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地震与校园安全
14515500000002

第2章 学校地震安全教育(2)

开展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现状和需求的调查。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当前公共安全教育知识、能力、技能的现状,系统掌握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需求和薄弱环节,明确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进行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整体规划。对自身的公共安全教育进行整体规划,要把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整体规划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

保证安全教育的时间。安全教育与其他的文化知识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要保证安全教育的时间,尤其是不能出现把安全教育时间挪作文化知识教育上去的情况。

探索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特色。学校在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改进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方式,结合学校实际,锐意创新,创造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特色。

定期开展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评估和检查。学校应对照公共安全教育的整体规划,定期开展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评估和检查。评估和检查不仅要针对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整体,而且要落实到每一个教职员工的具体工作。

在学校的日常安全教育过程中,教师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直接接触学生,是对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具体执行人,除了把校长决策的安全教育付诸行动外,需要把方向性的原则进行可操作性地细化,并且需要灵活机动地针对具体学生和具体情况进行因时因地因材施教。作为组织者和参与人,从教师这里得到的反馈要及时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有益的经验,并对校长层面的安全教育思路进行不断完善。

四、安全教育与日常教学相互促进安全教育对于维护学校的正常日常教学秩序有着重要作用。过去我们在教学管理中强调“严”字当头,通过颁布种种禁令,以期保证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在一定的时期,的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学生个人权利和尊严有了更大的尊重,这就要求管理者改变方法,避免运用简单粗暴的做法来“保证”日常教学的秩序。

利用安全教育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普及,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面,而且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求生避险技能,更能激发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进而维护了校园的安全,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很好地处理了这一难题。

安全教育还为校园文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学校教育除了要满足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渴求,还应该在培养学生身心成长、个人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上下足工夫。作为“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生活,都必须有安全教育的保障,否则各种纷繁复杂的校园文化样式的展开,必然遇到种种挫折,甚至影响校园的教学秩序。

另外,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也需要有安全教育作为其后盾。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的学习是十分辛苦的,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学习就成了空中楼阁。安全教育可使学生增强生命意识,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安全教育可以驱除学生的某些不安情绪、恐慌心理;安全教育能让学生游刃有余地面对突如其来的安全问题,避免人身伤害的发生或将伤害降到最低。

安全教育是学校日常教学的保护伞,它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成败。

日常教学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力军”,理所应当对组成学校教育重要部分的安全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本来是丰富和复杂的,它和我们日常的文化知识教学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适时而恰当地加入安全教育的内容,对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课程的趣味性都有着莫大的裨益。同样的一堂课,如果能够加入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关联的安全内容进行教育,学生会感到很新鲜,一方面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了解了安全教育的内容,一方面也对本来的文化知识加深了理解,可谓是一举两得。

从更广的意义上看,文化知识教育与安全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大厦,它们一起作用,才会对青少年学生知识技能的储备、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以及个人应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的增强,产生切实的效果。

§§§第二节安全教育中的地震教育

作为安全教育的组成部分,地震教育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只有做好了地震教育,整个学校安全教育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安全教育中的地震教育地震是指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因人为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震动。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除了自然因素之外,人为的活动(如矿山爆破、地下核爆炸等)也会诱发地震。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每年约有500万次。一般情况下,3级以上的地震人们才会有感觉,7级以上的地震则会造成巨大损失。世界上的地震集中分布在两条全球规模的地震带上,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我国处在两大地震带的中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5个区域。近年来,由于地壳活动变得频繁,地震也进入了易发阶段,除了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外,我国云南、西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山西等地也发生了震级大小不同的地震。

因此在学校安全教育中突出地进行地震教育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通过地震安全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地震的成因,掌握预防地震伤害的方法。地震发生在不同地区产生的危害类型可能千差万别,因此学校在进行地震安全教育中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地震教育。如地震发生在城市里,可能造成的危害是建筑倒塌、地下管线断裂、燃气泄漏、水源污染、人员伤亡;而发生在山区的地震,则可能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水库垮坝等次生灾害;另外临海地区的学校,在地震教育中则应该包括对地震引发的海啸、风暴潮等灾害的应对和处置措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是学校的地震安全教育,还是针对全民的地震安全教育,主要是指地震的预防教育和地震的应急教育。前者指在地震发生之前应当做到的地震预防准备,后者教会受教育者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和发生以后,应该采取的行动,并且由于地震并不是总会发生,也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容易发生地震,因此地震安全教育是以地震的预防教育为主的。由于地震预测和预报的困难,且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决定了地震发生时人们很难临时进行躲避,而只能做好震前的防震准备工作,并了解地震发生时应该采取的紧急自我保护措施,这样在地震发生时,只要临危不惧,头脑清醒,反应迅速,还是可以保护自己、减轻伤害的。如果缺乏必要的防震抗震基本知识,防范措施不当,精神过于紧张,就会造成不应有的严重后果。

