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容易、结婚难。中国适龄男女的结婚率在下降,更多的男女结不了婚、成不了家,但是离婚率却在上升,更多的婚姻在解体,更多的家庭在破产。中国成为世界离婚大国,中国婚姻和家庭的脆弱性,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影响后代健康成长。
一、世界离婚潮,波峰到中国
在过去的40年里,从欧美开始,刮起了一股离婚风,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离婚大潮。有人说,“饱暖之后思淫欲”,离婚率上升是发达国家的“发达病”,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
最近十几年来,中国离婚,高潮迭起,相对于西方国家的离婚潮,中国在这方面是后浪推前浪,迅速赶超、后来居上,中国从“离婚发展中国家”,迅速变成了“离婚发达国家”。
离婚“加速度”——全球数第一
中国离婚率到底是多少,说法不一。有人说,中国离婚率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有人说,中国离婚率还没有成为世界第一。无论如何,中国离婚增长速度是世界第一,恐怕没有疑义。
张绍明2009年12月在“39%的离婚率说明了什么”一文中指出:中国高离婚率的城市依次如下:北京39%,上海38%,深圳36.25%,广州35%,厦门34.9%,台北34.8%,香港33.8%,大连31%,杭州29%,哈尔滨28%。39%的离婚率意味什么?意味着10个家庭有4个解体;意味着越是发达的地方离婚率越高;意味着离婚率会随着年龄的下降而不断增长。张绍明指出,都说西方性开放,但西方人婚前性自由,婚后性保守,因为毕竟有宗教信仰约束,有社会责任感制约。在中国,没有宗教,也没有信仰,离婚率上升带来的社会问题,比如吸毒、性病、单亲家庭、性乱、个人至上等,会像恶魔一样纠缠,成为社会发展的羁绊。
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说,2006年北京办理离婚登记的夫妻有24952R寸,其中有1/3是在婚后5年以内离婚的,有1/5是在婚后3年内离婚,结婚不到1年就离婚的有970对,大约占4%。还有52对是结婚不到一个月就离婚的。这些闪婚又闪离的年轻人多数属于“80后”。中国独生子女多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太阳”心理,结婚后不能包容,难以相处,婚姻脆弱,很容易解体。
人口专家易富贤在《大国空巢》中说,中国2003年离婚率比1979年增加了5倍。中国人的离婚水平早已经超过了日本和韩国。2002年,北京市的离婚率高达50.90%,也就是说,在2002年这1年,北京市每两对结婚的夫妻,就有1对以上要离婚。一个结婚比例低而离婚比例高的国家,一个离婚成风的国家,在婚姻上的“穷折腾”,其代价和成本是很大的。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成为一些人对现代婚姻的理解。有的年轻人把结婚当做快餐,只要觉得不开心就离婚。2007年,昆明四城区总计有2万余对夫妻喜结连理,却也有6000多对夫妻劳燕分飞。2009年,平均到每天,无锡有23对、苏州有32对、郑州有40对夫妻离婚,成都平均每天106对夫妻分道扬镳。在济南,44.2%的离婚者结婚不超过5年。
“世界离婚潮”,波峰到中国。中国离婚率的增速,数倍于中国GDP的增速。在一些人那里,婚姻诚信的丧失、婚姻责任感的丢失,使婚姻成为一场游戏,使离婚成为一种时髦。
中国式离婚——两种人是主力军
中国离婚大潮中的“弄潮儿”,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80后”年轻人群体;一种是“成功后”中老年群体。这两类人占了离婚人群的绝大部分。
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可是,先富裕起来的那部分人却先离婚。西方学者认为,经济发展状况与离婚率成正比,经济萎缩时离婚率下降,经济繁荣时离婚率上升,中国的情况证实了这一点,在中国,正是先富起来的那批人,成为中国离婚大潮的领潮人。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的离婚率很低,1978年统计的离婚率仅为3.4%。1998年,这个数字上升到13.18%。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离婚率急速上升,其特点是中年、老年的离婚率高于任何其他年龄段的人。离婚最集中的三个年龄段依次是:40~44岁、50~54岁、60岁以上。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三个年龄段的人的经济地位变动最明显。到90年代,夫妻的年龄差距也开始拉大,90年代中期丈夫比妻子大10岁的比例,比1987年增加了14.5个百分点,这种“大男小女”的婚配状况,一般都是男子富裕以后,与原配偶离婚后再婚而形成的。
