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北洋总管段祺瑞
14520500000005

第5章 崭露头角(1)

从小兵到教官

1891年,学成回国的段祺瑞获得了朝廷任命:赴威海办理随营武备学堂并任教习。从懂事以来就一直做好学生的段祺瑞,摇身一变,成为了军事学堂的教官。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段祺瑞并不是很适应,甚至可以说是相当郁闷。原因无非权力二字。

我们知道,作为在军队中服役的人,追求的目标通常只有一个,那就是军权。试想想,从军而无军权,那是什么事情都做不了的。有一句话叫“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作为部队里指挥作战的参谋人员,应该是一支军队的神经中枢,是专管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为军事主官提建议想法子的,参谋水平的高低,很多时候直接决定了一支部队的战斗力。但作为参谋人员,如果只是一个普通参谋,那在部队的地位基本跟勤务兵差不多,一个小小的连长就可以随意指使参谋干这干那。更要命的是,由于部队的作战计划基本都是参谋拟定的,战斗有功,获嘉奖的是战斗人员,一旦战斗失利,受处罚的往往首先是参谋,谁叫计划是他们制定的呢!

参谋人员的待遇都这样了,教官更不用说了。

清末李鸿章的淮军,将领多数是行伍出身,他们的地位都是靠真刀真枪流血流汗拼杀出来的,他们之中没几个是有文化的,基本上都是大老粗,所以他们十分轻视军校的学生。可是领导派来的人总不能让他们打扫卫生吧,好歹人家也是喝过墨水的,那就让他们做教官吧。因此,当时军校里出来的学生在一线部队里其实是很不受重视的,他们基本没有什么实权,不能指挥军队,也难以获得升迁机会,有什么好事总是最后一个才想到他们。尤其在军队里混,那是要玩命的,没有两下子真功夫,就凭上嘴唇下嘴唇那么一碰,你就能爬到人家头上?门都没有!

正值血气方刚之年纪、意图大展抱负的段祺瑞这五年过得相当郁闷。尤其是在他任教官这一闲职时间,还赶上了一场真正的战争——甲午战争。

甲午之战

一说中国近现代史,总是绕不开日本这个东瀛岛国。几千年来,日本始终生活在中国的阴影下,充当着中国最谦恭的学生。但进入近代以来,形势在慢慢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对日本是积极的,而对于中国却是一场灾难。

这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

在明治维新前一百多年,掌握日本政权的是江户幕府,江户幕府末期,幕府统治越来越腐败黑暗,财政也陷入了极端的困难境地,导致了大部分中下级武士对幕府日益不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处在动荡的前夜。跟中国的情形差不多,日本也是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安步当车地缓慢发展着,对国际局势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不知道“山中一甲子,世上已千年”。然而,世界大趋势是不可改变的,1853年,美国特使佩里准将率领铁甲战舰携美国总统的信件,强烈要求日本开放门户。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坚船利炮的威胁下,锁国达200余年的日本国门终于被叩开。

在内忧外患双重压力下, 1867年,幕府末代将军德川庆喜将大政奉还给新登基的孝明天皇之子睦仁,睦仁将当年定为明治元年,颁布“王政复古”

诏书,这就是“明治维新”,从此日本开始选择资本主义道路。明治维新开始之后,从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从德、法、英、美等国聘请学者、政治学家和其他领域的顾问,实行强化训练。天皇本人甚至也亲自参加听课,追随外部世界的步调。

在具体措施方面,日本提出了“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三大口号,并以此为核心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造。殖产兴业就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办现代化工厂,以机器生产代替落后的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使日本社会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飞跃,短短几十年就摆脱了落后的农业国家的形象,成为一个崭新的西方式工业化国家。

有钱就要请保镖,这是富人必然的心态。日本社会富裕了,就必然开始发展军备。富国强兵的口号并不是说说而已的。日本人从自己和大清国的遭遇中认识到,没有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光经济发展是没有用的。于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军备扩张。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日本终于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强国,但同时日本也走上了对外进行武力扩张的道路。本来,日本在此之前与许多西方国家签订了实际上是不平等的条约,随着日本国力的日趋强大,条约的修改工作也在同时进行,到1894年日本与英国修改了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十余天之后,日本就发动了针对中国的甲午战争。

日本人的第一个扩张目标就是朝鲜半岛。自从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力争使朝鲜脱离清政府控制,成为“独立国”。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外交努力并不太成功。日本人认为,外交总是表面的,根子在于军事,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外交不过是色厉内荏的嘟囔而己,于是日本举国上下发起了一场军事变革。

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而此时的中国却还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国军队的建设早就形同虚设,军队多年基本没有购置过像样的军事装备,因为没钱。钱去哪了?老佛爷拿去祝寿了。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政府从乱局中看到了浑水摸鱼的机会,也诱使清政府派兵,以便为自己出兵朝鲜制造借口。7月23日,日军突然攻占朝鲜王宫,拘禁国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罡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指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对中国海军发动突然袭击,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中国军队发起进攻,终于挑起了这场侵略战争。

