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与野生动物共舞
14518500000010

第10章 哭泣的生灵(2)

中国有3种熊类,分别是黑熊、棕熊和马来熊。根据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调查,其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是黑熊,约有46000多只,分布于中国的东北、西北、西南和华南的14个省区。棕熊约有14000多只,分布于东北、西北和西南的9个省区。马来熊约380只,零星分布于云南西南和西藏东南的局部地区。

黑熊和棕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长期以来一直缺少科学的调查。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行调查时,发现黑熊在我国的分布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来连续成片的分布区,已被割裂为东北和西北两大块及东南的破碎区。近百年内,棕熊已从华北广大地区消失,并已在近几十年从东北的整个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大部绝迹。

在我国的传统认识中,熊是一种害兽,特别是黑熊,在一些山区,由于损害庄稼和果树而为山民所深恶痛绝。因此,熊一直是一种受到猎杀的动物。同时,熊胆作为一种中药,已被利用上千年。这样,一方面,因为熊类自身的破坏性和药用价值,被人们猎杀;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剧增,森林的砍伐,适宜熊类栖息的环境逐渐丧失,在大多数地区,熊已经不存在了。

黑熊

四川和甘肃的岷山山系,是黑熊种群数量最多的地区,估计有15600只黑熊;四川和西藏的大雪山,估计有20000只黑熊,其中四川约占半数;云南、陕西和黑龙江的黑熊不多,估计每个省约为2500只。专家认为,中国的野生黑熊种群数量虽不丰富,但并未进入濒危状态,有的专家认为只是易危种。

在东北地区,过去民间关于“黑瞎子”的故事很多,随着黑熊的减少,关于“黑瞎子”的民间记忆,也将逐渐淡漠。当一种野生动物从人们的视野和记忆中消失时,既是这种动物的悲哀,也是人类的一大损失。

随着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黑熊和棕熊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熊作为一种资源动物,熊胆的价值一直对人们有很大的诱惑。养熊取胆,作为一种产业在许多地区,成为人们发家致富的门路。

黑熊身背取胆的铁盒20世纪80年代,朝鲜发明了用活熊取胆的方式来获取胆汁,很快这种技术就传入中国。那时,《野生动物保护法》尚未实施,在中国境内很快就出现了大量的黑熊养殖场,饲养黑熊的总数超过一万头。

活熊取胆是极其残酷的,通常是给熊的体内植入一根直接向外输送胆汁的导管,伤口长期暴露,永不痊愈,拯救被虐黑熊经常感染。有的熊还被迫穿上金属“马甲”,以防它们疼痛难忍时将体内的导管拉出。这种植入手术既原始又不卫生,对熊是一种极大的伤害。被关在养熊场里的熊,经常发出无助的呻吟声。

这是一位动物保护组织成员在福建武夷山下的一个村庄里看到的惨状:一只黑熊关在一个极其窄小的铁笼里,它的全部活动就是只能前进或者后退。它的腹部,被人埋进一根金属管子,管端接着细长的橡皮管,直通到笼下的一只玻璃瓶。瓶里有一些黄色的汁液,原来那是熊的胆汁。可怜那黑熊被如此地困在铁笼中,浑身黑毛乱蓬蓬,没有一点光泽,瘦成了狗样。也不知是愤怒还是伤心,见了我们就发出阵阵凄厉的吼声。主人面带喜色地告诉我们,这只熊给他带来了的巨大经济效益。它吃的是地瓜,生产的是黄金!据说这样取胆汁可以活两三年,远比直接杀熊取胆要合算得多。

影视明星莫文蔚看望黑熊“儿子”我国自1989年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后,在熊类圈养繁殖研究、胆汁引流技术、圈养设施和疾病防治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发展。“拯救黑熊”行动将许多生活在恶劣条件下的黑熊救了出来,逐步形成了符合要求的养熊产业。国外的动物保护组织和有关专家,对中国的养熊业在熊的来源和养殖管理上仍有不同声音。

目前,我国仍有约7000多只黑熊承受活体取胆汁的痛苦。亚洲动物基金的人员表示,健康的黑熊胆汁呈明亮的黄色,但由中国大陆这些养熊场的黑熊所抽出的胆汁,则是黑色呈泥沙状,可能因为黑熊的伤口长期外露,使胆汁含有粪便、脓水等,却被制成治肝病的药物、痔疮膏等产品,很不卫生。

对于一种动物的利用,既要不影响其野生资源,又要使动物的生活不受虐待,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一些专家认为,应该彻底终止养熊业,有多种中药可以代替熊胆,而且比较便宜,例如黄连、银花等,应该杜绝养熊业,以保障消费者及黑熊的健康。

愤怒的熊掌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如果单从孟子这句话推算,中国人把熊掌当佳肴的历史至少有两千三四百年了。

