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如何让青少年幽默乐观
14515200000024

第24章 现学现用幽默技巧36法(7)

从海涅的故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幽默通常是轻松愉快的心境的体现,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它通常以戏谑和调侃对方为主要手段,融洽双方的关系,增进彼此的了解。当然这也有例外,有的幽默往往带有一定的攻击性,在使人发笑的同时还要达到某种还击的目的。还击的锋芒虽是内敛的,不似泼妇骂街直白。一次,德国作家歌德在一条林荫小路上散步。迎面碰上了一位曾对他的作品进行过批评的评论家。评论家傲慢地说:“我从来不给驴子让路。”歌德微笑着说:“我则恰恰相反。”说着,彬彬有礼地让到路旁。通过分析比较海涅和歌德的故事,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在于运用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幽默术,并且这种幽默术有其独到的妙处:它是以对方惯常的手段来回击对方,既可眩惑对方的眼目,又可使对方感到措手不及,没有思考的余地来还击,这当然会令你大获全胜,而幽默也在这种较量中产生出来。作为一种幽默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既可令人解颐,又可达到预期目的,这也是它能得到广泛运用的原因。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幽默术的时候,还应该注意掌握分寸,找准对象。面对论敌,你完全可以充分发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威力,让论敌无处容身,只好俯首称臣;面对同事和上司,你就得适度运用,不能让对方下不了台,不然,你不仅不能制造出幽默,反而会弄巧成拙,让人厌恶你。因而,在使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幽默术之前,你得充分考虑其可行性。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对生活中的某些难题应付自如了。

机械模仿法

在瞬息万变的生活中,不管情境如何,把运用于某一事物的东西生搬硬套在另一事物上,只是机械地模仿,使其笨拙可笑,也是创造幽默的一种技巧。

布拉姆·斯多可在他的《论笑》一书中指出,滑稽是“镶嵌在活东西上的机械的东西”。在瞬息万变的生活中,突然插进一个机械死板的表现当然好笑。请看下面的例子:有一学生,这天老师教给他三个字“你、我、他”,并用它们造句。“你,你是我的学生;我,我是你的老师;他,他是你的同学。”

学生回家后高兴地把这些告诉了父亲,指看父亲说:“你,你是我的学生;我,我是你的老师。”他又指了指他的母亲,“她,她是你的同学。”

父亲听了很气愤:“我怎么是你的学生呢?我,我是你的父亲;你,你是我的儿子;她,她是你的妈。”

受了委屈的学生来到学校。责怪老师:“老师,您教错了,应该是这样的——你,你是我的儿子;我,我是你的父亲;她,她是你的妈。”这位学生与他的父亲都是“我”到家了,不懂得情境的变化应导致语言表达的变化,机械刻板,乖傻可笑。

这种因乖傻而产生的幽默故事在民间笑话中也有许多实例。小汤姆不善于说话。一天,邻居家生了个儿子,大家都去祝贺,他也去了。父亲特意叮嘱他,千万千万不要在席间说出不吉利的话,他高兴地答应了。

席间,小汤姆一言不发,只管吃牛排。直到吃完了,有人问小汤姆为何不说话,他说:“你们见了吧,我今天可什么也没说,这个孩子要是死了,那可不关我什么事!”小汤姆虽然席上什么也没说,可结尾处的假设还是没有顾及到“此时不该说的话”,叫人哭笑不得。

孩子们的思维一般属于简单、直线型,表现出一贯性,也常常因此而闹出笑话来。

下面再举二例:汤姆:“我看这位新来的数学教师不怎么样。”

比尔:“为什么?”

汤姆:“昨天他对我们说5+1=6。”

比尔:“错在哪儿呀?”

汤姆:“可他今天又说4+2=6。”

威利的儿子到姑姑房间里玩,回到爸爸身边时拿着一小袋糖,说是姑姑给的。

爸爸问:“你说了‘谢谢’没有?”

“啊,忘了。”儿子马上又跑到姑姑房里去道谢,回来以后对爸爸说:“其实我不用去谢姑姑。”

“为什么呢?”爸爸问。

“姑姑说,‘好孩子,不用谢。’”套用词语法

套用一些成语、惯用语等固定的语言形式或把人名、地名、书名、影片名套放在一起,表达出似通非通的内容,有很强的喜剧色彩。

这种成语、惯用语的套用主要是要“巧”,巧得正好行文,使意义显得似通非通,不伦不类,遂成笑料。清末张南庄所著的滑稽小说《经典》中,有许多这样的套用现象。软骨头鬼听说,便拿了一把两面三刀,飞踢飞跳地去了。

活死人看这道士时,戴了一顶缠头巾,生副吊蓬面孔,两只胡椒眼睛,一嘴仙人黄须,腰里绉纱搭膊上,挂几个依样画葫芦。这里,“两面三刀”套用了成语,“依样画葫芦”套用了俗语,这种与语境相背甚远的形式被换贴标签后强行亮相,显得很不协调,以至引发笑声。

这种方式主要用于调侃,在相声中常见。如下段相声:乙:你有什么菜吗?

