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国医疗何处去
145195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千百年来,“病有所医”一直是国人的梦。健康权从来就是一项最基本的人权,医疗卫生制度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这健康公平就自然而然成了社会核心价值的体现和公平正义的象征。

以前,我们虽然比较贫穷,可是却构建起来了一个覆盖城乡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维持了农村医疗机构的运行,保证了公众对于医疗服务的可获得性。后来,社会变革了,原有的医疗卫生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于是就像在经济领域一样,医疗方面的大变革也开始了。因此,就有了同经济改革一样的“给政策不给钱”,有了围绕“医院掉到钱眼儿里”的大争论,有了医药分家,有了出售医院等一系列医疗改革手段,医院还被要求“以工助医”、“以副补主”。在这样的情况下,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就涌现出来了,还出现了有病不敢去医院就医甚至不敢得病的群体,出现了穿梭在医院中的医药代表,出现了真、假专家身后的庞大利益群体。于是,公众的医疗费用增长就超过了收入的增长,看病贵和看病难一时间成了社会问题。

然后在2005年,就有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那份医改研究报告,说医改已经不幸撞上了南墙,失败了。报告中还说,整个医疗体系的公平性下降,资金投入的效率低下,医疗卫生体制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的倾向。由于政府管控在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严重缺位,财政对于卫生方面的投入逐年减少,很多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过度趋利,加剧了公众看病就医的负担。有的地方政府为了甩掉包袱,甚至把医疗机构一卖了之,放弃了政府的责任。

再后来,医改就突然改变了节奏,市场化不再成为变革的方向。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的一轮医改方案又出台了。

事实上,只有让医疗卫生事业回归公益,同时把属于市场的那一部分真正地还给市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看病就医难题。。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他们关注的只有一条,那就是“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什么时候彻底解决?在旧的医改过程中,也曾经提出过要维护公益性质,但最后却是南辕北辙。不少医院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到处伸手,不仅要沾公共财政的光,还要沾市场的光。

因此,人们还是担心,新的医改有没有走回头路的可能?会不会像旧医改那样导致公众看病更贵、更难?大家都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