西周时《穆天子传》中称熊罴为瑞兽,西汉司马相如《谏猎书》中,则称熊罴为“逸才之兽”。早时猎到熊,一般都以重礼献于君王,史书上多见贡献的记录。《周礼》记载:“田猎则设熊席以众,尚毅也。”古人称“居则狐裘,坐则熊席。”当时熊席多为君王所设,而熊席则都以食熊掌为中心。熊之美在其掌,吃熊掌因此也往往是权势的象征。然而熊掌因为皮厚肉粗难熟,因此有纣王因为吃熊蹯不熟而杀厨人的故事。晋灵公因为熊掌没酥,不光要杀厨子,杀完还要装畚箕中,让女仆拿着过朝示众。

按照中国传统观点,熊掌好吃,在其膏腴。前后掌相比较,后掌肉粗,好吃在前掌。因为熊性轻捷,能攀缘上树,前掌要比后掌灵活。冬眠时不再进食,饥则舔其前掌,所以唾液精华浸润的也是前掌。而冬眠时,又吃熊掌是中国人独有的习俗必有一只前掌抵住谷道(肛门),另一只专供吃。所舔之掌,一说牡左牝右,另一说一年一换,比如说今年用左掌明年必用右掌。所以,古人告诫,烹熊掌时,一对掌,一定要两只分锅而炖。据说用以抵谷道的那一只,炖好后总有隐隐的臭味,所以总是其一可食其一不可食。

有意思的是,除了中国人,世界上没有哪国人专门吃熊掌。

有人就国外有没有人专门把熊掌做成一道菜的问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像中国人这样抱着猎奇、炫富和补身子心理吃熊掌的现象几乎没有,国外对中国有人吃熊掌也感到惊讶。中国餐饮界人士和营养专家都表示,熊掌绝不应再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熊掌的味道“跟肥猪肉也差不多”,滋补的方法有很多种,何苦跟法规和熊过不去呢。

看上去很蠢笨很凶猛的熊,其实在很多国家都有特殊的地位。在俄罗斯,由普京组建的“统一俄罗斯”党的党旗党徽中,有一只肥硕的大熊走在俄罗斯版图上的图案。俄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的名字本身也是“熊”的意思。俄罗斯人也会捕杀熊,但不会把熊掌当成一道菜。俄罗斯人对韩国人吃狗肉很反感,也有人表示过对中国人吃熊掌“很愤怒”。鱼翅宴加熊掌给俄罗斯人带来的口感远远比不上伏特加、鱼子酱、腌肉和酸黄瓜。

朝鲜半岛上存在着多种建国传说,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檀君开国神话”就离不开熊。相传“熊得女身”,并生子檀君,檀君后来“都平壤城,始称朝鲜”。因此,韩国人对熊有很强的亲近感,没人吃熊掌。再说除了动物园外,别的地方恐怕很难见到熊。和中国一样,熊胆在韩国人看来是一味好药,所以韩国有动物园在熊死后把熊胆拍卖给制药公司。

日本北海道多熊, 虽然受到保护,但当地的“猎友会”在每年10月到次年2月期间,可以猎杀由政府允许猎杀的极少数危害百姓生活的熊,不过,当地一般人是不吃熊肉的,更别说熊掌了。

据说100多年前,早期华工抵达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时,还有原住民将猎捕的熊卖给华人餐厅的记载。加拿大现在有不少粤系的中餐厅,本来粤系菜讲究滋补,有熊掌入菜的传统,但“入乡随俗”后,熊掌已从菜单上消失了。这并不是说,在加拿大就一定没机会吃到熊掌。据了解,在加拿大,狩猎季节合法猎杀的黑熊是可以食用的,但餐厅只能代加工,不能买卖,而且熊掌和其他部位并无区分,都是一视同仁的“熊肉”。

同加拿大的中餐馆一样,在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中餐馆里也见不到用熊掌做的菜。但在柬埔寨、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还是有华人在餐馆里做着熊掌生意。据云南有关部门的一位人士透露,在中缅边界,一些中国人缺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常吃熊掌、穿山甲,甚至象鼻,但缅甸人不会去吃熊掌。在柬埔寨,也有华人吃熊掌,但当地高棉人不吃。据一位曾在柬埔寨常驻的中国人介绍,柬埔寨西北部山区有熊,繁殖比较快,常下山找吃的,当地人看到后会猎杀,并把熊掌卖给中餐馆的老板,他见到过一次,4只熊掌居然卖了1000美元。有一次,他与柬埔寨人吃饭时有熊掌,柬埔寨人不吃,而他吃后的感觉是“不好吃,土腥味太重”。在印尼,当地人很少吃野味,也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人吃熊掌,他们觉得这很不卫生。

