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震后自救与互救常识
14516100000003

第3章 做足防震准备(1)

破坏性地震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并不是说我们对地震无能为力。通过对地震进行预防准备,可以大大减小地震造成的损失。海城地震之所以造成比较小的损失,就是由于对地震进行了准确的预报,进而做足了预防工作。因此,在减小地震损失上,最主要是要做到地震预报的进步和地震预防的跟进。然而,地震预报特别是临震预报在现在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做好地震预防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民众只有清楚认识地震发生的前兆现象,并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和防震有关的细节,并掌握一些必要的逃生知识和技巧,才会在地震来临的时候,减小自己受到伤害和损失的机会。

§§§第一节认识震前预兆

地震是地壳深部运动的结果。地壳在受热、受力形变的过程中不仅有岩石的机械变形和破裂,还伴随有液态、气态等物质的变化、运移。在地壳形变激烈时,地壳内有相当多的能量和物质溢出地表,影响低层大气的物理、化学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地壳内、地表、低层大气的一系列物理、化学状态都要发生变化,出现地下水异常、砂土液化、地裂缝,产生地光、地声、电磁异常等现象,这些都是地震发生前的宏观异常和微观异常,我们把它们称为地震前兆现象。

对于一些微观异常,比如重力场变化、地壳形变、地磁异常等,都需要通过比较精密的监测仪器进行监测,且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有长期的记录数据存在并需要进行复杂的计算过程,普通老百姓不太容易掌握。我国为了加强对微观异常的监测,已经建立了近300个数字前兆地震台站,对重力、形变、电磁以及流体等前兆信号进行监测。而作为地震前兆的宏观异常现象,比如动植物异常、地下水变化、地光地声等,这些异常现象普通人就可以感觉到,因此也是普通人应该了解的一些知识。通过对地震前兆的宏观异常现象加强关注,可以事先做好地震的防范措施,减小地震造成的损害。

一、地下水的异常变化

在地震发生前,地下岩层受力发生变形,埋藏在含水岩层里的地下水的状况也随之改变。有时,含水层像饱含水的海绵一样,在受力时把水挤出来;有时,隔水层破裂,使原来分层流动的水掺和在一起。这些变化都有可能通过井水、泉水的水位变化反映出来,这时,井或泉就成为人们观察地震前兆的“窗口”。

震前地下水的异常变化通常表现为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等异常变化。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这是水位、水量反常变化的典型特征;井水、泉水变色、变味、变浑、产生异味都是水质变化的表现;水温发生突变,超出正常合理的范围,则是水温异常的表现;另外,水中出现翻花冒泡、喷气发响、井壁变形等异常现象也属于震前地下水的宏观异常。

根据历史经验,6级左右中强地震前都有地下水水位宏观异常出现。比如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4级地震前,5月28日龙陵县出现井泉水温度异常现象,龙陵县地震部门发出“5月31日至6月上旬在100公里范围内可能发生5.0级或6.0级地震”的预测意见并于5月29日20时左右拉响防震警报,25分钟之后发生第一个主震,但人畜都已被疏散,大大减少了伤亡。即使是没有成功预测的某些地震前,也曾都发现各类宏观异常,如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级地震前一周,一些井水水位急剧下降,地震前一天复原。1998年1月10日河北张北6.1级地震前泉池内平时湛蓝平静的水面变得“翻江倒海”。

研究认为,地下水地震前兆异常的变化距地震发生时间一般较稳定,通常在20天左右或更短,是预报地震发生时间的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一般而言,有地下水水位宏观异常出现的地区,一旦有其他宏观异常相伴随且有集中加速现象,则该区发生6级左右中强震的可能性会很大。

二、动植物行为异常

多次震例表明,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它们往往在震前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向人们预示地震的临近。目前已发现有上百种动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其中异常反应比较普遍的有20多种,常见的有:大牲畜,如马、驴、骡、牛等;家畜,如狗、猫、猪、羊、兔等;家禽,如鸡、鸭、鹅、鸽子等;穴居动物,如鼠、蛇、黄鼠狼等;水生动物,如鱼类、泥鳅等;会飞的昆虫,如蜜蜂、蜻蜓等。有调查发现,鱼的反应最明显,猪最迟钝。

