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诗歌精粹
14517400000016

第16章 雨果诗选(2)

雨果的诗歌创作一直没有脱离法国的社会现实,没有违背社会进步的潮流。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自由解放事业的向往,对专制暴政的憎恨,对社会不正义的抗议,构成了他诗歌创作中高昂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基调。这是他远远高于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的所在。他的诗的题材也是多样化的,除了社会政治的主题外,还有相当一大部分是感叹人生、议论哲理、抒写爱情、描绘大自然景色、记述家庭悲喜之作。

雨果和其他消极浪漫主义诗人不同,他的哲理没有悲观、阴暗的思想,也没有沾染世纪病的忧伤,他对大自然景色也很少专门细致描写,常常是即景生情,发掘其中的诗意,构成一个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的境界。雨果还有一个其他好些诗人所不具有的特点,就是对家庭生活的吟咏,他的这类诗作,有不少写得感情深挚,亲切自然,不失为颇具特色的佳作。

雨果是法语诗艺大师,他的诗歌创作具有高度的艺术性。雨果高度的浪漫主义诗才,常常表现在色彩瑰丽的意境和奇特巧妙的想象上。形象的丰富是雨果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他往往能用多种多样的比喻来形容一个事物,用连续的诗行来丰富一个形象、抒发一种情绪,以造成色彩飞动的场面、反复吟咏的旋律和感情奔放的气势。即便是表现某种抽象的或视觉不能捕捉的事物,雨果也善于通过形象的画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雨果的诗从意境上来说,像是奇美的画幅,而从形象的细节来说,则又具有严格的准确性。雨果还把对照的技巧运用于诗歌,有时在一首诗里把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加以对比,有时在一行诗里运用两个对照的词汇,其目的在于造成强烈的印象,增加艺术效果。雨果在起承转合、布局谋篇方面也颇具匠心。他的诗歌行文脉络清晰,通篇结构严密;叙事不落平板,力求富有戏剧性。在诗歌形式方面,雨果运用了各种格律,但又不拘成法,首先服从内容的需要。他的词汇极为丰富,修辞炼句又很注意声响效果。他的诗歌不仅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具有优美的诗韵。

(柳鸣九)

雨果1802年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杜省贝桑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而母亲拥护王室,两人因感情不和而分居,雨果跟随母亲生活。

雨果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20岁时因发表诗集《颂歌与杂诗》,国王路易十八赐给他年金。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推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次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利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他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被路易·菲利浦封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了,1843年,他的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在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而他的大女儿新婚不久和丈夫划船时在湖中淹死,这使他在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为此他将近10年没有写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起初,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实行恐怖政策,无情镇压反抗者。雨果遭到迫害,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他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通过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其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兵败色当后,普鲁士军队直逼巴黎。在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流亡19年的雨果回到祖国。他到处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抗击德国侵略者,保卫祖国。他还用报酬买了两门大炮,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

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并不理解这次革命。但当公社失败后,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公社社员时,雨果又愤怒谴责反动派的兽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并在报纸上宣布将自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住宅提供给流亡的社员作避难所。为此,他的家遭到反动暴徒的袭击,他自己险些丧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1881年2月26日,60万巴黎人在他窗前游行,庆贺他的80寿辰。他在1883年的遗嘱里宣布给穷人5万法郎,并希望用穷人的送葬马车把他的灵柩送到墓地。1885年5月22日,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雨果的一生差不多经历了整个19世纪,这是法国历史上风云变幻的时代。雨果以其特有的正直、仁爱和对祖国、对人民的坚定的责任心经历了各种风雨的磨炼和考验,赢得了法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人民对他的拥护和爱戴。在人类历史上,有不胜枚举的文化名人,然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能被本民族奉为民族灵魂的代言人,他们的作品被视作人类精神的瑰宝。雨果就是其中之一。时间可以淹没小丘的山冈,但淹没不了高峰。正如罗曼·罗兰所说:“在所有作家和艺术家当中,雨果是唯一得到永远活在法国人民心中这种荣誉的人。”

雨果历时16年才完成的巨著《悲惨世界》从问世起便受到全世界读者的欢迎。到了20世纪,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成为历久不衰的经典。主人公冉阿让由于偷了一片面包而在牢里被关了19年,出狱后在宽大为怀的卞福汝主教的感化下改过自新。他发财致富后乐善好施,当上了市长,并且拯救了沦为妓女的女工芳汀。在经历了无数苦难之后,他终于把芳汀的私生女柯赛特抚养成人。小说通过对穷人苦难的真实描绘,对社会的黑暗和司法的不公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宣扬了仁慈博爱可以杜绝罪恶和拯救人类的人道主义思想。《悲惨世界》堪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浪漫色彩的小说,极富戏剧性和传奇色彩。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对美丽的吉卜赛姑娘埃斯梅拉达着了迷,内心燃起了情欲之火。于是他命令教堂敲钟人卡西莫多把姑娘抢来。结果法国国王弓箭队长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达,抓住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钟人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姑娘不计前仇,反而送水给卡西莫多喝。外貌丑陋、内心纯洁的敲钟人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也爱上了她。而姑娘却对法比一见钟情,两人约会时,副主教出于嫉妒,用刀刺伤法比后逃跑。埃斯梅拉达因谋杀罪被判死刑,行刑时被卡西莫多救下,藏在巴黎圣母院。副主教趁机威胁姑娘,让她满足自己的情欲,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卡西莫多把副主教摔死,并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死去了。小说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雨果的戏剧作品同样引人注目。1830年,雨果创作了浪漫剧《欧那尼》,演出取得极大成功。上演的时候,拥护古典主义和支持浪漫主义的两派观众在剧院里大打出手,史称“欧那尼事件”,这成为浪漫主义战胜古典主义的标志,27岁的雨果也因此成为浪漫主义的领袖。《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100多年过去了,人们仍对这部经典戏剧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