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
14524000000017

第17章 天大地大人亦大(6)

在陆九渊看来,仁义之心是人所独有而禽兽所无的。为什么以有仁义之心为尊,以有仁义之亡、为贵,那是因为仁义之心是宇宙大道的体现。在此他在融“老”、“易”的同时,又借助了孟子的规点。

他说:

人非木石,安得无心?心于五官最尊大。《洪范》日:“思日睿,睿作圣。”《孟子》日:“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又日:“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又日:“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又日:“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又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去之者,去此心也,故日:“此之谓失其本心。”存之者,存此心也,故日:“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又说:

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日阴阳,在地日柔刚,在人为仁义。故仁义者,人之本心也。

在前一段引文中,陆九渊引了不少古人的话,其中包括《洪范》、《孟子》等,基本意思都是在说,人心睿智,人心伟大。正因为人心睿智,人心伟大,所以人也睿智,人也伟大。

后一段的引文是说,仁义之心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是宇宙大道的体现。

用陆九渊自己的名言来表述他的这一思想,那就是:

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

这里所说的“吾”和“我”,代表着人类;“吾心”,也就是人类之心。人类之心与宇宙同一,可见人之伟大。人类本来很伟大,可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表现出自己的伟大来,这里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将自己的心完全体现出来。完全体现出来了,人就会与天二样伟大。

戴震认为,做人的标准是善。而善是由三个内容组成的,这就是仁、礼、义。而这三个内容正是天道的体现,是圣人在认识天道的基础上为人类制定的。

他说:

善:日仁,日礼,日义。其三者,天下之大衡也。上之见于天道,是谓顺;实之昭为明德,是谓信;循之而得其分理,是谓常。道,言乎化之不已也;德,言乎不可渝也;理,言乎其详致也;善,言乎知常、体信、达顺也。

也就是说,道是指宇宙的不断变化,德是指宇宙的稳定本性,理是道德在天地万物之中的具体体现。而只有懂得了天道,才可做事顺利;只有合于大德,才能得到成果;只有遵循道德,把握了事物变化的具体法则,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常规。这三点做到了,也就达到了善。也就是说,仁、礼、义是宇宙大道和宇宙本性在人身上的体现。

戴震用《易传》对他的思想作了进一步解释。他说:

《易》日:“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一阴一阳。盖言天地之化不已也,道也。一阴一阳,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条理乎!以是见天地之顺,故日“一阴一阳之谓道”。

生生,仁也;未有生生而不条理者,条理之秩然,礼之著也;条理之截然,义之著也,是以见天地之常。三者成得,天下之懿德也,人物之常也,故日“继之者善也”。

也就是说,天地遵循着宇宙大道变化不已,从而生化出了万物。所以说,不断创生是大道的德性;将这个德性体现在人身上也就是仁。不断创生就必须有一定的秩序,这个秩序就是理;理体现在人身上便是礼。理将天地万物的变化划分得很分明,谁应当怎样便怎样,由此而形成一定的法则,这就是常;常体现在人身上便是义。谁要是将道、理、常三种东西全部汲取于自己的身上,那就具有了天下最高尚的德性,亦即“懿德”。

是谁将这三种东西汲取到了自己的身上?戴震认为,是人。

所以他说:

人之才,得天地之全能,通天地之全德。从生,而官器利用以驭;横生,去其畏,不暴其使。智足知飞走蠕动之性,以训以豢;知卉之生,良农以莳刈,良医任以处方。圣人神明其德,是故治天下之民,民莫不育于仁,莫不条贯于礼也矣。

这里的“从生”,是说竖着生活的东西,指人;人两足立地,身体直立,所以是“从生”。

这里的“横生”,是说横着生活的东西,指禽兽;禽兽身体与大地平行,在人看来即为“横生”。

这段话是说,人得到了天地的全部功能和全部德性,所以能利用他的器官来驾驭禽兽,能使用他的智慧来管理禽兽,训练它们,豢养它们,让它们乖乖地听从自己的指挥;动物尚且这样,植物就更不用说了,农民在田地里种植作物,铲除杂草,医生配药成方,治疗疾病。一切东西都在人的支配之下。

所谓得到了天地全部的功德,也就是具备了仁、礼、义;圣人则发扬光大之,所以能治理民众,而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怀着仁、礼、义。这就是人之所以伟大,人之所以尊贵的根本原因。

四现代人生的自尊自爱

上面我们谈到了起源于老庄的人格自尊理论,分析了道家系统、易学系统和儒家系统的人格自尊理论。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作此阐述,目的有三:

其一是为了说明,中国具有悠久的人格自尊理论传统。

其二是为了说明,中国的人格自尊理论传统源于老庄意境。

其三是为了说明老庄开启的人格自尊观念,经过道家系统、易学系统、儒家系统的理论阐释和发扬光大,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传统观念,成了中华民族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由此,就中华民族的范围而言,它对现代人的人生观念具有无可避免的影响。

前两点,我们已经通过文字作了明白的表述。第三点,按照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传统心理、传统观念的存在形态、历史作用进行推理,也当然地包含在了前面的叙述之中,不过尚须作进一步说明。现在简述如下:

按照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说,任何时代的理论都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理论,它还是时代的标志,是一个时代人类文明进程的里程碑。既反映着当时人们的一般思想发展水平,也推动着当时人们的思想向前发展。换句话说,我们在谈中国历代人格自尊理论时,也就是在说,中国历代,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民间百姓,都存在有人格自尊的心理,都存在有人格自尊观念;我们在谈中国历代人格自尊理论的沿袭和发展时,也就是在说,中国人的人格自尊心理和观念,一代传一代,已经沉积和凝结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观念,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和传统观念。

