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诗歌精粹
14517400000044

第44章 志摩的诗(2)

1926年8月14日,徐志摩和陆小曼订婚。陆小曼出身于常州世代书香的望族,父亲是学者兼外交官。她8岁随母亲到北京,结婚前已是北京交际界的名花,19岁时奉父母之命嫁给无锡人王赓。1926年10月3日,他们在北海结婚,由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证婚,胡适做介绍人。同年,徐志摩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了新诗艺术的发展。

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员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及其他种种原因,纷纷聚集到上海。此时,徐志摩夫妇也移居上海。徐志摩同时在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担任教授。同年,他参加创办新月书店,在《新月》月刊创刊后担任主编,并游历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他担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并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他分别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徐志摩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了《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雾撞上济南开山,人机俱毁。是时,他年仅36岁。

徐志摩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

徐志摩的散文集《自剖》出版于1929年。其中收录的24篇作品,都属于自剖类散文,大都采用谈心交流的方式,披肝沥胆,开诚相见,倾吐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徐志摩说过:“我是一个信仰感情的人,我自己天生就是一个感情性的人。”作为一个情感丰盈、灵感涌动的作家,他把散文作为自己宣泄感情、喷射灵感的通道和出口。

徐志摩数量众多的日记和书信,都是一篇篇可读性很强的散文。其中以与陆小曼的热恋日记《爱眉小札》最为有名。当他们的恋情进入最困难的时期,徐志摩把表明爱心的记录,每天呈献于恋人的眼底。内中有情与爱的倾诉,有苦闷消沉的剖白,有爱情受阻时的激愤与抗争,栩栩如生地表现了诗人热恋时期的心态心境。

漱玉词

李清照(中国·宋代1084~约1151)

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一部《漱玉词》足以使她赢得后世之人的高度赞扬。

——《中国文学史》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巅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严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温馨,她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的一位著名女词人,自宋至今,称誉者不计其数。自有文学史以来,李清照于文学史地位渐高。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李格非女清照……亦以倚声有名。”胡适《国语文学史》称:“李易安乃是宋代一个女文豪。”刘大杰则认为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中国文学发展史》)。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她的词作独步一时,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易安集》、《漱玉集》在宋代就有著录。《四库全书》提要云“李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也。”今人辑录的《漱玉词》以四印斋重刊本为底本,汇集前人的有关评语及底本以外的集外词,并记以出处。从那些充满真情挚爱的清词丽句,可以欣赏到李清照独具魅力的词风,更能见出她高深的文学修养和大胆的创造精神。

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作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漱玉词》收录的作品也因此呈现出两种迥然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前期的词,题材集中于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如《如梦令》二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对孤独生活的描绘来抒发婉转曲折的相思之意,词风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多是描写寂寞生活,抒发忧郁之情,但从中却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与“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相比,女词人发自真情实感的作品更有艺术价值。王灼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碧鸡漫志》卷二)。这种批评正说明了李清照词的意旨在客观上与封建规范是相违的。

和前期相比,李清照南渡后的词,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发生了巨变。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精神痛苦,词作一改早期的清丽、明快,而充满凄凉、低沉之音,感伤怀旧、怀乡悼亡之情成为其词作的主题。流离颠沛中,中原故乡让她魂牵梦萦,如“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都流露出她对北方故乡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旧日幸福美满的生活,如回忆“中州盛日”、京洛旧事的著名慢词《永遇乐》,回忆当年“胜赏”的《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都将过去的美好和今日的凄凉做比,以寄托故国之思、亡家之叹。她的词沉浸在孤独生活的浓重哀愁里,如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慨的《武陵春》,抒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处境的《声声慢》,都表达出词人郁结于心、难以排遣的愁闷。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国破家亡和孤苦生活留给词人的累累伤痕、新愁旧恨。她这一时期的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李清照遣词造句,自出机杼,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对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疑是一种冲击。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凤凰台上忆吹箫》)。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重重思绪,微妙心态,用家常语道出却有绵绵不尽之意。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却有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在其中。李清照的词有口语化、通俗化的特点,却并不乏味、松散。词人对口语进行了匠心独运的提炼加工,落笔处无不精警隽雅,语工意新,在平易清新中透着精妙传神。