“80后”年轻人不仅成婚难,而且已经成婚的,婚姻危机严重,婚姻周期短暂,成为离婚率最高的一代。“80后”年轻夫妻如何“经营婚姻”,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课题。由于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属于我行我素的“独立大队”,个性强,不懂得忍让、协商和妥协,缺乏生活能力,不善于应对家务纷争,像不满意对方烧的菜、洗碗应该谁来干这样的芝麻粒问题都可能闹成轩然大波。在这个群体中,婚姻难以成为爱情甜蜜的继续,婚姻往往成为埋葬爱情的坟墓。
中国式离婚,是“成功中老年”的天堂,是脆弱“80后”的情伤。
离婚率高起——“婚灾”危害难以承受
离婚,对于某些个人可能意味着一种摆脱和解放,但是高离婚率,对于整个社会绝对是一种危害,是一种“婚灾”。
高离婚率,导致女性犯罪率上升。在离婚大潮中,被淹没的受害者主要是妇女和孩子。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项调查指出,家庭破裂对女性心理的打击相当严重,近年来该市法院受理了两万件离婚案,近七成被判决离婚,一些迫不得已离婚的妇女采取极端的报复行动;另一些妇女则陷入婚姻失败的阴影中不能自拔,又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自暴自弃,被人唆使、摆布,跟随不法分子犯罪。
高离婚率引起的婚姻家庭问题,使未成年人犯罪率攀升。据对深圳市200名犯罪青少年的家庭背景调查,家庭结构严重残缺的占39%,家庭暴力现象突出的占44%。其他类似调查也证明了同样的事实。
高离婚率危害家庭、危害后代、危害社会,这不仅是中国现象,而且是世界规律。单亲家庭罪犯多。孙云晓在《拯救男孩》一书中指出,根据美国父道组织的调查数据,尽管只有20%的未成年孩子住在单亲家庭中,但是青少年犯罪的数据表明,。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美国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人,是来自“无父家庭”,90%的无家可归和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戒毒中心有75%的青少年来自无父家庭,80%的强奸犯的动机来源于无父家庭转移的愤怒。美国婚姻与教育专家认为:“缺乏父爱的男孩,会成长为危险男人。”
奥巴马——太多的父亲像“男孩”
2008年6月15日是“父亲节”。在这一天,时为美国总统候选人的奥巴马,在芝加哥发表的竞选演讲中说:“在建立我们生活所依附的基石中,最重要的基石是家庭。父亲是孩子的教师和教练,是生活的导师和模范,是成功的榜样,也是推动子女走向成功的人。”“有太多的父亲不在其位,有太多父亲失踪,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他们的行为举止,更多的是像个男孩,而不是像个男人。”“统计资料告诉我们:生活中没有父亲的孩子将来落入贫困或犯罪的可能性高出5倍;将来弃学的可能性高出9倍;将来被关进监狱的可能性高出20倍。由于父亲的缺席,我们社会的基础变得更加薄弱。”
奥巴马的“父亲论”,把父亲在保持家庭完整和后代健康成长中的地位作用,阐述得十分深刻。美国男人对于父亲的崇尚是一种优良传统。
1924年,美国第30届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提议把父亲节规定为全国性节日,以便促进父亲与子女的关系更加密切,也提醒已为人父的男人们牢记父亲的使命与责任。一些美国男人所具有的“父亲风范”,在父亲节这一天的突出表现,甚至传为美谈。1942年,麦克阿瑟居然离开硝烟弥漫的战场,从统领千军万马的统帅岗位,去参加一个“优秀父亲”颁奖大会,去领取一个特殊的奖励——“优秀父亲奖”。他在领奖台上发表感言:“没有什么比由全国父亲节委员会给予我这一荣誉更使我感动的了。从职业来说,我是一名士兵,我对此感到无上光荣。但是我感到更自豪的是,我是一名父亲。”麦克阿瑟作为父亲的责任心,和他作为统帅的责任心,是合而为一的;他对家庭的使命感和他对国家的使命感,是融为一体的。忠于国家和忠于家庭,当一个好统帅和当一个好父亲,都是他的人生目标,都是他的神圣追求。