按照传统心理、传统观念的存在形态和历史作用来说,人格自尊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心理、传统观念,它的存在是无形的,它的作用是强大的。说它无形,那是说,它铭刻在了人的灵魂深处,融化在了人的血液之中,表面上看不见,摸不着,甚或有一些人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更不知道它的来源,然而它确实存在着。说它强大,那是说,它不是在一个时代形成的,也不会在一个时代消失,它具有历史的穿透力,虽然由于历史的变迁,它会不断损益,但这种损益是渐化的,它总是在不断校正自己的同时,用自己特有的惯性,穿透一个又一个时代,并潜移默化地熏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而也正因为它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所以也才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不是哪一个时代可以用行政力量割断的。

有鉴于上面的两点,我们可以下这样一个论断:中国现代人的人格自尊心理、人格自尊观念,既是传统人格自尊心理、传统人格自尊观念的延续,又是传统人格自尊心理、传统人格自尊观念的变革。说它是延续,是说,它是从传统那里发展而来的,没有传统也就不会有它;说它是变革,是说,它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可能与传统的形式和内容有了很大的不同或根本的不同,它有的东西传统中未必有过。

如果这个论断基本上可以成立的话,那就不能否认现代人的人格自尊与老庄意境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之所以这样说,那是因为,中国传统的人格自尊源于老庄;之所以这样说,也是因为,现代人的人格自尊与老庄的人格自尊虽然在形式和内容方面不完全一样,或许完全不一样,但是作为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作为一种超越于万物之上的自尊意识,却是一样的,老庄开河于前,现代撑船于后。

需要指出的是,在人格自尊越来越成为人生必须的现代,人们却不再知道它的来源了,不再知道它与老庄意境的渊源关系了。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老庄离现代已经有两千数百年,历史对人格自尊的形式进行过无数次重铸;另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社会又给人格自尊注入了新的内容。这样一来,不要说是一般人,就连一些颇有根基的学者,都会觉得现代人所有的人格自尊与老庄意境风马牛不相及。为此,有必要对现代人格自尊的几种观念解析一下。

1.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现代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成了人们脱离低级趣味,追求高尚人格的目标之一,是现代人人格自尊的最高标志。毛泽东曾用这种精神评价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说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这里,他用了一个标志人格的字眼,这就是“纯粹的人”。

所谓“纯粹的人”,那就是丝毫没有沾染上禽兽之性,完全合乎人格的人。

之所以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提高到这样的高度,那是因为,这种精神产生于“为人民服务”的人生宗旨,而“为人民服务”是现代人生的最高宗旨。而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是建筑在科学的宇宙观基础之上的人生目标。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第一章中已经谈过。

由此,我们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作为现代人生自尊的一种典型观念来解析。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如果将它放在“为人民服务”这一特定的人生思想体系之中来看待,那是老庄意境所没有的。

不但老庄意境中没有,中国古代任何一家的学说之中都没有,也都不会有,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走向灭亡,无产阶级走向胜利的时代的产物。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类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的观念是在人类的不断发展中逐渐成熟的,任何思想、任何观念,都有一个从萌芽到出土,从出土到成熟的过程,所以,如果不是从“为人民服务”这个人类已经成熟的大的思想体系来看,而是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从人类观念的渐进规律来看,老庄意境恰恰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思维方向、思维方式和思想资料。

老庄意境提供的思维方向,也就是人格自尊的方向。它告诉人们,人生在世要追求物质,因为没有物质,人就不能生存,但是除了物质追求之外,还要追求精神,因为没有精神,人就不成其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高于万物,尊于万物,贵于万物,与天地同大。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这是人生之必须;而要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也就是要修养人之所以高于万物的那个方面,也就是要修养自己的精神,将体悟大道、维护道义作为自己的追求。有关这一点,前面已经论述过了。也就是说,人生自尊这种思维方向,是老庄开辟的。也正是出于这一点,我们在前面说“老庄开河于前,现代撑船于后”。河若未开,船焉能行?

老庄意境提供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以宇宙论为指导观察人生,树立人格自尊。有关这一点,前面也已论述过了。“亳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也正是在宇宙观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老庄时代不同的是,现代人的宇宙观建立在了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上,是科学的宇宙观。

老庄意境提供的思想资料,或许是间接的,或许是直接的,但无论如何,它毕竟对树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种精神有着借鉴作用。有关这一点,正是需要我们在此分析的。

上面我们已经说过,“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作为一种人格自尊的精神,产生于“为人民服务”这个现代人生的最高宗旨。而“为人民服务”之所以成了现代人生的最高宗旨,有其历史的原因和社会的条件,有其历史的发展过程。

人生在世,最初只是一个自然的生命过程,并没有为什么而活着的问题;之后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就不得不为了生存而斗争,到了此时,人也就有了追求,这就是努力维护自己的生命;一个个体,仅凭自己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生命,那是很难的,经过长期体验,终于找到了一个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发挥群体的作用,而要想发挥群体的作用,那就要维护群体的利益,于是人便将自己的追求提高了一步,这就是维护群体的利益;人要维护群体的利益,就需要将个体的力量融合到群体之中,也就是要为群体做奉献,而这种奉献在不同的环境下是不一样的,也许只是智慧和体力的奉献,也许需要付出鲜血和生命,而处在后种环境的时候,没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便是难以做到的:所以,培养自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也就成了人生的最高追求。这样一来,人的成长过程便呈现出了一个大回旋:从维护自己的生存走向维护群体的利益,又从维护群体的利益走向奉献自己的生命。将这一大回旋用一句话来归纳,也就是说,“为了自己生活得更美好,所以要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当然,在这一论断之中,也包含着倒为因果的意义,那就是“只有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自己才可能生活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