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利丹青:吴冠中说吴冠中
14522700000034

第34章 附录(19)

显然,在新中国成立初,书画著作的地位非常边缘化,几乎无人重视,至少是没有第一流学者与文人从事这一专业的著述。反过来,即使是书画界的一流高手,也以出版文史著作为荣,因为老辈书画家往往本身都是文史专家,有时为了“稻粱谋”,可以为出版社编古书挣稿费。中国书画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书画大家自古都是诗文高手,而且不仅仅是写作,更是有研究与著述,比如龚贤晚年就致力于晚唐小名家诗集的搜集与印刷出版,成为由个人全力投入的课题项目,也是中国文化史上可歌可泣的壮举。

当今书画家在这方面对古人是望尘莫及的,即使有精力有资金,恐怕也只会花在出版自己的书画集与论著上。据我所知,只有林凡先生曾参与出版历代僧诗全集,也是一部大书。

如今的书画家为古典文学著作配插图还可以,若要独力编纂,十之八九要出洋相的。

《美术书刊介绍》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印作为一本附属于出版社的新书宣传品,《美术书刊介绍》曾为整整一代美术专业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新书资讯。前两年还有读者专门著文回忆这本小杂志。它毕竟是国内最早的专业美术图书书目介绍性质的刊物。除了评介,也还有新书与新出版图片的目录,以及同一机构所编《美术》杂志最新一期内容评介。我手头的这一期(1955年第10期),印数是3万册,这在当时不可谓多,而在今天则不可谓少。美术专业队伍规模扩大了,美术书刊的印数却锐减,这是美术界人士读书风气“今不如昔”的又一例证。

刊头下有一行黑体字:“本刊各期所刊登的文章,欢迎各地转载。”旗帜鲜明地亮出了宣传目的。也就是说,该刊所发文章稿件都是广告宣传性质的,所以欢迎大家转载。可以想见,当初的不少报刊在文艺版面上,会真的转载这些文章,因为那时还不像今天这么市场化,以至于新书出版消息与评介都不免要“红包”作为驱动力量。

《美术之友》杂志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全国二十六家美术出版社联合主办设计与编排得非常新颖,时有妙文,但是也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作为多家美术出版社的协办刊物,有点会员制俱乐部的意思,也就是主要是对成员单位的新书进行评介宣传,这样一来,代表性与全面性就大打折扣了。

近些年来,不断有非美术专业出版社进军美术图书,比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海南出版社等等,都把美术图书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都是另有财源的经济实力雄厚的出版社,所以在美术出版领域出手不凡,很快就推出了一大批够水准的好书。对这些非美术专业出版社的新书如果不予置评,显然就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近年美术理论与学术成果的面貌。不过,对于美术研究者来说,此刊的资料信息价值还是不容低估的。

该刊单种图书的评介常常难免广告促销的套路,倒是一些跳出具体图书产品的文章,反而更好看些,比如对美术界图书的走势分析,以及对美术书展的报道,还有就是对海外美术书市场的记录。

再补:我一直认为治学必须具有收藏迷的劲头,也就是为了某一项爱好殚精竭虑搜罗收集材料,尽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掌握资料——这是一切知识性学术研究与分析的基础。因此,每一位杰出的社科学者,要么是自己领域内的专业藏书家,要么就有机会使用专业藏书资源,否则就谈不到什么做学问。

在美术书目这个题目上,我先后发表了两篇长文,都是急就章,事实上,我也没有精力或时间,同时也没有任务压力去专门收集或寻找相应的图书报刊资料,只是就手边日积月累的个人资料作的远不够全面的评述。与美术书目有关系的资料,近些年也出版过一些,如谢其章先生关于老期刊的书中,就有不少信息,而上海画院、北京画院出版的庆祝建院若干周年的大本册子,以及中央美院、各家美术出版社的同性质图册,也都可以找到很珍贵的美术书目材料。

从这两篇文章发表后,我对这一题目的资料又陆续有所发现,这里只选择了两条我认为有必要补充进去,如此处理在体例上虽然凌乱了一些,不过,对于专业读者来说,可能更重要的是“干货”材料本身,而不是包装或形式吧。

《中国近代绘画史论著述概说》马鸿增发表于《美术研究》1989年第1期此文篇幅颇长,占了整五个页码。分为“史传类”“画论类”“著录类”,比较概括地对上起1840年下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画史论著述进行了梳理,重点在民国之前的著作,而民国时期的归入现代绘画史,只是个别例外。

作者在文章开始部分指出时人对近代绘画史论著述的研究还很不够,在史料学上开拓不够,因此,根据现有资料,归纳整理了这篇文章。对所介绍的著作,都有学术评介,虽然只是片言只字,显示出作者在美术史论方面的造诣。

《美术版本过眼录》吴良忠陈寒川编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此书是对1949至1965年国内出版的种美术画册予以记录,配以书影与选页,加版本信息与作者介绍。按“国画、油画、速写、漫画、宣传画等”、“版画剪纸”、“外国作品集”、“其他”分为四部分。

书是基于作者的个人藏品而编写的,浙江与上海的画册相对较多,而北京天津的则相对少。对于这一时期的画册出版,显然此书还不能反映全貌,而且作为非美术专业性质的收藏来说,难免缺少系统性与代表性,不过,此书仍然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期间美术画册出版情况的直观参考资料。

书影、书话类图书在坊间颇为流行,这与读书类报刊的时兴是相一致的,说明爱书的大有人在,对于倡导读书风气极有益处。

在专业性质上,美术的一个先天特点就是以视觉为主,美术史论与各种图书,也就相应更需要图片的配合,而此书就是典型的图文本。

2007年5月21日展起读《伦敦的叫卖声>;中兰姆和沃尔夫的两篇读书随笔,信手书于闲闲堂闲闲堂藏民国至“文革”前美术图书近些天整理书房,把美术旧书登记列表,这些书在美术界前辈可能不算难得之物,只要随出随买,又没散失,不难在品种上更齐全,而对生于1963年的我来说,却除了少数家传旧书,大都是从旧书店或地摊搜罗来的,而且并没有刻意去收,只是碰上便买,连一次拍卖会上去买的也没有。

这份书单所录均是1966年前出版的美术图书原版,后来重印、再版的未列入。

前日与藏书家刘德水先生作竞夜谈,聊到美术书,我对时下美术界特别是评论界与研究界不学无术不能理解。

专业理论知识与历史知识是从事研究与评论的本钱,也是基础。对于喜欢谈近现代中国书画的所谓评论家与学者或鉴定家,不妨用这个不长的书单作参考。

画界崇尚文人画、学者画,对于画家也都看重美术史论造诣。若自称文人画,既不读书,要是画技又无名家传授与绝高功力,则终是画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