很多人对甲午战争的印象可能来自于电影《甲午风云》,在各种场合说到甲午战争时往往一提就是甲午海战、定远舰致远舰,所以造成国人脑海中的甲午战争就是一场海战,其实这是不全面的。甲午战争在两个战场上都有战事,一个在黄海上,就是黄海海战;一个在朝鲜国土上,就是平壤之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日,这是中日两国几百年来陆军第一次大规模正面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一万七千人,而进攻平壤的日军约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是差不多的,但结果却差了很多。在平壤之战中,爱国将领总兵左宝贵英勇杀敌,誓死不退,但不幸的是意外中炮阵亡,他的部下大将也先后殉国,部队被打散了。而另一面战场上的指挥官是当时的中国驻朝军队最高统帅叶志超。这个叶志超不愧为贪生怕死的典型,战事刚开不久,在自己兵力占优势的情况下,为保全性命,下令举白旗投降,并下令全军撤退。六天时间里,他率领清军一路狂奔五百里,退回中国境内。朝鲜全境就这样拱手让给了日本人。

黄海海战其实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作战中,中国海军虽然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日本海军也没占多少便宜,但战争进入第二阶段后,形势便急转直下,日本军队从陆上夺取了重要港口旅顺口,直接突破了渤海湾的防线,北洋水师的基地威海卫军港完全暴露在日本人面前。在第三阶段战事中,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六营三千人。营官周家恩守卫摩天岭阵地顽强抵抗,最后被歼灭。由于兵力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最后甲午战争以日军的全面胜利告终,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此时,段祺瑞作为威海卫驻军的一员,也参加了这场事关国运的战争,不过他却没有直接上第一线作战,而是跟学生军们一起,为阵地上搬运炮弹。这是段祺瑞第一次面对真实的战场,看到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海军遭受全军覆没的命运,他是又激愤又无奈又彷徨,不知哪一天能被命运之神眷顾,而有出头之时。他亲眼见证了大清朝是如何败在小小的日本手里的,这可能也为他日后畏惧日本依靠日本埋下了种子。终段祺瑞一生,他也始终没有跟日本闹翻过。

顺便说一句,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侵略领土的欲望。

小站练兵

中国人爱算命,记得算命先生说到一个人要显贵的时候总会说“命里有贵人相助”,此言有封建迷信的嫌疑,不过还真有些道理。中国有句俗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大概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吧。段祺瑞的发迹也有贵人相助,他一生有两个贵人,第一个是李鸿章,第二个就是袁世凯。

袁世凯生于1859年,河南项城人,字慰廷,别号容庵。跟段祺瑞一样,袁世凯也是因为自己家的亲戚当了高级军官而沾光。他的祖叔袁三甲办团练镇压捻军有功而官至总督,袁家遂同淮军关系密切起来。袁世凯年轻时不爱学习,成绩实在是不怎么样,和同辈们一同去参加科考却一次次名落孙山,看来老天爷是铁了心不让小袁走科举之路了。为了能出人头地,少年袁世凯决定走从军的路子以获取功名。1880年,袁世凯投奔养父袁保定的世友,时任淮军提督的吴长庆,到了山东登州军营。

在山东的军营里,袁世凯努力发展自己的关系网,其天赋的军事才能也渐渐显露出来,得到了上司的认可。但他真正崭露头角却不是在山东,而是在一个和山东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朝鲜。

这里普及一下历史知识吧,省得现代中国人老是不知所云地瞎起哄。历史上的朝鲜,除了极短时期外,绝大多数时间里,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和进贡国。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殖民主义这一概念,再加上中国还真没有殖民朝鲜,所以不能把朝鲜叫做中国的殖民地。但朝鲜历史上一直以中国为宗主国,朝鲜有自己的国王,但无论哪一届国王上台,都必须事先备好国书向中国政府请求册封。只有得到中国皇帝的册封,才具有法律地位,才能在朝鲜合法地统治下去。而作为宗主国,当然除了一些必要的权力外,义务还是有的,不然人家凭什么认你是老大。一旦附属国有事,宗主国是要管的,这个“有事”,往往就不是什么小事了,一出就是大事。

1882年8月,朝鲜发生政变,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镇压叛军,清廷遂派吴长庆率部前往朝鲜,帮助朝鲜政府平乱,吴就把袁世凯也带去了。也就是在朝鲜,袁世凯终于从一干默默无闻的吃粮小兵中脱颖而出。他不光军事技能过硬,更擅长制订军事计划,更难得的是他很懂怎么训练士兵,甚至在吴长庆经常为如何与在朝鲜的日本人打交道而犯愁的时候,袁世凯每次都能恰到好处地献计献策,帮助吴解决了不少头疼的问题,因此在朝鲜的12年里,袁世凯获得了勇敢、果断、知兵、谙习外交的美名,并进而得到李鸿章的赏识,终于被李提拔为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

袁世凯的政治资本大多是在朝鲜积累起来的,尤其是袁世凯每次在关键时刻屡立奇功,终于获得了清廷当局的肯定,成为朝廷不可或缺的军事人才。历史上对袁世凯没有什么好的评价,其实就是因为他在全国人民好不容易推翻满清政府后,自己却又冒天下之大不韪,跑去登基做皇帝。除此之外,所谓他与帝国主义勾结成为卖国贼等罪名,说到底还不是因为他想做皇帝吗,大家都反对我,日本人支持我,那我就跟日本人好。但抛开这一主要污点,袁世凯这个人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军事天才,尤其是在他担任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期间,曾多次挫败日本人企图霸占朝鲜的野心。在灾难深重的晚清,任何一个帝国主义国家都是中国政府的太上皇,一个都得罪不起,中国人集体患上了恐洋症,但袁世凯却是个例外,他不怕外国人,尤其是日本人,不光不怕,似乎还很有些看不起的意思。

直到甲午战争起,袁世凯才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