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地震与校园安全
14515500000017

第17章 地震安全制度建设(2)

事实上,在世界各国的重大灾害救援中,军队和警察也都无可替代地发挥了关键性、主导性与先行性作用。针对我国灾害类型多样的特点,适应抢救各类火灾、水灾、风沙、地震、滑坡、流行病等灾害的需要,建立应对不同自然灾害的专业化队伍,便可以胸有成竹,临阵不乱,有针对性地进行队伍的部署和调动,及时组织专业化的特种部队和特种警察解决救灾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减缓灾害造成的损失。在具体救援组织过程中,为使救援物资和救援人员能够运入灾区,需要启动各类纵向动员体系,以保障人员、物资、信息流通畅无阻。除此之外,应该完善省市之间重大灾害的横向救援制度。周边省市距离灾区不远,救援物资组织和运输方便,有互助救援的责任与义务,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周边省市应及时了解与沟通信息,询问灾区需求,尽快组织医疗、食品、药品等救援队伍或物资进入灾区。

2.提高救援活动的科学性

首先,要提高灾害救援活动组织工作的科学性。在重大灾害发生后,紧急救援需要按照智慧中枢进行资源配置的有序调动与安排。汶川地震中,进入灾区的物资与人员相当多。但是畅通的道路有限,如果没有科学的组织,就可能出现专业化救灾队伍进不去,进去大批的志愿者束手无策的现象;或者出现重型设备没有运进去,大批人员在狭窄的河谷空间徒手救援施展不开的现象,也会拖延救灾进程。

其次,要提高救援方式的科学性。在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救援组织中,要注意防范并发其他灾害。比如,地震后的余震,地震后的滑坡、崩塌、垮坝,水灾后的瘟疫等等,都应该在组织救援过程中加以防范,以避免出现新的灾害与人员伤亡。此次地震过后,形成许多堰塞湖。如果采取爆破作业的方式人工疏通,可能会造成周围岩体的不稳定,同时诱发余震的风险,应该予以避免。

再次,要提高救灾手段的科学性。自然灾害的发生,通常具有一定的机制与机理,需要在研究清楚其演变方式与规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救援,才能有效地减少损失,提高救援效率。但是对于许多自然现象,人类还缺乏深刻认识。像SARS病毒的控制,就是在科学手段不足的方式下进行的。不过,在有些自然灾害的技术救援上,我们可以借鉴前人或者国外的经验。比如,我国遭遇严重冰雪灾害的情况相对较少,但是,俄罗斯、加拿大和北欧一些国家遭遇的冰雪天气较多,应该有一些应对的科学办法。如果当时在发生冰雪灾害后,能够通过各类渠道获得北欧、北美一些国家的技术经验,会对我国及时破解消除冰雪的技术难题有所帮助。四川以往的地震发生在松潘较多,此次地震核心在成都附近的汶川,但是,从科学研究与地震预报角度看,松潘——汶川及其延长线的各类地质活动与动植物活动值得长期关注和监测。

3.保障信息公开和畅通

为高效地组织救援工作,还应保障地震受灾信息、救援信息的公开与畅通。在以往许多时候,由于现行的政府政绩考核体制与运转机制,地方政府不愿意将辖区内出现的灾难事故公诸于众,以免损害了地方政府的形象,对地方的政绩考核与官员升迁产生不利影响。但是,采取不当方式干扰信息畅通和公开,会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披露的不充分,贻误最佳援救时机,不仅无益于灾害救援组织工作,还会进一步放大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

此次汶川地震后,中央政府一开始就采取了公开信息的方式,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灾害的局面和救灾的进展,得到了全社会的理解与国际社会的赞誉,也提高了地震灾害的救援效率。公开透明的信息,让社会直面灾害救援的方向,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地震灾害的关注度,动员了全社会力量支持救援和参与救援,形成了全社会支持救灾的合力,有力地配合了政府主导的救援活动。