甲:凉菜有狼心狗肺,鼠肚鸡肠,提心吊胆,抓耳挠腮。

乙:吃完了我非中毒不可。热菜有什么?

甲:给您杀了一只呆若木鸡,蒸了一条缘木求鱼,熬了一锅行尸走肉,煮了一碗通宵达旦,红烧虎背熊腰,清炖马失前蹄。这则相声极尽断“词”取义之能事,表面听来简直是胡说八道,可听过之后,谁不捧腹大笑呢?

下面我们再看看把人名、药名、书名、影片名联到一起的方式。在一家中药铺,门上有一对联,全是药名: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怕将军国老。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对联中巧妙套用了药名:白头翁、大戟、海马、木贼、草寇、百合、旋复、将军、国老、红娘子、金替、银花、牡丹、芍药、五倍、苁蓉、云母、天仙。巧妙组合,别有新义。

再看下面一个饶有趣味的歌名大串连:《水手》说要有《勇气》去面对困难,《我愿意》去享受《一个人的精彩》。风雨过后有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后来》才明白,自己也可以这样。春去春又来,《桃花朵朵开》我在这等着你回来。《朋友》一生一起走,《有没有一首歌会让你想起我》?《当》你我老了,站在美丽的夜空下,能否记得当年那美丽的《月半弯》,那个《小眼睛姑娘》?拆合词语法

将组合得很紧密的词强行拆开可以打破原有词义表达的平直,使之“变形”,因而变得生动有趣。看下面几例:流浪四方,漂泊不定,一直希望有个固定的家,可是奔波了几年,一直还是不固不定啊!

他这人风趣诙谐,着实将我们幽了一默。

五年前毕业的当儿,不是早已在师长和同学们面前——简直是在全世界面前,宣称他要精心构思“创”部大“作”么?

焦大以奴才的身份,借着酒醉,从主子骂起,直到别的一切奴才,说只有两个石狮子干净。结果怎样呢?主子深恶,奴才痛绝,给他塞了一嘴马粪。

现在不像以前,大胆地干吧,不会革你的命的!以上几例中,“固定”、“幽默”、“创作”、“深恶痛绝”、“革命”被有意强行拆开使用,使表达生动活泼,平添情趣。

同样,将根本不能合成使用的词硬性凑到一起,也可产生俏皮幽默之感。因为,在语言运用中,每个词都有固定的含义,有固定的词性,有固定的搭配对象。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不能有意打破这种固定配合。否则,就形成不协调,产生谐趣。看以下几例:他每次回家,总是操起他那塑料普通话喊爹叫娘,弄得父母说他是:“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

有一个小伙子,看到一对青年坐在高高的城墙上谈恋爱。他感叹地说:“呵,这么陡峭的爱情!”以上两例,“塑料普通话”、“陡峭的爱情”,都是生硬扭合的表达,其滑稽效果不言而喻。

一语双关法

巧妙利用词语的多义现象使其具有双重含义,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效果,这就是双关法。双关法的最大妙处在于,你听着好多是我在说我,或说其他。但你听得出来,实际是在说你。这样,说者处于主动的位置,任意地指桑骂槐,而你却抓不着明显的借口去反击,只有承受,吃哑巴亏。

双关可以用来抨击时政。有一次,鲁迅的侄女问他:“伯父,你的鼻子怎么又扁又平?”

鲁迅回答说:“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侄女不解。鲁迅进一步说:“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么?”鲁迅巧借词语的多义性,一语双关,抨击黑暗的社会,暗讽时政,可谓辛辣。

双关法还可以用来嘲弄坏人。郑板桥年少聪颖。他家乡有个财主十分霸道,人们在路上见到他都得叩头,让路。郑板桥决定治一治财主。他同给财主喂驴的孩子商量好,每天背着财主,向驴鞠个躬就打一下驴,再鞠个躬又再打一下。后来,只要郑板桥向驴鞠躬,驴就惊跳起来。

一天,郑板桥见财主骑驴过来,冲着驴子就鞠躬,驴子乱蹦乱跳,把财主摔倒在地上,磕得鼻青眼肿。过了几天,财主又骑驴出门,郑板桥连忙迎上去鞠躬,驴子又惊得乱蹦乱跳起来。财主急忙下驴,哭笑不得地说:“你小小年纪就这样知礼,实在难得,以后就免了你的礼吧。”小板桥高兴地说:“那我还得谢谢你这条驴呢?”说着就要给驴鞠躬,财主慌忙说:“不必!不必!”郑板桥巧用双关,讽骂财主,痛快淋漓,又令人忍俊不禁。