二、地震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学校的地震安全教育,作为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组成部分,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和实践演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开设公共安全教育课程、进行地震安全知识的科普讲座等途径来实现,包括学生体育课在内的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有机联系学科知识特点,进行相关地震安全的教育活动;实践演练则主要是以学校或年级、班级为单位,通过有组织的躲避演练、疏散演练等活动来加强对所学地震安全知识的认识,并且通过演练活动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教学上的改善和组织上的改进提高。

地震安全教育中的课堂教学要通过系统的地震知识教育,让学生了解地震有关的概念、地震的成因和类型、地震的地理分布、地震预报,能够了解不同级别的地震可能造成的不同破坏,知道震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掌握震时的防护措施以及震后的自救互救技能。课程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做好预防地震的心理准备,要让学生认识到地震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性,使其有自觉学习地震安全知识的紧迫性。

在地震安全教育中,应该了解地震、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线、震级、烈度、地震波、地震能量等基本概念。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都发生大大小小上万次地震,全年发生的地震有500万次之多,其中人们能感觉到的有5万次左右,占总地震次数的1%。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震源处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震中是指震源在地球表面的投影点。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地面上其他地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在同一次地震影响下,把地面上破坏或影响程度相同的各点连在一起的曲线称为等震线。地震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震级的大小是根据地震仪器记录推算出来的。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地震波,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通常所说的地震能量是指地震时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

在地震安全教育中,要了解形成地震的多种成因,包括地质构造活动、火山爆发、地下岩洞塌陷等自然原因,水库蓄水、深井注水或过量开采地下水、矿井塌陷、人工爆破、核爆炸等人为原因。能够区分由于不同成因而划分的各种地震类型,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水库地震、人工地震等。对于世界范围和我国的地震地理分布有认识,并且对于学生所处的具体省份和地区的地震发生情况、地震危险程度等情况进行学习。

在地震安全教育中,要介绍地震预报科学的发展进程,阐述地震预报3要素(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的概念,对地震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各种类的预报发展进程进行介绍,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地震前兆的宏观现象,并能通过一些简单的仪器来对地震前兆的微观现象进行检测。

在学习地震常识的基础上,应该对造成地震破坏的原因,有关因素以及地震可能造成的破坏作进一步的了解。应该认识到,除了震级、震源深度这些因素外,震区的场地条件、建筑物的性能、受震物体和设施的位置和防护条件对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也非常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地震中可能会造成人员的伤亡,因此在地震安全教育中对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一定要加以说明,以便让学生能提前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震前的准备、震时的防护和震后的自救互救技能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应对地震的实战水平。课堂教学中应该就学生如何应对地震,需要准备的地震备用物资,以及地震中的逃生、自救互救方法进行讲解,并且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应对困难的心理能力。

地震安全教育中的实践演练要通过有序地组织演练,来让学生对课堂教学中所学到地震防护知识进行实践。实践演练主要是假设地震发生时和地震发生后的短暂时间里,学校师生的躲避、撤离疏散如何有序而高效地进行,以及在整个过程中如何进行互帮互助。实践演练除了就地震发生时的躲避和撤离进行演习外,还应就地震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进行一些演练活动。比如,当出现同学昏迷、出血等情况时,如何进行急救和止血等演练。

另外,地震安全教育中要注意就对待地震谣言的态度问题进行教育。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会对学校的正常教学,甚至对于整个社会的秩序都会产生极坏的影响。为了防止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进行了专门的立法,确定地震预报意见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全国范围内的地震长期和中期预报意见,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预报意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及时发布。除发表本人或者本单位对长期、中期地震活动趋势的研究成果及进行相关学术交流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意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根据地震监测信息研究结果,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做出预测。其他单位和个人通过研究提出的地震预测意见,应当向所在地或者所预测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提供书面报告,或者直接向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提供书面报告。

三、地震教育可能存在的误区地震教育,作为安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保证学校师生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情况下,很多人都对地震教育不够重视,或者是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比如,有的人认为地震教育只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在学校里,学生确实是构成了主体部分,对学生的地震教育也确实是地震教育中最主要和最艰巨的任务,然而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校长,以及直接接触学生的第一线的教师,也都应该纳入学校地震安全教育的范畴。并且,从某个角度上看,校长的地震教育观念、教师的地震教育水平和组织能力,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地震安全教育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