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北洋总管段祺瑞
14520500000037

第37章 寓公生涯(3)

蒋介石说:“老师不累吗?”段祺瑞说:“不累,不累。”蒋介石称段祺瑞老师是因为他曾就读保定北洋陆军速成学堂,段祺瑞曾是该学堂总办。下船后,段祺瑞由蒋介石亲自送到位于中山东路的下榻处励志社。

其实所谓共商国事,蒋介石明白,段祺瑞更明白:没什么好商量的。所以段祺瑞在南京只停留了两三天的时间,这几天他的主要活动就是去中山陵祭拜己故的孙中山先生。在前往陵园的途中,蒋介石手扶段祺瑞,边走边谈。蒋介石保持了自己的学生礼节,而段祺瑞则是坦然接受,似乎在他眼里,蒋介石仍然是自己的学生,而不是现在的中国最高军政长官。

段祺瑞不愿留在南京,正好他住在上海的小女儿段式荃有病,他就以探病为由谢绝了蒋介石留他住南京的建议。两天后,段祺瑞就结束了南京之行,前往上海,他将在那里度过自己人生最后的时光。蒋介石待段祺瑞还是非常周到的,特别指示军政部总务厅每月拨出40000元,作为段祺瑞隐居期间的生活用度。

段祺瑞在上海生活期间,主要从事佛法研究,还给自己取名“正道居士”。

1936年11月2日,因肠胃疾病,医治无效,段祺瑞逝于上海,享年72岁。

临终前,他亲笔写就遗嘱,交付从天津赶来的儿子段宏业。此文是段祺瑞一生心血的总结,字里行间不乏真知灼见,让见者动容。为了尊重段祺瑞人生中最后一点印记,现全文摘录如下:

“余年已七十余,一朝怛化,揆诸生寄死归之理,一切无所萦怀,唯我瞻四方,蹙国万里,民穷财尽,实所痛心。生平不为多言,往日徙薪曲突之谋,国人或不尽省记,今则本识途之验,为将死之鸣,愿国人静听而力行焉。则余虽死犹生,九原瞑矣。国虽危弱,必有复兴之望。复兴之道,亦至简单。勿因我见而轻启政争,勿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宝(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固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骛时尚之纷华。本此人(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在此矣。余生平不事生产,后人宜体我乐道安贫之意,丧葬力崇节俭,敛以居士服,无以荤腥馈祭。此嘱。”

11月5日,国民政府以退休元首的最高礼仪,决定为段祺瑞举行国葬。

段祺瑞去世的消息传出,各方吊唁纷至沓来,既有北洋故人的,也有南京政府的,各国驻沪领事也前往吊唁。关于安葬问题,蒋介石有意将其葬在南方;但段宏业表示,段祺瑞生前曾说他一生功业多在北京,百年之后愿归葬京郊西山。于是段祺瑞的灵柩便在12月5日公祭之后运往北京。

12月10日,灵车抵达天津。天津市市长张自忠主持公祭,曹汝霖、李思浩、陆宗舆、王揖唐以及齐燮元、何丰林等北洋旧人全部都来了,连以前的老对手吴佩孚也带病前来,给昔日的老师和政治对手送最后一程。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军进占华北,北京成了日本在华北统治的中心。日本人大批入京,由于没有办公的地方,他们便大量征用比较宽敞的王公府第大小公馆,段祺瑞的南门仓公馆也被日本人看中了。但是考虑到段祺瑞生前和日本人的关系,他们没有像对待别人一样动粗,而是花了40万元直接将房产买了下来。

然而,日本人进入北京之后,不仅没有放过段祺瑞的公馆,而且也没有放过他死后停灵的所在。卧佛寺也被日本人征用了,催着段家把段祺瑞的灵柩移出去。

段宏业找了那么久都没找到一块满意的风水地,这急切中更是抓瞎。多亏段祺瑞三弟段子猷的儿子曾经在北京西郊置了一块坟地,于是段祺瑞的灵柩便匆忙从卧佛寺中起出,挨着段子猷坟地埋葬了。下场也颇为凄凉!