常见的动物异常现象有:惊恐反应,如大牲畜不进圈,狗狂吠,鸟或昆虫惊飞、非正常群迁等;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1975年2月4日海城、营口发生的7.3级地震前一个半月,就有冬眠的蛇出洞,许多鹅惊慌失措,乱叫不进窝,有的还飞起来。震前一两天猪不吃食,用力爬墙、拱门等现象。

唐山地震前,有人发现家里鱼缸中的金鱼争着跳离水面,跃出缸外。把跳出来的鱼放回去,金鱼居然尖叫不止。更有奇者,有的鱼尾朝上头朝下,倒立水面,竟似陀螺一般飞快地打转。抚宁县坟坨公社徐庄的一些农民在地震前3天,看见100多只黄鼠狼,大的背着小的或是叼着小的,挤挤挨挨地钻出一个古墙洞,向村内大转移。唐山地区滦南县城公社王东庄一个农民在地震前一天,看到棉花地里成群的老鼠在奔窜,大老鼠带着小老鼠跑,小老鼠则互相咬着尾巴,连成一串。

汶川地震前绵竹市西南镇檀木村出现了大规模的蟾蜍迁徙:数十万只大小蟾蜍浩浩荡荡地在一制药厂附近的公路上行走,很多被过往车辆轧死,被行人踩死。密密麻麻的蟾蜍布满了村道,分布在农民的菜园和空地里,大量出现的蟾蜍,使一些村民认为会有不好的兆头。而同期在江苏省泰州市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在当地东风路东风桥桥面上,成千上万只深褐色、指甲盖大小的癞蛤蟆结对穿越公路。这些新繁殖的小家伙是经由一座引坡而从老通扬运河里爬上大桥的,它们排成了一道浩浩荡荡的长队,向桥北慢慢爬去,显得很有“秩序”。

动物为什么能事前知道地震?这是因为许多动物的器官对地震灾害特别敏感,它们比人能提前知道灾害的来临。

一些动物的听觉大大优于人类的听觉。比如,人耳只能听见音频为每秒钟1 000~4 000次的声波,而猫、狗和狐狸却能听到音频每秒钟高于60 000次的声音,至于老鼠、蝙蝠、鲸鱼和海豚,可以发射和接收音频每秒钟超过100 000次的超声波。除了超声波,动物们还能传感音频每秒钟只有100次或不到100次的次声波,次声波不仅我们的耳朵听不出来,就是地震仪器也极少可能把它测定出来。因此,它们能遥感出数百公里之外雷电和洋底海啸的声波。

中国科学院对鸽子与地震关系进行了实验观察,发现鸽子腿部的胫骨和腓骨骨膜之间,有一种椭球状小体,比小米还小,约有百余颗,有神经连着,形如一串葡萄。它们对震动十分敏感,刺激振幅达十分之几微米,就引起神经电发放。生物物理所用100只鸽子实验,将50只鸽子腿上的小颗粒切除,另50只保留不动,在4级地震前,后者惊飞不已,前者安静如常,说明切除鸽子腿部颗粒后,它们对震动的敏感性大大降低。

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1971年12月30日长江地区发生4.75级地震前,一颗包好的黄芽菜,在顶部抽心开花;青菜在叶子上开花;芹菜应在春天开花,提前在12月即开了花;山萸藤也开了花;竹笋在农历九月就开了花。无独有偶,1975年2月4日在营口地震前一年的11月下旬,杏树也“异常”地开了花。

三、电磁异常变化

电磁异常指地震前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日光灯等出现的异常。最为常见的电磁异常是收音机失灵,北方地区日光灯在震前自明也较为常见。比如1970年1月5日,在云南通海发生了7.8级大地震。震前,震中区有些人在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时,忽然发现收音机音量减小,声音嘈杂不清,特别是在震前几分钟,播音干脆中断。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7.9级地震之前,县广播站的人发现,在震前5~30分钟,收音机杂音很大,无法调试,接着发生了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前几天,唐山及其邻区很多收音机失灵,声音忽大忽小,时有时无,调频不准,有时连续出现噪音。同样是唐山地震前,市内有人见到关闭的荧光灯夜间先发红后亮起来,北京有人睡前关闭了日光灯,但灯仍亮着不息。电磁异常还包括一些电机设备工作不正常,如微波站异常、无线电厂受干扰、电子闹钟失灵等。

