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
14524000000010

第10章 一寻根溯本求自我(7)

既然承认有宇宙这个东西,那么也就是对“有”做了肯定,这在逻辑上称为“正”;不过,这时候的“有”,只是一个观念,它什么属性也没有,所以又可以说它是“无”;“无”是由“有”推导出来的,但它却又是对“有”的否定,这在逻辑上称为“反”;然而应该明白的是,这时候的“无”已经不是纯粹的“无”了,不是什么也没有的“无”,而是“有”中之无,是说“有”没有属性,由此看来,这个“无”也就是前面说的那个“有”,而前面说的那个“有”,也就是现在说的这个“无”。所以说,这里的“有”和“无”合成了—体,这在逻辑上称为“合”。

在“有”与“无”的统—体中,既可以说是“有”,又可以说是“无”,“有”可以变为“无”,“无”可以变为“有”,“变”就是合的结果。

在黑格尔的学说中,在宇宙发展的逻辑阶段,“变”是一个关键,因为有了“变”,就可能变出无穷多的东西来。不过,在这个阶段,所变出来的东西,都是一些概念,比如动、静、现有、无限、自有、质、量、度、假象、现象、实在、同一、差异、矛盾、主观、客观、理念、普遍、特殊、个体,等等。

这些概念虽然层次不同,但相互之间都以三一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思维逻辑的网络,为可见的现实世界的展现画出了一幅完整的、无形的蓝图。

这种蓝图展现出来,便成了现实的世界。黑格尔把展现称为“外化”。在黑格尔看来,无论是日、月、星辰,还是动、植、人类,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事物及现象,其中也包括人类,都是思维逻辑的外化。思维逻辑外化后的自然界是绝对理念或宇宙演化的第二阶段,黑格尔称其为自然阶段。

自然阶段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发展变化同样遵循三一式进行,由时间、空间、物质、热、声、磁、电等逐渐演化,越来越丰茂,越来越具体,之后又先后出现了地质、植物及动物。

人是由动物脱胎而出的。

人从动物中一脱胎出来,便具有自己独特的属性,这便是精神。人有大脑作为精神和思维的自然的物质的基础,他具有情感和灵魂,由此与自然阶段明显地区别开来,进入了绝对理念或宇宙演变的第三阶段。黑格尔称之为精神阶段。

精神阶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发展变化仍然遵循三一式进行,首先出现的是个人自身的精神,比如人的情感、感觉、思考、理论分析,等等。黑格尔称之为主观精神。主观精神的分析、综合,构成社会的精神,比如艺术、宗教、智慧之学,等等。黑格尔称之为客观精神。

然而,不管是主观精神也好,客观精神也好,都是宇宙的原有绝对理念的复苏。

当然,黑格尔的学说并没有到此为止,它还在向原本的绝对理念复归。不过我们说到人也就可以了。

当我们说到人的时候,就可以看出,黑格尔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也是将宇宙分成了两半,一半是无形的理念世界,一半是有形的现实世界,而人是现实世界的组成部分,他的一切行为举止、缘由和依据,都在那形而上的绝对理念中早就存在了,都须在那形而上的世界里寻找答案。

费尔巴哈也是德国人,生于1804年,卒于1872年。他在青年时期,是一个虔诚的黑格尔学说的信徒,认为形而上的理念就是形而下的人的本性。后来,他有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认为形而上的理念是虚构的,不存在的,人来源于自然界。在他看来,自然界是人的来源,也是人性的本质,他甚至认为人的食物也是人的本质,因为食物是血、心和脑的原始材料。然而他并没有用自然界把人埋没起来,而认为人高于自然界,自然界是非人性的。

人高于自然界的是什么?在他看来,是“理性”、“意志”和心。

这是动物所没有而人所特有的,所以,他把这三者称为人的“绝对本质”。这种绝对本质的具体表现是相互之间的“爱”。因为理性使人类自身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类,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而“爱”是把个人与个人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也只有爱才把人作为一个整体与自然界的动物区别开来,使其居于自然界之上。因此,费尔巴哈又把“爱”视为人的最高本质。

由此看来,费尔巴哈从形而上走到形而下,又从形而下走到形而上,最后将形而下与形而上的位置颠倒了一下,认为形而上者是由形而下的东西产生的,是由形而下的东西决定的。

说他从形而上走到形而下,是说:最初他认为形而上的理念产生和决定着形而下的人或人的本质,后来却否定了形而上的理念的真实性,认为人是由自然界产生的,而人和自然界都是有形的、可感知的,都是形而下者,形而下就是一切,没有脱离开有形的可感知的东西之外的形而上者。

