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健康自护手册
14515700000008

第8章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2)

四、学会与他人相处

“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

伴随着这首儿歌,很多孩子在幸福地成长着。可是,有很多学生在感叹,他们找不到“朋友”。

中学时期,是我们学习社会角色、发展自我意识的重要时期,而这种社会角色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尤其是与同伴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同伴交往具有亲子交往所不能代替或弥补的功能。

1.与同学相处

要跟同学相处得融洽,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和同学相处,应该把握一个度。因为和同学相处毕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更何况,我们也不可能在几天之内就将一个人彻底地认识。从哲学上分析,我们首先接触到的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我们要不断地积累感性材料,并不断地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处理,进而得出实质性的东西。

记住,千万不要轻易地给某个人下结论,不要很快地去评价某人怎样怎样,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为了能够很好地和同学交往,还是应该慢慢来,渐渐地了解对方的性格,以及其他方面的情况,具体对待,控制好火候,做到和同学和平相处,友好交往。

第二,在交往中恰当地表现自己。在漫长的交往中,我们要渐渐地把自身的优点展现出来。一个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要在别人的目光或言语声中,主动地去认识自己,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人往往会有自私心理,总认为自己是完美的,同时又不敢直接面对自己的不足。其实,在你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时,你也会找到自己的优点的,并会得到别人的认可。

第三,健全自己完整的人格。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有其特有的行为模式,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征之一。与同学相处时,固然有迁就别人的需要,须保持比较随和的态度,但这也是有限度的。因为随和不代表放弃一切原则,迁就别人。如果那样,是不会得到同学的信任和尊敬的。但当你拒绝同学的一些有违于自己的原则和立场的请求时,要注意,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道德和行为标准,标榜自己的公正、清高、廉洁和守法的品质,使对方感到难堪,甚至觉得你是在间接地责备他。你只需说明你不能满足他的原因。对方若是明理之人,当然不会责怪你;如果你这样做,仍不能为对方所谅解,也就只好随他了。“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这句话是要记住的。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在平日的接人待物中,能将自己的处事原则和态度明白地表现出来,让同学知道你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别人知道了你的作风,就不会勉强你去做你不愿做的事情。另外,要知道有些人是永远不可能做朋友的,还要知道什么时候说“不”。

第四,克服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中心会严重影响人际关系。自我中心的人,为人处世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关心别人的利益,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看问题,并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轻易改变。所以,自我中心的人在与人交往中,很少关心别人,把别人都看作是为自己服务的。并且,在看问题时,固执己见,很难在交往中和别人产生共鸣。同时,自我中心的人往往自尊心过分强烈,常会产生嫉妒心理,出现自我封闭和自卑孤独,使别人敬而远之。久而久之,就会成为被别人冷落的对象。所以,要避免自我中心,与别人相处时要学会接受批评,平等相处。学会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避免固执己见,唯我独尊。不能过分苛求别人,这样,才能与人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五,学会宽容,得理让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和同学有误会,闹矛盾,要多反省自己,找机会主动化解。在交往中要学会宽容,正确看待每个人的长处和不足。谅解他人。人人都有缺点,要辩证地认识朋友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得理也要让人。

总之,和同学相处,需要彼此之间能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坦诚相见,取长补短,并善于关心与体贴。在尊重、热情、诚恳、谦虚、友善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2.与老师相处

在日常交往中,学生除了与父母和同学的交往外,与其打交道最多的就是老师了,特别是中学生,与老师接触的时间会远远超过父母。在与老师的交往中,我们可能都会有程度不同的“亲其师,重其道”的体会:与哪个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喜欢上哪门课,哪门课成绩就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同时,在与老师的交往和互动中,又会让我们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帮助我们成长。那么,我们该怎样与老师交往呢?

第一,做好交往的心理准备。缺乏和老师交往经验的同学,在老师面前容易出现过度紧张、脸红、不知所措等不良反应,这有碍于师生关系的深入发展,若要克服这种现象,就必须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1)培养自己的交往意识。相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具有更丰富、更广博的知识,具有更多更深的人生阅历,也具有更为完整的人格和成熟的个性。因此,在与老师交往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老师的关心,学习老师的经验,接受老师的教诲,从而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并使自己不断成长和完善。因此,每个学生都应培养主动与老师交往的意识。

(2)打好谈话腹稿。由于老师与学生的特殊关系,初与老师交往的同学有些不适应,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有位同学说,他每次和班主任谈心时都会出现思维短路,交谈的形式总是老师问一句他答一句,老师没话问了他也觉得无话可说了,这种情况让他尴尬极了,几乎令他丧失交往的勇气。一般说来,和老师谈话都有一定的目的,或寻求学习上的帮助,或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等。若在谈话前先想想自己要问什么,该说什么话,有备而来,就能有效地克服胆怯、紧张等心理现象,提高交往的信心。

