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楼市何处去
14519300000006

第6章 谁是房价暴涨的吹鼓手(1)

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发户

中国房地产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发户。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支柱主要是钢铁、石油、煤炭、机械、纺织等工业,当时根本就没有房地产这个项目,人们对这个行业也没有什么概念。每年美国人评选世界富豪的时候,将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等选进去,人们才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个产业,而且这个产业还能出富翁。

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房地产开始在国内出现,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慢慢登上属于自己的舞台。一些后来威震全国的企业在此时纷纷破壳而出,但是当时也仅仅是破壳而已,距离后来的长大成人、呼风唤雨还有很远的距离。后来大名鼎鼎的万科,当时正忙着在深圳开超市;后来威震中国的保利,第一个地产开发项目还在图纸上;后来叱咤风云的招商,也不过刚刚走出深圳;至于再后来的恒大、绿城、碧桂园等超级大佬们,更是还在娘胎里转筋。

中国房地产业真正的起飞应该从1998年开始。这一年,中国房地产业发生了一起改变格局的大事,那就是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

国家将以前按照福利发放的住房分配制度,改成按照货币发放,这样就凭空制造了一个空间非常巨大的市场。

1998年前,大部分城市居民获得的房子一般都是依靠单位分配,一般都是单位建好房子,然后按照级别、资历等标准分配给单位员工,因为这种分配方式具有极大缺陷,积累了深厚的社会矛盾,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入,这种完全计划的手段越来越不得人心。

1998年的改革,将这种分配制度摒弃,然后将住房福利以货币的形式分配给各单位员工,这样一来就催生了一个巨大的空间。以后想住房子,自己买吧,单位不管了。但是单位也不是完全不管,单位给你钱,比如从前你一个月挣一千块钱,现在给你两千,条件是房子的事情自己解决。可是城市的居民不可能自己去建造房子,既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时间,而且即使你有能力和时间也没有用,你没有地方可以建,因为城市的土地都是国有的,不可能卖给你土地让你私人去建房子。

这样,城市居民如果想获得自己的房子,就只能从市场上去买,而这个凭空出现的巨大市场,立刻就催生了一轮房地产业波澜壮阔的大跃进。中国的这个房地产市场有多大呢?可以说是世界之最。以面积一千平方公里,人口只有七百万的香港为例,这个面积只有大陆万分之一,人口不过百分之零点五的弹丸之地,1997年巅峰状态房地产市值达到了七万亿,资产十亿美金的超级富豪有十多个人。而1997年中国的经济规模也不过七万多亿,资产超过一亿美金的都寥寥无几。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潜力,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潜力仅仅是潜力,潜力如果发挥不出来只能是潜伏,而催动中国房地产市场从潜伏状态一跃而起的应该归功于2004年实现的土地“招拍挂”制度,这个制度的详情后文会有涉及,所以这里只简单说一下这个制度对推动房地产发挥的作用。

地产大嘴任志强曾经说过,“招拍挂”制度是中国房价暴涨的罪魁祸首,无论是否同意任志强的观点,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从中国地产市场的土地使用权施行“招拍挂”之后,中国的房价确实实现了起飞。2004年的时候,中国各大城市房价普遍在四位数,只不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线城市在五六千,而郑州、太原、成都等城市的房价在三两千而已。施行“招拍挂”制度六年后,中国的房价潜龙腾渊一飞冲天,地产企业们也是赚得风生水起盆满钵溢。

进入21世纪,得益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持续膨胀,中国房地产业更是衔枚疾进日新月异,成为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产业。从2005年开始,中国房地产投资一直占到中国城镇固定投资的15个百分点以上,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最大直接推动力。

从此以后,房地产业在中国经济构成中的比重直线上升,从一个可有可无的边缘产业直线上升到当前国内的第一产业。2009年,中国的经济规模为335353亿,而同期中国商品房销售额达到43995亿,也就是说2009年中国房地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了13个百分点,成为货真价实的第一产业,也是不折不扣的经济支柱。