一般认为磁场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从而引起地磁场局部变化;二是地应力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

四、地光

地光是指大地震时人们用肉眼观察到的天空发光的现象。地光出现的时间大多与地震同时,但也有在震前几小时和震后短时间内看到的。地光在文献中有不少记载,1965~1967年,日本松代地震群期间,就留下难得的地光照片。中国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震前的地光现象非常突出。地光的形状有带状光、闪光、柱状光、片状光等,颜色也是多种多样的。低空大气中出现的片状光、弧状光和带状光等多为青白色,地面上冒出的火球、火团则多为红色。

一般情况下,小地震不易引起地光现象,只有那些比较大的地震才可引起地光现象。由于一次大地震影响范围很大,因此,当有地光发生时,即使人们离地光发生处较远,也是可以看得到它的。例如唐山地震时,居住北京地区的人就曾看到过唐山地震引起的地光。

地光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大地震很快就要发生了,如果此时能够迅速地采取一些避震措施,是有可能避开或减小地震灾害的。例如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前,一列从大连开往北京的客车在行驶途中,司机突然发现列车前方有大片紫红色的耀眼亮光,司机马上猜想到可能是地光,于是采取措施紧急停车,列车刚刚停稳,大地震就发生了,从而避免了一场车翻人亡的重大事故。再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前,一些人因故连夜进城,在城外看到了明亮的蓝白色地光,于是没有贸然进入唐山,结果不出10秒钟,唐山一带山崩地裂,举世震惊的唐山大地震发生了。

五、地声

地声是指地震发生前,一小部分地震波能量传入空气变成声波而形成的声音。在基岩露出地表和表土层很薄的靠山地区,容易听到地声。地声是一种临震前兆,往往发生在地震前的几秒、几分钟或几小时、几天内。在震中区或近震中的范围内能普遍听到地声。随着距震中的远近不同,所听到的地声也不一样。比如有的类似闷雷声,有的类似远雷声,有的类似岩石破裂时的“咔嚓”声,有的则只是隐隐有声。在靠近震中的地方,大震前可以听到像狂风、雷声、坦克开过来的声音,像开山炸石的沉闷爆炸声等。

根据地声的特点,能大致判断地震的大小和震中的方向。一般地,声音越大,声调越沉闷,那么地震也越大;反之,地震就较小。当听到地声时,地震可能很快就要发生了,所以可把地声看作警报,应该立即离开房屋,采取紧急防御措施,以避免和减小伤亡和损失。

据调查,距1976年唐山地震震中100公里范围内,在临震前尚未入睡的居民中,有95%的人听到了震前的地声。震前地声最早出现在7月27日23时左右,这些早期听到的地声比较低沉。如在河北遵化县、卢龙县,很多人在27日晚23时听到远处传来连绵不断的“隆隆”声,声色沉闷,忽高忽低,延续了1个多小时。在京津之间的安次、武清等地听到的地声,就像大型履带式拖拉机接连不断地从远处驶过。在剧烈的地动到来前半个小时到几分钟内,震区群众听到了不同类型的地声。据后来人们回忆,有的听来犹如列车从地下奔驰而来,有的如狂风啸过,伴随飞沙走石、夹风带雨的混杂声,有的似采石放连珠炮般声响,在头顶上空炸开,或如巨石从高处滚落。这奇怪的声响和平日城市噪声全然不同,所以地声确是一种临震的信号。

六、地面的初期振动

地震发生时,震中区的人们会感到地面“先颠后晃”,这是由于地震波引起的地面振动是几种波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对各种不同地震波的感受,主要是上下颠动和水平晃动两种感觉。在强烈地震的震中区附近,最初的颠动,是由首先到达的纵波引起的;数秒钟以后横波到达,造成更强烈的地面晃动,因而人们感到就像站在风浪中船的甲板上一样剧烈颠簸。

距离震中越远的地方,颠与晃的时间差会越长,颠与晃的强度会越弱。在一定范围以外,人们就感觉不到颠动,而只能感到晃动,说明这个地震离你比较远;颠动和晃动都不太强时,说明这个地震不很大或距离远。在这两种情况下,地震发生时切忌惊慌失措,只需在坚实家具底下暂避即可。此时如果跑出,反倒有可能被一些飞来的瓦片等砸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