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乐书没有想到自己带兵准备过来打仗的,结果仗也没有打成,楚军就退兵了,心里有些不甘心,于是就去攻打与楚国结盟的一个小国蔡国。蔡国国君看见来意不善的晋军吓坏了,赶紧向楚国求救。楚国本来并不打算和晋国军队硬碰硬,但盟国来求救,又不好不理会,只好派公子申和公子成各自带领自己所管辖的两个县的人马去救蔡国。
当楚军和晋军在蔡国境内相遇时,晋国两名大将赵同和赵括向主帅乐书请求带兵前去和楚军作战。乐书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将一部分人马交给了两个将军。乐书的谋士知庄子、范文子和韩献之听说后一起来见乐书,并劝阻他说:“我们这一次的任务是解救郑国,现在楚军已经从郑国撤走了,而我们却因为楚军没有和我们打仗而去攻打蔡国,这是把正义的援助变成了可怕的侵略,这样一来就激怒了楚国,所以他们才派兵来救蔡国。现在情况对我们很不利,对方只不过是两个县的兵力,赢了也没有什么光彩;如果我们输了,就会成为我们一生的耻辱,那就更没有脸面回去了。与其这样,还不如我们现在就退兵回国比较好。”乐书听了这几位谋士的话之后,认为非常有道理,于是就命令停止对楚军发起攻击,准备撤军回国。这又引起其他主战派的反对,他们说:“将军,我们认为只有大多数人的看法一致,才能取得成功。现在在您的手下有十一个谋士,只有三个人不同意和楚国打仗,另外有八个人同意,您为什么只听少数人的意见呢?”乐书听了很严肃地回答说:“正确的意见才能真正代表大多数人的意见。这三位先生虽然人数少,但他们都是我们晋国有名的贤能之士,他们的意见就代表着大多数人的意见。你们怎么能说我没有听从大多数人的意见呢?”
于是,乐书没有理会主战派的意见,下令晋军立刻撤军退回了本国。两年之后,乐书又率兵攻伐了蔡国,同时还对楚国进行了小规模的袭击。知庄子他们三人通过对局势的分析和对敌人情况的深入了解之后,建议东书应该暂时停止攻伐楚国,而要将目标转向另一个国家沈国。乐书认为他们说得很对,于是就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由于乐书有着宽阔的胸怀,所以他才不会只听多数人的意见,而是只听取正确的意见,以至于当时人们都称赞他说:“乐书在听从正确的意见时,他的感觉就像是水向低处流一样的自然。”煮豆粥送麦饭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成立了新朝,大肆屠杀汉室宗亲。全国到处都有不少起义军起来反抗,其中有一支队伍就是汉室宗亲刘秀带领的,后来刘秀重新夺回了政权,成了东汉的开国皇帝,历史上称之为汉光武命。
刘秀开始起兵的时候,他的士兵是很少的,势力也比较单薄,更没有谁给他财务上的支持,所以他的队伍生活都比较艰苦,还常常饿肚子。许多刚开始跟着他的人,因为吃不了这些苦而离开了他。刘秀虽然觉得很难过,但他从来没有怪过这些人,因为自己这里的条件的确太苦了,别人希望过得好一点也是情有可原的。可是,在他的队伍中也有一些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他的人,主簿冯异就是其中一员。任凭条件再艰苦,生活再困难,他也从来没有埋怨过,始终对刘秀不离不弃。
有一次,刘秀带着自己的队伍行军,晚上休息的时候,大家都没有东西可以吃,士兵们又冷又饿,刘秀看着心里很难过。冯异什么也没有说,而是默默地四处去寻找东西,最后还真找到了一些大豆,于是就给大家煮了一大锅的豆粥。士兵们吃完了这些粥,肚子没有那么饿了,身上也是暖暖的。还有一次,在行军时遇上了大雨,士兵们一个个被淋得湿透了,冻得直打哆嗦,又是冯异给大家找来了一些稻草,点上了火,供士兵们烤干衣服取暖,接着又煮了一些麦饭给大家吃。大伙对冯异都十分的感激,刘秀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对冯异的印象十分的深刻。
刘秀当上皇帝之后,对所有的功臣都有封赏,冯异也不例外。当时的关中出现了一些动乱,刘秀就派冯异带兵前去讨伐。冯异凭借自己的才能,迅速指挥部队控制了局势,很快就将这场动乱给平定了下来,很好地完成了刘秀交代的任务。
冯异的这些功绩越大,刘秀对他的封赏就越重,给他的权力也越大。这时有人给刘秀上书,指出如果让冯异再这样扩张势力的话,恐怕冯异会造反,建议刘秀削弱冯异的权力,收回他的兵权,这样才可以消除可能出现的隐患。刘秀看了这篇奏章后,不仅不信,还将这个奏章给冯异看了,当时把冯异吓了一跳,连忙向刘秀表明自己的心意。刘秀反过来安慰冯异不要紧张,自己是绝对不会相信奏章上所写的东西的,自己将这个奏章给他看的原因,是向冯异表明自己对他的信任,也希望冯异千万不要起疑心也不用担心。
后来有一年,冯异离开自己的驻防地长安,来到了京城所在地洛阳朝见汉光武帝。在朝廷上,刘秀指着冯异告诉自己的大臣们说:“这就是我起兵时候的主簿。他为了帮助我,在我创业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清除障碍,使我能够成功地建立东汉王朝,后来又替我平定了关中,是我最重要和信任的人。”朝见之后,刘秀还赐给了冯异许多财物,同时还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里刘秀告诉冯异,当初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冯异为自己煮豆粥送麦饭的事情自己一直还记得,对于当初的那份深厚的情意,自己到现在都没有报答完呢!
