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蓝海博弈:世界顶尖学者中国演讲录
14521000000029

第29章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5)

IBM的董事长10年前也作过一个“无所不在”的运算的预计,他讲的不是生活,更是一个工作上可能发生的事情。他讲,一个人开车到机场,要出差。从一启动车,开上高速公路,奔向机场。车上有一个车况监视的电子计算机,而且通过无线和互联网连接。开上公路以后,汽车车况出现异常,车上的计算机网通过无线和车的制造商总部维修服务中心取得联系,比如你开的是上海牌车,无论是在河南还是河北,在行进中,电脑会自动和上海大众汽车的维修服务中心电脑系统连接。连接上以后,把参数自动传输过去,上海技术中心进行诊断,如果是车子本身设计上遗漏的问题,它马上把修补的指令传导过去,你开车的过程中,车子能调整的就调整好了。同时,还会把这样的问题和问题的解决整个送进研发中心的电脑里,研发中心通过维修中心通知所有这一车型的车子,只要车子在开,通知它及时修正。不用召回了,通过维修中心就可以纠正了。而车子开的时候,到机场的路上有一个仓库着火了,火警立刻自动通过本身的计算机网连通消防部门,消防部门派车过来了。而这位上机场出差的人马上得到了通知,而且测定他要绕路,这条路堵塞了,绕路以后到达机场的时间,车上的计算机网马上通知机场的航空公司,说我不能按时到达,预计要晚到25分钟。机场航空公司检票点立刻计算,说他已经不可能及时检票了,于是自动安排了他到达以后自动替代的下一个航班,自动把电子机票准备好,并通知车。车马上知道了,由于道路堵塞要绕道,那么就晚到,原来的航班已经赶不上了,就安排了新的航班。所有这一切,都在汽车、机场之间的互联网中完成。

在80年代以前,是大型主干机时代,是所有用计算机的人共享一台大型主干机。

八九十年代是个人电脑时代,每个人都有一台电脑。到21世纪是无所不在的计算时代,每个人享有无数电脑,为什么说无数?因为一经和互联网联上,互联网上的有关信息资源和信息处理能力,都会被你享用。现在一般来说,我们要求互联网提供的是信息资源,文字信息、多媒体信息、文字、图形、动画、影视、音乐等信息。下一步,互联网要提供给你的是计算能力,也就是说,你所能够使用的计算机,不限于你本身这一台个人电脑,你只要要求一个什么东西,互联网上可以调动它上面的闲置的计算能力,或者是CPI.J的处理能力,来调动它为你服务,这就是网格技术,通过网格技术提高你的计算能力的共享。到那时候,我们不仅共享信息资源,还共享信息处理能力的资源。

从“龙芯”到“龙网”: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前景

下面有一个问题,在面临着计算技术逐步向所有人普及、逐步做到无所不在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下个十亿。现在全世界的个人电脑数,2005年初,权威部门统计是很快达到10亿。那是差不多一年前,现在已经是10亿。所以2006年6月12日的美国《商业周刊》上有一篇文章——《下一个十亿》。其中讲,美国现在已经为下一个十亿的市场进行技术上的准备,因为这个十亿主要是发达国家,有很少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下一个十亿是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所以美国提出,要占领下一个十亿的计算机市场,要针对发展中国家和欠发展国家的电脑市场准备新的技术。

这个问题是今年6月12号《商业周刊》上讲的,其实这个问题早已被我们的计算机界纳入思考和战略部署。只讲一个例子,我们国家最著名的,也是最领先的计算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它是龙头单位,早已有一个低成本信息化的完整计划,他们很快就要做出干元以下的新式个人计算机,他们的口号就叫“干元以下的计算机”。这个计算机和我们现在这种类型的wTEL模式有很大不同,很大程度是一个信息网络上的职能信息终端,它不要求全部的信息处理能力,都是在它这一个电脑上占用’,它要强调它的联网,从网上取得能力和信息资源。计算所做过研究,如果我们现在还在现有的WTEL的模式上,我们国家现在上网的人数是1亿,全世界已经是10亿,我们只占十分之一。如果我们想在2020年达到30%的人口上网,按现在的模式装备,要付出130万亿人民币,这个数目太大。所以,计算所想砍掉四分之三以上,为国家省下70%到80%,甚至90%的钱,同样能做到近30%的人口上网,也就是差不多4亿人口上网,翻两番。

