧,就把她选为妃子,并通告各个部落。各部落首领以为黄帝是选了美女天仙,都纷纷前来祝贺,谁知一见,都惊呆了。这时黄帝高声说:“重色轻德之人,不是真正爱美之人,只有重德轻色之人,才是真正的贤人!”大家幡然醒悟,齐颂黄帝圣明。黄帝给大家做了表率,以后抢婚事件大大减少。嫫母果然不负黄帝的厚爱,她对妇女们实施德化教育。当她看到当时人们冬衣兽皮,夏串树叶时,就发明了养蚕缫丝,把丝织成绸子后,又染上各种颜色,用来做衣服。这样就解决了人们赤身裸体,有伤风化的难题。后人为了感谢嫫母的这一重大发明,尊称她为“先蚕姑娘”。嫫母不仅是位实施德化教育的典范,而且还是黄帝的“贤内助”,嫫母贤惠聪明,传说她用松香、硫磺和木炭发明了火药,帮助黄帝败炎帝杀蚩尤于冀州之野。她与嫘祖一起昼思夜想发明“织机”,解决了用蚕丝织帛问题。

美与善皆如此,被既定出来,往往就会被冠冕堂皇地利用。

当世人有了美与丑的分别,有多少帝王因色误国,有多少英雄难过美人关,从而产生了“红颜祸水”的警训。有了美的前车之鉴,才有了今天为达目的,利用美色的行为。当这一切开始令世人反感、厌恶,我们又开始了新的认识——心灵美胜过外表美。

杨朱到宋国去。有一天他人住在一问旅馆中,旅馆的主人有两个妾,一个貌美、一个丑陋,主人却很喜欢那个不好看的妾。

杨朱觉得奇怪,便问:“您怎么会不喜欢那个貌美的妾呢?”那主人说:“长得貌美的那个妾,自己以为很美,所以使人觉得她不美了。那个长得丑陋的小妾,自以为自己长得丑陋,反而使我忘记了她的丑陋。”杨朱听后便对众弟子说:“小子们,注意啊!存心自夸,就不可爱了。没有自夸之心,到哪里不受人家喜欢呢?”

要知道处在相对的概念中,永远没有真理。因为心灵的美丑也会随时发生变化,把刚才的故事再拿来试想,丑陋的小妾因为得宠而变得骄纵妄为,而貌美的小妾反倒因为别人的厌恶,开始反省自己,心灵的美与丑也发生了改变。没有永恒的好,也没有永恒的坏,没有永远的善,也没有永远的恶。因为好与坏,善与恶,本身就处在相对的概念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