二、应有常设机构负责处理突发灾难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迅速成立抗灾救灾指挥部,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任总指挥,党政军各部队协调行动,这对整个抗震救灾行动的顺利展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历年来许多重大抗灾事件发生后,无不由国家领导人和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牵头,由相关部门临时组成指挥部。但灾难如此频繁,这种临时性的编制,能不能以一种固定的方式保留下来,形成一个常设机构呢?不能每遇突发事件,都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全力领导和指挥、干预,这势必将影响社会运行的其他方面,疲于奔命,顾此失彼,人为地增加灾难的成本。国家应当设立一个专职负责处理重大灾难和突发事件的部门,建立一套完备的灾难处理系统和自行启动模式,灾难一来,各相关部门不待上级召集,就自动就位,赶在第一时间阻断灾难蔓延,保护要害设施和部位,而国家最高机关则可以洞察全局,运筹帷幄,统筹兼顾,有条不紊。

1.先进国家无不拥有专门负责处理应急事件的机构

1979年,时任美国总统卡特签署命令成立联邦突发事件管理署,从此改变突发事件多头管理体制。2001年“9·11”事件后,布什总统合并20多个政府机构,成立了一个新的国土安全部,联邦突发事件管理署被并入该部成为“突发事件准备局”。国土安全部不仅负责处理自然灾害,也应对生产和社会的其他突发事件。经过20多年的完善和发展,美国现在已经建立了一个以减灾体制、指挥系统、救援力量和信息发布为主体内容的比较完善而高效的应急机制。

俄罗斯1991年独立后于1994年成立了紧急情况部,拥有国家消防队、民防部队、搜救队、水下设施事故救援队、小型船只事故救援队在内的多支应对紧急情况的专业力量。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和落实国家在民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政策,实施救灾活动。该部所属的各种救援队伍,有着惊人的快速反应能力,3个小时可以完成在俄境内的集结,24小时可以开赴全球任何地点。在汶川地震国际救援行动中,俄罗斯紧急情况部以速度、效率、及专业化程度给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

日本以法律为准则,由中央防灾会议负责在灾难发生时,推进应急计划的实施,视情况协调首相和各地道府县,全国上下迅速展开全面动员。由于日本从政府到国民高度重视防灾抗灾工作,设立了专门的“防灾日”,经常进行演习,所以日本的防灾工作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

中国目前实行的还是在一个临时性、非常设机构的领导下,由一个或者几个具体的部门来应对突发和应急事件。这有点类似美国1979年前的情况。2003年“非典”后,国家已意识到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2007年11月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但和先进国家比起来,我们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应尽快组合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应急机构,像“9·11”事件后美国所做的那样。专门机构成立之后,应当健全包涵“预警、灾后救援、灾后恢复”等内容的应急机制。在汶川地震救助行动中,社会比较注重物质救援和政治层面的鼓励,在心理援助、人文关怀方面比较欠缺,另外灾害预警和灾后恢复也未形成机制。

另外,2008年初雪灾和汶川地震救难,以志愿者为代表的民间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现有救难机制,没有渠道容纳更多有能力有条件和有意向参加应急救灾减灾体系中的单位和个人。

在构建未来应急机制中,除组织各职能部门的联动之外,还要注意鼓励、动员、发挥民间力量作用,将其纳入到应急体制中。

还有一点,在汶川震灾救难行动中,信息舆论的作用表现突出,不仅焕发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力量信心和勇气,还赢得了国际上的广泛同情。及时、公开、真实的信息发布,也应纳入到应急体制的构建中,这将有利于舒缓压力,引导社会情绪,凝聚民心,鼓舞士气,战胜困难。

2.常设应急机构平时的主要工作是预防

国家成立处置突发事件的专职部门后,有灾固然要抗灾,没灾的时候,其平时主要工作,应该是在全社会进行防灾、抗灾理念普及,推动立法和执法机构,将安全措施落实在与人民生命财产密切相关的领域,比如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住宅等。就中国应该从四川大地震中吸取什么教训,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主任布里塞尼奥以严肃的口气对《参考消息》报记者说:“灾难是可以减少甚至防止的。你不能防止地震,但你可以把房子建造得更牢固。造成人员死亡的不是地震,而是不结实的房屋。日本媒体称,中国四川大地震中倒塌、受损的房屋共计约2678万户。”虽然过去也曾发生过大地震,但中国的建筑抗震标准不足日本的一半,重庆、绵阳和德阳等地的房屋抗震标准仅为日本的的1/6。特别是幼儿园和学校的不合格建筑,是造成此次地震重大伤亡的主要原因。在地震多发的四川地区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建筑质量更加令人担忧。