不要以为老师的地位高高在上,他们一样会有快乐和烦恼,所以要多与老师进行朋友式的沟通交流。事实上没有一个老师不想走入学生中。有什么心事尽可以大胆地去找老师,因为老师也许不能解决你所有的问题,但因为你的信任他会感到高兴,与你的心理距离也会拉近。

第二,尊重老师。与老师交往,要尊重老师的劳动。老师几乎是把所有知识无私地、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如果他们希望得到什么回报的话,就是看到学生成才、在知识的高峰上越攀越高。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老师应有的尊重是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基本前提。上课认真听讲,不破坏纪律,按时完成作业。这是对老师的起码尊重,也是对知识、对劳动的尊重。同时,要勤学好问,向老师虚心求教。这样做不但增加了学习的机会,还会加深和老师的交流,从而缩短了与老师的距离。每个老师都喜欢肯动脑筋的学生,经常向老师请教学习上的问题就会加深师生间的了解和感情。另外,做到主动与老师联系,见到老师礼貌地打声招呼,也会增加交流和了解的机会。从而会更好的理解老师,使师生在交往中得到共同发展和提高。

第三,正确对待老师的缺点和不足。老师也是人,是人总会有缺点和过失。要多看好的一面,多看有利于自己学习的一面。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对老师的评价往往有局限性、表面化,甚至产生偏见和误解。师生间产生的误会,不一定是老师的不对。角度不同,看问题当然会有些不同。因此,我们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老师、走近老师、并学会欣赏老师。

第四,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如果是自己的过错,要勇于承认并且及时改正。错了就是错了,主动向老师承认并且改正就是好学生。如果与老师之间产生了误会要主动与老师交流,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办法是:主动、及时、诚恳地向老师解释清楚,澄清误会。

3.与家长相处

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作为中学生的我们,随着身心的发展,有时会与父母之间出现摩擦、或矛盾冲突,会影响到家庭的气氛。那么,我们怎样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呢?

第一,正确认识与父母之间的代沟。代沟是两代人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差异。由于两代人的成长背景和经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必然会有代沟出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把代沟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我们首先要尊重父母,这是最基本的与父母相处的出发点。无论有什么分歧,都要对父母态度温和,有礼貌和尊重。同时,要学会和父母心平气和地沟通,说出你的想法和要求,得到父母的理解。和父母产生矛盾冲突时,要多理解父母的苦心,主动与他们交流和好,并且多反省自己,求得他们的谅解。沟通交流很重要,让父母了解你的想法和做法,他们才会放心。并在生活中,表现自己的独立能力,让父母放心。另外,也要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取长补短,不走极端。

第二,了解并理解父母,正确面对家长的期待,并能理解家长,保持冷静的态度。当家长对你的期望过高,你感到压力过大时,要找朋友、老师、家长主动沟通,让父母能客观准确地了解自己,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体谅、关心父母,满足父母的心理需要。应该从“不起眼”的生活琐事做起。现实生活告诉我们,父母和我们不仅有血缘关系,而且还有丰富的感情因素,因此我们对父母的真挚感情、关心和爱抚的力量,能创造出更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五、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世界将成为一片荒凉的沙漠。交往给人带来幸福和欢乐,正如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所言:一个人成功的因素85%来自社交。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相当多的人由于不能与别人和谐相处而苦恼。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1.乐于交友。要让别人喜欢自己,首先要对别人表示友善,乐于交友。可以设想,对别人不友善的人,谁会想要和他交朋友呢?

2.学会聆听。要与他人处好关系,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讲话,学会当一个忠实的听众,这是十分必要的。

3.学会说话。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注意在不同场合讲话的分寸;不讲不该说的话;在讲话中,注意幽默感则能增加个人魅力,克服尴尬场面;在谈话中,注意谈起对方感兴趣的事情和最为珍视的东西,真诚慷慨地赞扬或赞美别人,使之高兴,就不难与之接近了。

4.抛弃嫉妒心。妒忌别人,实际上是企图剥夺别人已经得到的物质和精神的东西,这种心理极易引起别人反感。同时要避免猜疑、苛求、孤僻、自卑与自满等不良心理状态。

5.慎交友,交益友。并非人人都想和你交朋友,也并非人人都适合成为你的朋友。所以,要有选择地交友,在人际交往中,完善自我,寻找快乐,摆脱忧愁,有益于身心健康。

总之,在这日益物质化的年代,人们从内心深处渴望得到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关爱,用你的真诚去获得朋友的信任,你才能有真正的朋友。多交朋友不是靠头脑灵活,而是靠善良的心灵、热情的性格,以及坦率、真诚的态度。多一个朋友你将多了一份鼓励、多一分支持,才会扬起辉煌的生命之帆,达到成功的彼岸。六、克服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语言技巧、交际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相反,心理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交朋结友和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以下种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会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的个性。

2.怯懦心理。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

3.猜疑心理。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4.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界限,会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5.排他心理。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负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

6.做戏心理。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7.功利心理。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是“过河拆桥”。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功利心理,不但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而且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8.冷漠心理。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