2010年第一季度,海南省GDP增长高达25%,在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区中排名第一。位列海南第一的是琼海市,GDP增长达58.7%,省会海口增长26.9%,为十年来最大增幅。与此同时,海南省第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36.9%,全国排名第一,海口、三亚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连续三个月居全国前两位。

这,就是房地产的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

中国房地产业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一个数字上,不仅仅是占到国民经济13个百分点的超级比重,不仅仅是占据了城镇十五个以上的固定投资,不仅仅是每年提供几百万个工作岗位,不仅仅是制造成千上万的亿万富翁,也不仅仅是每年提供大量税收,制造巨额的GDP数字。经过多年发展,房地产业已经深深和中国的经济整体融为一体,成为贯穿上下游,打通各个关联行业的经济基轴。

房地产业是一个中间产业,这个行业如果发展好了,可以起到很强的带动作用,既可以带动上游的产业,更可以促进下游的产业,还能增大第三产业的经济版图,优化中国的经济结构。

房地产第一需要的是土地,从地产业诞生之日起,就在中国催生了一个土地经济。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总额达1.3万亿元;2008年,因为经济危机的原因,全国土地出让收入有所下降,但仍达到了9600亿元;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金再次突飞猛进,达到创纪录的15000亿元,同比增加140%。这笔钱对于地方政府具有生死攸关的作用,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财权大幅缩水,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现在土地出让每年可以为地方提供巨量的现金奶牛,对于维护地方政府的运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这个土地出让金都让政府给拿走了,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并没有起到一个积极作用。房地产业真正对社会经济的积极意义体现在对上游产业的拉动。我们可以拿汽车产业和房地产业类比,在美国、日本和德国等西方先进国家,汽车产业曾经是或者现在依然是重要的支柱产业。比如日本汽车工业一年的产值不过几千亿美金,也就十几个百分点,所占比例甚至还不如电子竞技产业,但是汽车工业对于日本有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对经济的拉动远远超过本身所占经济版图的份额,是日本不折不扣的第一产业。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汽车工业对上下游产业的影响,一辆汽车由发动机、底盘、玻璃、轮胎、导航仪、音响等几万个零件组成,这些零件的生产和制造涵盖了国民经济的多个领域,直接带动了钢铁、化工、电子、机械等行业的发展。而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同时也促进了相关行业的进步和升级,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莫大好处。

而房地产业和汽车工业非常类似,同样具有强大的带动能力。

建设一栋房子需要大量的钢筋、水泥、玻璃、沙石、铝材,可以强力带动钢铁、冶金、建材等工业的发展;装饰一套住宅,同样需要大量的油漆、木材、布料、面板等,可以强力带动纺织、化工等工业的发展;而在居住之前,又需要购买大量的家具、家电、工艺品等,又可以带动我国的家具、电子等轻工行业的发展;在房屋的建造过程中,还需要大量的汽车、机械、安防等设备,还可以间接带动机械、汽车、物流等行业的发展;在房屋的销售过程中,又可以带动商贸、金融等行业。

所以说房地产业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核心产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支柱产业,无论我们是否喜欢,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就是,房地产业发展好了,许多关联产业都沾光,房地产业发展不好,许多关联产业都跟着倒霉。

在中国房地产业高速发展的这些年,和房地产业具有高度关联度的产业也高速发展,1998年,中国钢铁产量只有一亿吨,2009年,产量达到骇人听闻的5.7亿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被中国的房地产业所直接消耗,有一部分被制造成机械、汽车、设备等被房地产业所间接消耗。

1998年,中国的金融业在世界版图上微不足道,四大银行的规模加在一起不如一个花旗,但是同样受益于房地产业的发展,中国金融业的贷款规模和资产规模急剧上升,在十年时间内实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弯道超车。2009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全部进入世界前十,其中工商银行排名第一,市值超过美国花旗银行的十倍。而在工商银行的业务构成中,和房地产业关系密切的房屋按揭贷款占据了相当比例。