“冬季刚过的熊掌好,而右前掌价格最贵,可以卖到三四千元一只。”人类的食欲让贩卖野生动物的人有了获取暴利的机会。

2009年6月7日,广西防城港市警方从一辆运废纸的大货车上查获173只熊掌,这意味着有40多只熊惨遭不测,被人屠杀。警方表示,当地是第一次遇到6月7日这样的走私熊掌大案。173只熊掌总重384.5千克,多数熊掌连掌带腿长约30厘米,其中最重的一只达4千克,最轻的只有1千克左右。

部分走私熊掌

广西南宁市动物园的专家认为,这些熊掌来源于野生黑熊,一般成年黑熊的一只熊掌(包括腿)重约两三千克,因此1千克大小的熊掌来自未成年熊。养殖场一般不可能一次宰杀这么大数量的熊,更不可能宰杀小熊。

2007年,上海一位厨师举报,他所在的饭店私下出售过熊掌这道菜,每只熊掌售价在3500元到6000元不等。2007年春节前,一家长沙饭店推出88888元的天价年夜饭,并声称可提供熊掌和娃娃鱼。当地林业部门表示出售熊掌涉嫌违法。长沙市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表示:“长沙市场上这么多年来还没有发现真正的熊掌,出现的熊掌100%是假的。”

蒸熊掌是中国传统“满汉全席”中一道主菜,但在熊成为国家保护动物后,这道菜已被“改良”。北京仿膳饭庄表示,仿膳的满汉全席精选中已没有蒸熊掌这道菜了,曾试用过猪蹄、牛蹄替代,后来定下来最常用的是驼掌。由于驼掌个大,只能改刀后切片或切块,而且需要葱扒、蒜烧等做法压住驼掌的异味,与以前的熊掌做法相差很大。有餐饮界的专家表示,以这些保护动物为原料做的菜,即使现在有人吃,可能也吃不出名堂来,大多还是图个面子,出于炫耀心理。

不是熊掌但是有熊掌的味道

中国人吃野味除了满足猎奇、炫富的心理外,许多人还误认为只要吃野生动物就能“补”。营养专家认为,从营养成分上来说,熊掌的胶原蛋白相对高一些。从功效上说,熊掌肉属于温性,有健脾胃、养气血和去风湿的作用,但单独吃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要配上红枣、党参、当归等。熊掌的这些功效实际上没有什么值得宣讲的,因为猪蹄、牛蹄也有。而且野生动物做不好,其实会很不好吃。就拿野生猪肉与家猪比,有调查说70%~80%的人接受不了野猪肉的味道,这是因为野生动物体内氨基酸物质的含量高,其自身的腥异味更大,人们就更难以接受。

一些中国人吃熊掌的心理就是“物以稀为贵”。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对很多饮食感到乏味,因此有些人对越吃不上的东西就越想吃,还有一些偏的、怪的东西。实际上,等吃到嘴里的时候,就会觉得“也不过是这样了” 。

有位知名的美食家曾在20世纪80年代有幸品尝过熊掌这道菜,吃过之后大为讶异,没料到久负盛名的熊掌竟然淡无滋味,一时以为碰上了假货,叫来厨师细细探问。厨师也是一位从厨几十年,做过上百次熊掌的名厨,面对知名美食家也不好掩饰,便交代了行业里的一些底细。据他讲,熊掌的滋味全靠各种名贵辅料得来,熊掌本身除了腥膻味之外,别无滋味可言,因此在其烹制时,先使用大量佐料去其腥膻,再以鸡、鸭、肘子、扇贝等增其鲜香,这样才可供食。因为熊掌本身质地和猪蹄、牛蹄差不多,旧时代的餐馆在熊掌缺货的时候,都用牛蹄代替。听完这番话,美食家得出一个结论:熊掌徒有其名。

在人们倡议保护野生动物的今天,中国人吃熊掌这种古老的习俗应该改一改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既然这样说,那我们不妨取鱼而弃熊掌,滋味和营养都会更好。

被绑架的蝴蝶

蝴蝶,是昆虫世界的佼佼者。它美丽的身姿,飞舞在万花丛中,为春光增色,使大自然生辉。

“化蝶”,在中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永远与蝴蝶相联结,它承载着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一条令人惧怕的毛毛虫,蜕变为一只五彩缤纷的蝴蝶,是大自然的神奇,是生命的奇迹。

蝴蝶与蛾看起来有些相似,彼此之间亲缘关系也不远,都属于鳞翅目昆虫,但如果仔细分辨,相互之间的差别并不难看出。

从生活习性来看,蝴蝶白天活动,蛾一般是夜间飞舞;蝴蝶色泽艳丽,翅上的图案醒目而清晰,光泽耀眼,蛾则多数没有鲜艳的色彩;二者最容易区别的是,在静息时蝴蝶的双翅直立与背垂直,而蛾的双翅则是平面展开或下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