李清照作词长于以白描手法造境。“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用词直白,所表达的却是无比深沉的感情,场景、人物、衬映,面面俱到,栩栩如生,让人一见难忘。词中的白描,浑成、含蓄,毫无浅易平直的痕迹。

另外,李清照的词还很重视声律,讲究声情,注重音韵美。《声声慢》首句连下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唱。《词苑丛谈》称赞其音响之美,“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漱玉词》的造诣

作为一个女性词人,李清照的词在描写心理和情感的活动方面有其特别的长处。她不仅善于通过捕捉那些细小而生动的形象来表达难以言传的感受,而且善于表现情感的微妙变化,在起伏回环的语脉中层层剖露复杂的心境。像《永遇乐》的下阕,在追忆“中州盛日”元宵佳节的繁华气氛之后,先是说“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因为现时的人语欢腾的景象,是内心寂凉的主人公所不敢面对的,她宁可把自己留在孤独之中,接下来却又说“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因为这景象勾起她的旧梦,令她低回不能远去。两层之间承接得自然顺畅,同时又翻过一层,愈入愈深。末句的形象把那种孤独悲伤的心情表现得非常生动,令人感到酸楚,再如《武陵春》的下阕,先说“双溪春好拟泛舟”,接下来又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也是在一回一转中,以委婉曲折的笔调写出了复杂的心情。

在语言技巧上,李清照更显示出很高的艺术造诣。其主要特点,一是经过精心锤炼,而以浅易自然的面貌出现。像《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七对叠字,不仅很讲究声音之美,而且内涵丰富(寻觅是若有所失的举止神态,冷清是对环境的感受,凄戚是心理),又有连贯的意脉(由寻觅不得而感到冷清,在冷清中涌起内心的凄戚),十四字可以说费尽苦心,读起来却觉得相当自然,并无生硬之感。又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看上去十分朴素平淡,但细细体会,却是很精巧的。在“欲说还休”中,实际包含了难于诉说也诉说不尽的愁苦,所以干脆不说;下面又连用两个否定句与之相呼应,始终不从正面说破,却又反复从背面烘托,使要说的内容处在隐隐约约的呼之欲出状态,含蓄但并不隐晦,引人寻思。而且这一节不仅用意巧妙,声韵也很和谐,读来上口,这是不容易的。二是雅语与俗语兼用,使词中的语言既有典雅的文人趣味,又有生活气息。在李清照的词学观念中,词的语言既要符合乐府系统的习惯,写得浅俗平易,活泼动人,又不能染上庸俗的市民气味。所以,她常把典雅的语言用得自然,把俚俗的语言用得雅致,两者相融,别有风致。像《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化用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一句,但她把“眉”和“心”分开,用一下一上来说,把原来静态的叙述改为动态的描绘,语气变得生动了,增添了不少韵味。特别在词的末句,李清照更喜欢用浅俗的、口语化的语言。像《临江仙》的“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声声慢》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行香子》的“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以及《永遇乐》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等等,都是如此。这使得一首词在结束时,不至于陷落在凝滞呆板的状态,而洋溢着一种活力。因此,人们在李清照的词中,又较多地看到了词在形成之初时的某些本色。

(《中国文学史》)

《漱玉词》的艺术特点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已是少之又少,像李清照这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女作家更是寥若晨星。由于李清照是“一位罕见的感受敏锐,思想深邃而超前,文笔既委婉又犀利的文学多面手,她的人生体验,思想感受,社会政治见解,外交主张等等,凡是可以公开的,均诉诸诗文,不便公开的,她就把‘别是一家’的词,作为内心隐秘的栖息之所;把翎毛花卉等作为寓托之物”。所以,她的词是表达她难于表达的情感的工具,真实的思想感情和卓越的艺术表现才能融为一体,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小词多脍炙人口”等都是古人对李清照词的高度评价,这与李清照词的鲜明艺术特色是分不开的。

《漱玉词》收录的清照词多数是抒情诗。分别抒发了她少女的纯情;少妇的痴情、离情;丧夫、亡国的愁情。宽松开明的家庭环境,使她的性情活泼、率真,加之常常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壮阔的齐鲁山川,涵育了词人的胸襟怀抱,她的风景词别具一格,16岁时就写出了颇有几分“丈夫气”的记游词《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