说他又从形而下走到了形而上,是说:他又通过人引出了人的理性、意志和心,引出了爱,又以理性、意志和心为人的绝对本性,以爱为人的最高本质。而人是有形的,是形而下者,理性、意志、心和爱是无形的,是形而上者。认为人受着理性、意志、心和爱的支配。

说他将形而下与形而上的位置颠倒了一下,是说:黑格尔的学说认为,形而上的理念产生形而下的自然界和人类;费尔巴哈的学说则认为,形而下的人类产生形而上的理性、意志、心和爱。黑格尔的学说认为,形而上的理念可以脱离形而下的自然界和人类独立存在,并决定着形而下的自然界和人类;费尔巴哈的学说则认为,形而上的理性、意志、心和爱不能脱离形而下的人独立存在,说它支配着人只是说它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它是什么样人也就是什么样。仅此而已。

由上可知,将宇宙划分为形而上和形而下,用形而上的世界解释和理解形而下的世界,通过对宇宙和自然的理解来认识人自己,这是西方智慧的特点。

2.形下为基形上为导

西方最高智慧发展到19世纪,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从形而下到形而上,再从形而上到形而下。

它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两位伟人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克思生于1818年,卒于1883年;恩格斯生于1820年,卒于1895年。两人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为现代人类树立了一面旗帜,为现代人类确立了一种具有历史前导意义的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学说的合理成分,并对它们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在他们看来,无论是整个宇宙,还是自然界和人类,就有形的具体事物与无形的法则和条理之间的关系而言,前者是基础,是主体,后者是基础上的建筑,是主体上的附属;没有有形的具体事物作为基础,那些无形的法则和条理就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发挥作用。有什么样的具体的有形事物,就会有什么样的无形的法则和条理,从这一角度来说,有形的具体事物在起决定作用,而无形的法则和条理则居于从属地位。就这种主从关系而言,有形者为第—性,居先,而无形者为第二性,居后。如果我们沿用传统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名称,将有形的具体事物称为形而下者,将无形的法则和条理称为形而上者,那么,上面这种看待事物的,思路便是从形而下人手走向形而上。

不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将这种主从关系看成凝固的、僵死的,在他们看来,在具体的有形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变化中,无形的法则和条理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它们对有形事物的存在形式和发展趋势起着规范的作用,它们是什么样子,事物的存在形式和发展趋势就是什么样子。就规范和被规范的关系而言,无形的法则和条理处在主导地位,而有形的具体事物则处在服从的地位。由此,在分析和判断有形事物存在形式和发展趋势的时候,就须从事物的法则和条理人手,以事物的法则和条理为指导。这种看待事物的思路是从形而上人手走向形而下。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作为宇宙中的一员,他遵循着宇宙的普遍法则存在和变化,作为宇宙中特殊的一员,他又有自己特有的表现形式和特有的法则和条理。所以,在分析和考察人类的时候,既要以宇宙的普遍法则为指导,又要以人类的特有法则为指导。

作为宇宙中的一员,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就要维护自己的肉体和发展自己的肉体,为此也就要从自然界摄取物质营养,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物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置换。

作为宇宙中的特殊~员,人类从自然界中摄取物质营养,采用的是一种能动的方式,不但直接摄取自然界中的现成物质,而且利用自然界中原有的物质原料,创造自己所需要的新式物质,由此就形成了他的独特属性,即:利用工具进行劳动;由于劳动的需要而构成社会;劳动产生智慧并推动智慧的发展;社会的存在引发出社会意识,并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在智慧和社会意识的指导下生活。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类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处在不断的进步中,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初动力蕴含在人的劳动之中。由于劳动工具的不断改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促使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不断发展,由此产生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式的更替,而共产主义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共产主义不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觉悟极大提高的历史时期,是人们最为理想、努力追求的社会。而要实现这样的社会,需要人们的奋斗和牺牲。所以,为实现人类最为理想的社会,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努力奋斗,人们应该在这种社会意识的指导下生活。

劳动、社会、人们的生活、人们的作为,是有形的事物,属于形而下者;智慧和社会意识是无形的东西,属于形而上者。以劳动和社会为基础,引出智慧和社会意识,这种思路是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以智慧和社会意识为指导,分析和看待人们的生活和行动,这种思路是从形而上到形而下。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在借鉴和改造西方传统智慧的基础上,为现代人开辟出了一条通往人生最佳境界的全新道路。这种境界不单是指人类最终要实现的理想社会,而且也指为这种理想社会而奋斗的精神境界和人生历程。

3.沟通中西化西为中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西方传统智慧传到中国,中国人以玄学理解它,近代学者严复则以形而上学理解它。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它与中国老子开辟的思维方式属于同一类型,即以宇宙论为指导观察人世,分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