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思想中国:法的精神
14521100000047

第47章 跋 从“华睿讲堂”看公众传播

2006年6月28SS

2006年6月,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的李楯教授将华睿讲堂的具体工作交给我。于是,我经历了承办麦可·布洛维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席德立教授(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凌瑞骥教授(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程曜教授(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报告的具体工作,体验了聆听一流学者的讲述,及他们和作为评论人的诸多同样是一流的,但又分属不同学科的学者的对话,以及这些报告人、评论人和作为报告的参与人的公众的对话和交流的乐趣。这是一种培养我们的问题意识的过程,由此,感觉到我们以往真的少有有意识地、持续地独立思考,少有与不同思考者的思想交锋、对话、交流、沟通,少有要主动听取和理解与自己不同的思考和主张的愿望;加之我在工作中与传媒、网络各方的联络,更感到要为这种多样性的思考与思想交流提供良好场域的必要。

国家图书馆是一个公共空间,寒来暑往,华睿讲堂的报告在这里举办已经有六年了,正是在这六年的基础上,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的公众传播部愿意把这项工作更有计划地做下去。我也愿意在这之中尽到我的力量,以使更多的人能主动地思考,注意聆听别人和自己不同的思考;关注人,关注社会。为此,我们还将以更多的方式为大家的分享和参与提供更好的条件。

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起到一种桥梁的作用,连接不同的思考者——学科、主张各不相同的专家与公众,连接不同的思考,连接共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