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房地产业已经和许多关联行业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2010年4月19日,在“国十条”出台后的第一个股票交易日,地产板块因为利空的影响全盘下跌,结果地产股的下跌迅速带动了钢铁股和银行股的下跌。原因很简单,市场对房地产市场的前景悲观,而这种悲观的气氛迅速传导到地产业的上游钢铁业和下游的金融业。

所以,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房地产业所以这么嚣张,是因为确实掌握了当前中国经济的命脉,从某种程度上说,房地产业事实上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

房地产业目前是中国第一大产业,占据GDP的十几个百分点,钢铁工业是一切工业的基础,具有极强的战略意义,金融业是中国经济的灵魂,是国家经济的重中之重,三个行业加在一起,甚至可以左右中国经济发展的局势。

形势就是如此,所以这么多年房地产业畸形发展,楼价暴涨的幅度远远超过实际价值,虽然每年政府都进行调控,但是一直没有采取实质性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央政府要考虑整体经济发展形势,地方政府要考虑卖地的一万多亿人民币,各个行业多多少少都是房地产业的受益者。

房地产挟天子以令诸侯,确确实实成了一个无人敢动的角色。

地方政府,一年卖地—万亿

中国房价的连年暴涨,已经成为社会公害,政府从2004年开始,几乎连年出台控制房价上涨的政策,但是六年过去了,房价上升了至少六倍。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呢?

一方面,暴涨的房价像老鼠过街一样人人喊打,而另一方面,已经暴涨的房价还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升高,两个激烈的矛盾能够长期共存,背后的原因昭然若揭,那就是部分在房市暴涨中获益的地方政府的鼓励和纵容。

事实证明,经过多年的磨合、博弈和协作,部分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已经结成了利益联盟,当今房价暴涨中最大一块利益,已经为地方政府所拿走。一个最明显的证据,就是这些年随着房价暴涨而水涨船高的政府卖地收入。

众所周知,自从1994年中央进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了,因为以前掌控的财权大部分被中央政府拿走,而地方的开支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

来钱的地方少了,花钱的地方多了,地方政府的压力越来越大,虽然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但是苦无生财之道。狗急了会跳墙,兔子急了会咬人,地方政府急了,也只能寻些生财之道。开始的时候,一般都是小打小闹地乱罚款、乱收费什么的,但是这些行径银子拿得不多,挨的骂可不少,地方政府的日子过得非常尴尬。

这种情况在1998年以后,才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爆发,为地方政府提供了一条稳定而充沛的财政来源,这个来源中最大头的部分就是卖地,其次就是审批过程中各种收费,再次就是房地产业直接提供的各种税收。

尤其是2004年中国土地出让制度实行“招拍挂”以后,政府完全垄断了土地供给,土地出让金就成为地方政府口中最肥的一块肉。

从2004年开始,地方政府卖地收入开始直线上升,从开始的几百亿,上升到几千亿,甚至上万亿。2007年地方政府卖地第一次超过一万亿元人民币大关,2008年因为经济危机,这个数字有所下降。2009年中国土地出让金再次飙升,轻松超过15000亿元大关。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字,2009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六万多个亿,地方政府卖地收入占到了全国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而在地方政府单列的财政收入中,卖地的比例还要高得多。

2009年,北京财政收~.2026个亿,而卖地收入928个亿,占到了全部财政收入的45%。上海2009年财政收入2450亿,卖地收入1043亿,比例也占到了40%左右。二线城市的杭州卖地收入1054亿,更是排名全国第一。天津受益于滨海开发区的建设,卖地收入排名第四。广州仅一块“亚运城地王”就卖了255亿,土地出让金收入暴涨三倍,位居第五。

无论是否承认,依靠卖地财政供养的地方政府,已经很难再走回头的路,地王争霸战,央企在行动

2010年3月15日,在“两会”结束后的第一天,北京一天成交6块土地,卖地收入达143.5亿。其中三个新科“地王”就贡献了大部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