一些国家的政府,创造条件让父亲有时间和精力履行职责。例如1995年瑞典实施《父亲法》,规定在婴儿出生后,父亲必须请一个月的假,在家帮助妻子照顾婴儿,否则将不能享受政府给予的一个月的薪水津贴。挪威也通过《父亲法》,强调父亲必须请一个月假照顾新生婴孩。美国1985年建立“全国父亲网络”,日本有“儿童发展与父亲作用委员会”,都是推动父亲尽责任的组织形式和方式。
在中国,有的父亲为了孩子的成功,不惜自己作出牺牲,体现了高风亮节。在朗朗9岁的时候,父亲为了陪同儿子去中央音乐学院学习钢琴,辞去了沈阳市公安局的工作,并且在北京的一间筒子楼里陪同朗朗学习钢琴。虽然朗朗父亲的做法不一定值得每个家长仿效,但这种为孩子的成长高度负责的精神却是感人至深的。
二、讨伐婚外情,打赢“婚姻保卫战”
一个国家的最高利益是国家安全,这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底线,为了国家的安全,要同“军事入侵者”进行殊死决战;一个家庭的最高利益,是婚姻安全,这是家庭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底线,为了婚姻安全,要同“感情入侵者”进行决战。同“军事入侵者”进行的“国家保卫战”,同“感情入侵者”进行的“婚姻保卫战”,是关系到“国破”和“家亡”的大问题,具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质,是可歌可泣的“正义战争”。
进行“婚姻保卫战”,首要任务是讨伐“婚外情”,因为婚外情是感情入侵的主要力量,是破坏婚姻与家庭的头号杀手。对婚外情要实行“零容忍”,对婚外情决不能留情,任何对婚外情的同情和留情,都是对正常家庭和婚姻的残酷和无情。
“最不道德”——92%的美国人鄙视婚外情
婚外情,是一种比毒品更具诱惑力的毒品,婚外情使人上瘾,使人疯狂。婚外情使当事者迫不及待地等待“下一次”的到来。婚外情,是一种充满激情、背叛和痛苦的情感,婚外情是一种社会公害。
正由于婚外情在西方国家泛滥过,所以深受其害的欧美国家,也都在文化和道德的战线上对婚外情展开了战略反攻,对婚外情进行围堵、围剿。全球婚外情调查的第一个实施者德鲁克曼指出:“西方社会这几年对于婚外情的忍耐度一直在下降。现在的西方社会,在婚姻忠诚的问题上变得十分严苛。”
2009年,美国盖洛普民调机构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美国92%的受访者认为婚外情最不道德,甚至比人类克隆更恶劣。
2010年5月,在《今日美国报》公布的一组数字表明,40年前,63%的男性和73%的女性认为婚外情是“错误的”,而如今这一比例分别上升为78%和84%,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对婚外情疾恶如仇。婚外情,已经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严打”婚外男——北欧女重拳出击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北欧是一个性观念十分开放的地方。在丹麦,流浪汉嫖妓,是由政府埋单的。瑞典“天体浴场”的密度,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北欧人对于婚姻是非常保守的。瑞典王室小公主订婚后,男友被曝光有个“小三”,结果是“皇家婚约”迅速作废。愤怒暴打高尔夫球星丈夫“老虎”伍兹的女人,也是瑞典太太。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斯特林伯格表示,无论是从欧洲人所信仰的宗教的角度,还是从女权主义兴起时所约定俗成的对婚姻的尊重来看,北欧人都是不会宽容婚外情的。在道德层面,结婚与同居还是有差别的,对于已婚者而言,婚外情是最不道德的事情。一旦发生婚外情,按照瑞典全国妇女组织的统计,离婚率高达87%。
丑化“原配”是缺德——美化“小三”是无耻
中国“二奶”风光、“小三”横行,重要原因是中国婚恋舆论中逆流泛滥。婚外情本来不道德,却成为一种“不伦文化”,在社会蔓延。这些年,关于隐私、外遇的报道和文艺作品蔚然成风,银屏上涉及“第三者”的故事十分流行,一些描写婚外情的影视作品,都收视率很高、煽动性很强,成为进行婚外情具体操作的案例教学。其特点是对“第三者”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谴责转为同情兼隐隐的赞美,其效果是赚取人们对于婚外情的理解和同情。有的电视剧干脆将妻子描述成非常讨厌、令人难以忍受的庸俗妇人甚至泼妇,而第三者却知书达理、善解人意,是将男人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的“天使”。还有人公开撰文,为婚外恋辩护,认为不包容第三者就是观念落后、思想陈旧,声称“第三者”对当代中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