回头想想段祺瑞,轰轰烈烈了一辈子,死后居然没有一块葬身的地方。

盖棺定论,六不总理

段祺瑞是清末以来至民国初期,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说他不可多得,并非是说他的政绩多么辉煌,他能让历史记住,还在于他个人的人格和操守,让他获得了即使是对手也不得不表示出的尊重。

作为政治家,段祺瑞也有雄心抱负,他的政治理想可以直接找出的证据是1925年9月18日发表在《政府公报》上的一篇文章《内感篇》,还有就是他1926年写的一首诗《策国篇》。

在《内感篇》中,他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战祸纷繁,人民深受倒悬之苦,这都是人为造成的,但其根源在因果报应(难怪他晚年笃信佛教)。中国的立国之本还在孔孟之道,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是不可行的,因为“礼教异趣,服食异式”。

段祺瑞在《策国篇》一诗中,则具体描绘了自己的建国理想: “乡镇聚为邑,联邑以成国。国家幅员广,画省以区域……政府省长设,各国垂典则。邑宰如家督,权限赖修饬。统治成一贯,筹策行奇特……靖共期力行,百司各循职。良善勤讲诱,去莠惩奸慝。言出法必随,不容有窥测。土沃人烟稀,无过于朔北。旷土五分二,博种资地力。兵民移实边,十省两千亿。

内地生计裕,边疆更繁殖。道路广修筑,交通无闭塞。集我国人资,银行大组织。独立官府外,经理总黜陟。发达新事业,随时相辅翊。输入减漏卮,制造精品式,肥料酌土宜,灌溉通沟洫。比户余粟布,孝悌申宜亟。既富而后教,登峰务造极。国际蒸蒸上,谁复我挫折?”文采倒是很不错的,虽然未必是他老人家亲笔所写,但至少这是他的真实心境的表露,这一点得到了史学界公认。文章表达了希望国家能停止战乱,让人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以强大国力的愿望。但终其一生,段祺瑞都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反而让中国陷入越来越大的危机中而不能自拔。

就个人操守而言, 在民国史上,段祺瑞以其罕有的廉洁俭朴获得世人的尊重和称道。他没有别墅、庄园,不为自己购置田产。

段祺瑞治家严格,而且脾气很大,手下的人都战战兢兢,不敢犯错。按前清留下来的规矩,一般大官的门房都有一个规矩,那就是收取门包,否则来办事的人根本连门都进不去。段祺瑞自己大概没少吃这个“门包”的亏,因而他极为痛恨收门包的陋习。如果让他听说手下有人收门包,脾气暴躁的他说不准真能拉出去枪毙了。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尤其是逢年过节的,然而这一套到了段祺瑞这里又不灵了。每逢有人将礼物送到段公馆,门房都会将它们放在内厅门口一个专门的桌子上,等段祺瑞回来决定收不收。而段祺瑞往往是仔细比较,认真赏玩,最后挑一两件最不值钱的留下,剩下的就让手下按照礼物上的名字原物送回。所以在段祺瑞风光的那些年里,能给段祺瑞送礼还能让他留下的,那可是了不得的本事,很多人往往会去请教他们成功的诀窍。

有一次,江苏督军齐燮元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了一个精美的围屏,给段祺瑞送了来。这个围屏上镶有各种宝石,五颜六色,非常漂亮,段家的人喜欢得不得了,甚至睡觉了晚上还偷偷地起来观看,但这个围屏只在段家待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段祺瑞便令人送还了齐燮元。大名鼎鼎的奉帅张作霖有一次给段祺瑞送了一些东北的特产,有江鱼、黄羊等物,段祺瑞坚决不收,送礼来的是张作霖的副官,因为张作霖命令他必须让段祺瑞收下,于是一再恳求,实在推不掉的段祺瑞才收下两条江鱼。还有一次,冯玉祥给他送了一个大南瓜,段祺瑞似乎很喜欢这个礼物,当场就收下了。

段祺瑞为官比较公正,绝对不允许家里人徇私。段家有个老妈子,跟了段祺瑞多年,有一次托段祺瑞的一位姨太太说情,想给她的一个亲戚找个差使干干,没想到刚一开口,段祺瑞就气得大骂起来: “你们卖官卖到我这里来了,好大的胆子。你究竟拿了人家多少钱,快说!”后来,段家的人再也不敢在他面前说什么人情了。

段祺瑞对自己严格,对家里人严格,对手下的人也是一样。他手下有位军需官买了个使唤丫头,但他老婆却经常虐待这个小姑娘,经常将她打得遍体鳞伤。不知怎么段祺瑞知道了,这下子捅了马蜂窝,他的鼻子又气歪了,立即命令将那个军需官抓来严加盘问,还打了40军棍,把那个军需官吓得浑身发抖,连连求饶。段祺瑞骂了半天后,气才消了下去,随后便吩咐手下将小丫头送到后院,让自己的家眷收养起来。

段祺瑞一生酷爱围棋,曾经资助过中国大批的围棋手,除了我们已知的天才少年吴清源外,还有汪云峰和顾水如等,被称作“中国围棋的大后台”。

作为民国年间名噪一时的政治家,段祺瑞不蓄私财,不徇私情,两袖清风,在民国这样一个黑暗年代,无论如何都是难能可贵的!

好了,一代枭雄段祺瑞,咱们就此别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