自食恶果
五代十国的时候,东魏丞相高欢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侯景。这人十分聪明,带兵打仗很有谋略,但为人却十分傲慢,总认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人,没有把别人放在眼里。他常常告诉高欢说,只要能给他三万人马,他就可以打过长江去,将南朝的皇帝萧衍给活捉过来。高欢没有听他的,只给了他十万人马,派他去镇守河南。
侯景临走的时候悄悄对高欢说:“丞相大人,我现在准备到河南去了。为了防止出现意外的情况,以后大人给我写信的时候,请在信上面加上一个小点,这样我就可以分辨是不是大人写的信了。”高欢答应了侯景的要求。
几年之后,高欢得了重病即将去世。他嘱咐儿子高澄说:“我可能不久就要离开人世,这个侯景是一个很不好对付的人,他非常自大,对别人都看不上眼,除了我之外,就只有慕客绍宗能够对付得了他。我死之后你一定要重用慕容绍宗,否则就会出大乱子。”高澄点头答应了。
高澄知道侯景瞧不起自己,因为侯景曾私下扬言说,一旦高欢去世之后,自己是绝对不会听从高澄的指挥的。高澄为了以防万一,就想趁父亲还没死之前,将侯景的兵权给夺回来。他冒充自己父亲的笔迹写了一封信给侯景,要他立刻赶回京城。
侯景接到这封信之后,见上面没有约定的小点,就知道这是一封伪造的信,于是假装生病了,没有回京城去。第二年,高欢去世了,高澄接替了父亲的位置。侯景知道高澄不喜欢自己,现在高澄掌权之后一定会对自己不利,于是就下决心背叛东魏,想去投靠西魏。可西魏的丞相宇文泰知道侯景是一个很狡猾的人,为了防止出现万一,宇文泰同意侯景来投靠自己,但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要派大军去接管侯景的地方,同时要侯景交出自己的部队,然后到长安去拜见孝静帝。侯景没有办法接受这样苛刻的条件,谈判破裂了。
这时,高澄已经知道了侯景叛变的消息,于是命令慕容绍宗率兵前来攻打侯景,并让中书侍郎魏收写了一篇讨伐侯景的文章,谴责侯景的叛变行为。这样一来,侯景就陷入了东西双面夹攻的境地,日子非常难过。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侯景改向梁朝投降。梁武帝萧衍很快同意了侯景的请求,派兵北上前来援助他。
高澄见梁武帝居然出兵帮助侯景,认为他做得很不理智,于是就让魏收写一篇文章给梁武帝 。
在这篇文章里,高澄告诉梁武帝,如果梁朝不派兵援助侯景并且将侯景交给自己的话,就好像釜底抽薪那样,可以从根本上将这个留下来对谁都没有好处的侯景彻底铲除掉。可惜梁武帝没有听进高澄的话,仍然出兵援助侯景 。于是慕容绍宗继续领兵南下,并与前来支援的梁朝军队打了起来,很快梁朝军队就慕容绍宗指挥的东魏军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回。然后慕容绍宗又继续指挥军队前去攻打侯景,经过几个月的围困,侯景军队的粮食被消耗完了,终于被打败了。侯景只带了少数的部队投靠梁朝去了。
投降梁朝的侯景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又在梁朝造反了,并带兵攻进了梁朝的京城建康。梁武帝萧衍又恨又悔,一气之下去世了。侯景趁机自己当了皇帝。可是没多久,侯景也被他的手下给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