现在的计算机模式是个巨大的浪费,在八年前,美国惠普公司,现在世界上第二大计算机公司,它的一把手普拉特说过,PC太通用了,很少人用到它5%的功能。因为惠普后来把康柏也吞并了,自己做PC,但是它在美国说,大多数的PC用户还用不到PC的5%,95%的都是没用到的。当年美国《商业周刊》中的一期,封面叫做“个人电脑之外”,其中有一句话:“如果你的全部需要只不过是收发电子邮件,何需一台足以把宇宙飞船送上月球的个人电脑?”现在给你装备的个人电脑,中央处理器的时钟已经到几千亿周期了,它的运算速度也到上亿次了,它的存储容量已经到几百兆了,这个能力足以把宇宙飞船送上月球了,可是你只需要用它来收发电子邮件,何需这么大的装备?也就是中国人说的,杀鸡何需用牛刀?打蚊子何需高射炮?

Windows给你构建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你实际上只用了不到5%,甚至1%,可是你需要付百分之百的钱。所以我给同学讲课的时候说,没有道理。就像我开一家饭馆,一进来,开个餐券,满汉全席。你吃油条也是满汉全席,你喝粥也是满汉全席。

所有人进来都是满汉全席,至于你用什么,我不管,是这么一个买卖。商品社会应该是顾客是上帝,顾客是什么上帝!英特尔和微软是上帝,比尔·盖茨是上帝,老板是上帝,过一会儿推一个版本Win95;没几天,Win 98出来了;没几天,Win2000出来了,XP又出来了;刚出来没几天,XP ctrl又出来了。你刚住两室一厅,不行,换换,你只得买了换新的,三室两厅,刚一装修好,英特尔进来了一间、微软进来占了一间,你还住那个一室一厅;过两天,五室三厅,一给钥匙,英特尔进来占两间,比尔·盖茨进来占一间,你又花了钱,还住一室一厅,可是你根本用不着啊。所以,现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就提出,今后20年到30年,中国计算技术的发展,要面向两三亿,中间有很多人是农民,他对计算机的需求就是那么几个特定的需求,在这时候你要不要针对他的特定需求给他构建一个最方便、最便宜、又好用的计算机,还是什么都按照w.intel的模式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我们的前景:以计算机研究所为例,2020年的目标是要面向中国8亿网民。现在只有1亿网民,它考虑到2020年我们的网民要达到8亿,60%的家庭上网,这是美国现在的指标,美国一共有7000万户家庭,其中60%多一点有个人电脑,54%上网。计算机研究所想到:我们在15年后,上网在家庭的普及数能否达到美国现在的情况?如果能够接近或达到,我们到那时候就不是今天,今年1月份公布中国上网的网民是1亿,到那时候可能就有8亿。它现在在为8亿努力,叫做从“龙芯”到“龙网”。“龙芯”是一个系列,不是一种,“龙芯2”相当于奔腾3,龙芯3就要相当于双内核的龙芯4,那是我们自己设计的,它的结构和英特尔有不同。而且他们想,面向8亿人的电脑的普及,希望是构建一种系列,这个系列中要做到龙芯的CPU的价格在100元人民币左右,而这个装备到农村家庭的电脑,希望在1000元以下。它的用户面要达到8亿,形成一个“龙网”,这是从“龙芯”到“龙网”。

这是一个研究所在奋斗,代表的是全国的业界,有许多家也在参与,或者和他们一起做。我们那时候用最新的网格技术,跳出现有的框框,来面向我们自己的实际,来发展我们的无所不在的计算,也就是未来的15年到20年,我们国家的计算技术将从学习走向独创,从依存走向自主。如果我们国家能在15年到20年内做到,我想,DEC Week没什么机会,用我们这套推向发展中国家,推向欠发达国家,我想比美国要有机会得多。