每次大灾难过后,我们都要动用各种媒体的力量,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宣传民族的克难精神,如果事前我们也能以这种热情宣扬预防自然灾害的意识,并将之贯彻在校舍建设上,那么诸如刘汉希望小学这样的校舍,就不会以“最牛”、“奇迹”这样的名义矗立在灾后的废墟上。

汶川震后,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一次会议上说“要把学校建成最坚固和最安全的地方”,但是教育部的这一殷切的愿望,还要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和建筑开发商得以实现。如果有了专门的应急机构进行监管,这类工作就有希望大力推动和落到实处了。

三、要建立一支专门的救难队伍,激活庞大的地方军和后备军力量和历次救难行动一样,这次汶川大救难,主力仍是解放军。中国再次上演了一出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凯歌,尽管子弟兵的舍身忘我精神令国人撼动,但灾后我们仍然需要思考建立专门救难队伍的问题。

中国各大军(兵)种、大军区的主要使命,是防御外敌入侵和维护国内政治稳定,对于救灾只是临时性的任务,故从编制、装备、训练上,都没有直接的针对性,这不可避免地将影响到救灾效果。同时,动辄使用国家常备精锐部队,在当前中国国防安全形势一直比较严峻的情况下,也是非常不利的。更由于我国灾难频繁,如果每次都使用国家常备精锐部队,一旦出现外患问题怎么办?一旦重大灾害同时多处发生怎么办?因此,这些都不能作为抗灾的长久之计。

从这次汶川救灾的经验教训看,未来我们有必要在现有武装力量——主要是武警部队中,改建部分专门的救难部队,配备专门装备,进行专门训练。救灾如同打仗,兵贵精不贵多。以专门的救援队伍为龙头,以我们现行武装力量体系中庞大的后备兵员为龙身,编组得当,足以在人力上保障全国所有地区的各种自然灾害,而不需要全国调动三军常备部队。中国有数百个预备役师,平均每个省都有数十万人,这是一支多么可观的力量。

常备军主要担负应对现代战争的主要任务,现有的省军区系统和民兵、预备役力量,则主要应对平时的突发灾害,作为国家专业救难队伍的主要部分。这样,既不会因为天灾损害国防安全,同时,地方军和预备役的经常性拉动,也是动员和机动能力训练的最好机会。相比于大规模动用精锐常备军,由于预备役和民兵多在本地,距离近,地形熟,可以快速到达和展开,实际效果要好得多。在国家专职应急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统筹下,组织、训练、使用好我们武装力量中的后备军,不仅是抗灾救灾的现实需要,也可以大大提高整体的军事效益。

§§§第三节学校安全制度建设

为提高学校及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震时应急、自救互救能力,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工作,学校及师生都应在平常的工作、教学和学习中注意学校的安全制度建设。

学校安全制度建设中的最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如何保障学生和教师的人身安全、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以此为目的建立起来的学校安全制度,必须是通过相关要素之间的安全、稳定、有序、有效的工作,从而使整个学校的安全制度保持过程连续、节奏有序、结构稳定、功能完整、具备一定抗风险和抗干扰能力的一种安全保障系统。

一、学校安全制度基本原则学校安全制度建设必须要依据一定的原则,这是进行学校制度建设和管理的基础条件,主要原则有:

1.生命安全第一原则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公共部门,危机处理的核心价值就是要保护师生安全。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危机处理事件中的体现,也是处理学校危机事件的基本理念。

2.符合本校实际原则

学校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威胁,都应在借助案例总结经验教训和吸取相关预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出预案。制定的预案必须是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符合应急事件处理的实际需要,有现实的必要性和针对性。学校的安全制度建设必须根据学校量体裁衣设计,不得生搬硬套别校的预案或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