亚非拉第三世界,这是一个巨大的计算应用市场,我们首先不要去吹牛,也不要去宣传,埋头苦干,解决我们自己的1个亿到8个亿的问题。只要我们能解决1个亿到8个亿的问题,就有可能在全世界解决20个亿到30个亿的问题。到那时候,我们对计算技术的贡献,虽然人家1946年起步,我们比人家晚得多,但是后来几年的贡献,也可以说,我们的用武之地还是很不错的。

学者交流

李楯:

刚才听了凌瑞骥教授的报告,对我和周孝正教授,恐怕都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报告,因为我们的专业太不相通了,周孝正研究的是社会学,我研究的是法学。我们面对着一个开放的世界,可正是在这个开放的世界中有着很多隔绝,由于居住的地域,由于制度,由于社会分层,由于我们所从事的专业,使得我们对自己生活之外的很多东西是不了解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大学中重提通识教育。如果我的记忆正确,我想凌瑞骥谈到了两次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对计算机发展的影响;他也谈到,在预测中,超乎人们想象的是硬件的发展速度之快和价格下降之快,而人们预计的没有达到的是软件,我们都没有跟上。

像以往一样,每次报告都有评论人,有时候我觉得总有很多缺憾。今天由于特殊的原因,两位评论人事先都没有坐到台上,现在请他们上台,一位是北京大学的郑也夫教授,一位是清华大学的刘兵教授,他们两位的专业,一个是社会学,一个是科技史。刘兵教授曾经做过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院长助理,后来到清华来了。郑也夫教授是非常有影响的,他有独立的智慧和思维,经常给我们很多启迪。刘兵教授曾经讲过我们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概念上的混淆,科学和技术与社会之间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比如像计算机技术,我们就会想到,计算机技术这样的发展,它对我们社会的影响究竟是什么?对每个人的生活的影响是什么?

凌瑞骥教授是一位计算机专家,而我作为一个使用计算机的人,几乎是笨到家了,一出了问题就打电话给学生问怎么办,不知道怎么处理。它对我们的商业,对我们的社会分层,固然我们现在有1亿人使用计算机,但是我们还有非常穷的人,有年收入600元的人,年收入800元的有差不多近9000万人,我们是这样的状况。以计算机技术来看,它对人类的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经常说,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又会想到杨小凯教授曾经说过的“后发劣势”,那么,我们中国在这方面前景究竟如何,我们和整个人类技术的发展究竟是什么样。

人类预测能力的两个悖论

郑也夫:

从凌瑞骥教授的演讲中学到很多东西,凌教授的很多思想一直在冲击着我,坐在这里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很多想法。受主持人邀请,谈点看法,把我的一些想法归纳了一下,谈一谈听了演讲以后的一些感想。

归纳成了两个悖论:第一,我感觉到,似乎人类的能力越强,预测的就越短。因为他的能力太强,在今后10年、20年能弄出什么样的新东西、有什么样新的进展和巨大变化,在100年前预测20年后的变化,很容易,那时候人类的智慧比较低下,在500年前就更容易。到了今天,不要说像马克思那样预测一百年二百年,预测30年已经很难很难。而人的预测能力应该是人的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是我们感觉到,人的普遍能力越提高,预测的能力就相对越低,能预测的时间相对越短,那样我们往前走不就越来越盲目吗?我不以为人类能预测很多东西的精度很高,可是我觉得总还得能预测预测。可是,我们似乎将面临一种情况,我们越来越不好预测,这恰恰是因为我们发明的能力太强,以至于我们不能预测。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的卡尔波普,他否定了决定论,马克思派系是决定论,他认为我们不能完全精确地预测历史。他的依据很简单,三段论:第一,科学发明是不能预测的;第二,人类深刻地受到科学发明的影响;第三,所以人类的历史是不能预测的。

今天听了凌瑞骥教授讲的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影响,看到了计算机发展的巨大步伐,以及带动了相关很多学科的进展,我们感觉到卡尔波普的思想似乎加倍了,未来似乎是完全不可能预测的。这样一个判断真的使我们很惊讶,惊呆了。一方面我们的能力很强很强,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将不能预测自己,不能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不能预测自己的行为将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是我要谈的第一个想法。

第二个悖论,比第一个要复杂一点,是一个三段式,分三步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